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 《汉武大帝》的导演和编剧声称,本剧以新古典主义浪漫、写实的手法,主要根据《史记》和《汉书》为蓝本,直接取材、改编正史,向观众全面展示汉朝初叶国家所面对的内外矛盾、主要事件和重大社会问题。确实,《汉武大帝》中的大量史实和人物都有历史依据。但是,历史剧还是历史剧,它仍然不是"历史"。中国历史上有丰富的文学和史学,可供我们今人进行借鉴和研究。即以"历史"演义模式而言,就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为范式。《三国演义》可谓正剧,《西游记》则为历史剧中的游戏文字。《水浒传》介于两者之间。《汉武大帝》的正史分量,也许超过了《三国演义》,但作为模式,并无根本区别。《三国演义》以元、明时代人的审美眼光和价值观,演义三国正  相似文献   

2.
建国以来《三国演义》主题研究综述王东明建国以来,《三国演义》研究工作走过了一段并不平坦的路程。其中除政治因素外,在学术上也有相当的争论。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争论,从大量研究资料看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正统”说。持这种观点的人历来很多。他们认为,...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爱读史书。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绝不囿于史学家已有的观点,而是在大量占有史料的基础上,以自己的独到视角,形成独到的见解。他对曹操的评注就是一例。曹操是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旧史学家评价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好雄”。随着小说《三国演义》的流传和戏剧舞台上人物造型脸落化,曹操被视为”旷世奸雄”。毛泽东对此却不以为然。他认为《三国演义》尊刘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长篇历史演义,也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典文学作品之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三国演义》在中国已经是家喻户晓,就连不识字的老太太也没有一个不晓得诸葛亮、张飞、关公、曹操这些人物的,所以古人说凡有饮水处,就有《三国》的读者,加上日本、东南亚和世界各国的读者,人数之众,恐怕世界上很多文学名著都难与之比较。为什么一本小说具有如此大的魅力?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从《三国演义》的成书、流传和影响来看,都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紧密联系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三国演义》研究的蓬勃发展,“三国热”长盛不衰,并日益升温,形成一种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文化现象,引起了海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 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实在太密切了。而在广袤的中华大地的诸多省、市、自治区中,《三国演义》与四川的关系又特别密切。 让我们穿过历史的风云,从头说起吧……  相似文献   

6.
亿万观众望眼欲穿的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终于粉墨登场,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映,中华大地旋即掀起一股“三国热”。全国上千家企业集团竞相购买《三国演义》的特约播映权。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在《三国演义》播出的前三天,每天都有几百位读者在抢  相似文献   

7.
“执法严峻”说曹操老阿小时读《三国》,印象最深的是曹操。曹操的阴险、奸诈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几十年了,这印象一直未减。非但未减,最近看电视《三国演义》又加深了几分:不论历史上的真曹操究竟如何,艺术上的曹燥形象是已定型于庶民百姓的脑海了。我读小...  相似文献   

8.
如何正确评价《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至今仍没有定论。近几年来,学术界就此开展了一些讨论,这是必要的,有益的。趁此机会,我也想谈些粗浅的看法。我对《三国演义》总的看法是:小说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集中地描绘了三国时代的阶级矛盾,特别是魏、蜀、吴三个军阀集团的矛盾;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当时人民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看法。这个时期的阶级矛盾表现  相似文献   

9.
<正> 《三国演义》和《水浒》这两部我国最早的章回小说名著,在元末明初问世,是中国小说史上的奇迹。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和群众基础。不仅历代文人、学者对这两部名著十分重视,专门研究者代不乏人,而且历史上不少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也从中吸取教益。它们早已成为优秀的世界文学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7年12月在襄樊举行的《三国演义》、《水浒》第四次学术讨论,使《三国演义》的讨论进入更高的层次,它没有局限于作品主题和具体人物形象的探讨与评价,而是从宏观的角度和总体上去探讨关系全书评价的一些主要问题。例如: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传世巨著,其中呈现的战争谋略对后人产生过许多重大影响。譬如在经济领域中,不少企业熟练运用《三国演义》中的管理哲学和领导艺术,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先机,获得了实际的经济效益。同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恰当运用三国中的历史人物、历史故  相似文献   

11.
读者文摘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海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是引用小说《三国演义》卷首的“词曰”。这首词的作者并非少说作者罗贯中,而是四川省新都县的明代状元杨升庵(杨慎,字用修,号升庵)。 杨升庵的词怎么会在《三国演义》的开头?原来,这种现象是《三国演义》在演变过程中出现的。 罗贯中写成巨著《三国志通俗演义》后,最初只是  相似文献   

12.
走上当代文化建设轨道的《三国演义》研究──全国第十次暨湖北省第五次《三国演义》学术讲座讨论会综述楚岩1995年5月9日至12日,由中国《三国演义》学会、湖北省《三国演义》学会、宜昌市委宣传部、当阳市委宣传部、宜昌师专、湖北大学中文系联合发起主办,在湖...  相似文献   

13.
杨葵 《民主与法制》2011,(18):71-71
民国时有个蔡东藩,将二十五史外加民国史敷演为一套“通俗演义”,是写给老百姓看的历史书。那时人心尚古,所谓演义,绝不似今日之“戏说”那般浪荡妖冶,它与正史的关系,相当于罗贯中《三国演义》之于陈寿《三国志》,将本来标准套路的史书生动化、趣味化、平民化。  相似文献   

14.
在《延安颂》的首映式上,唐国强谈起再度扮演毛泽东感慨激扬:“延安十年,是中国革命黄金的十年,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十年。扮演这一时期的毛泽东,整部戏对我的考验很大,是我艺术生命和政治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笔。”唐国强先后在《三国演义》、《雍正王朝》、《战国红》等剧中出色地塑造了诸葛亮、雍正皇帝等历史人物形象,又在《长征》、《开国  相似文献   

15.
贯中文化城     
位于清徐县城北2公里处,距太原35公里,占地200余亩。主要建筑有:关圣大殿、戏台、献殿、九龙喷水池、裙房、展宫、城门楼和角楼。城中有四绝:人物雕像、百狮滚球,开花斗拱、椭圆藻井。前三绝都在献殿与大戏台上,再加上高杆画虎、七仙下凡、百鸟朝凤、堆金山水、立体花卉等五件艺术珍品的衬托,更使献殿与大戏台与众不同,成为贯中文化城中的精品建筑。两个展宫中共有45组根据《三国演义》的精彩片断制作的景观,有妇孺皆知的“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七步成诗”;有生动有趣的“凤仪亭”、“苦肉计”、“七擒孟获”;有战争场…  相似文献   

16.
冯利华 《求索》2010,(6):F0003-F0003
在中国小说史上,续书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明清时期.《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水浒传》、《红楼梦》等名著.皆有大量续书.如《后三国演义》、《后西游记》、《续金瓶梅》、《水浒后传》、《泣红亭》等。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施公案》、《三侠五义》、《彭公案》等小说被一续再续,成为小说史上的一大热点,如石庵《忏观室随笔》所云:“《小五义》也.《续小五义》也.再续,三续.四续《小五义》也。  相似文献   

17.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中的风云人物已经随着历史的钟声远去了,但是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所留给我们的启迪却是历久弥新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在今天探讨三国时代的用人艺术,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谭孝军 《今日浙江》2011,(23):62-62
第一次读三国演义,我刚上小学四年级。那时农村的文学书籍极其匮乏。我有幸借得这本名著,彻底沉浸在小说的壮美历史画卷里。前不久,我再度细品此书,耳畔依然是金戈铁马、战鼓如雷。对于心中一直怀有的谜团,也终于领略到了其中的奥秘:历史兴亡成败,关键靠人才。一部三国演义就是一部“人才战”。从书中两场具有重要历史转折意义的战争,可见人才的重要。  相似文献   

19.
以著名的“三顾茅庐”和“隆中对”而蜚声海内外的襄樊,是一座具有2800年历史积淀的文化名城,她的历史与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相映成辉,为了弘扬传统的民族文化,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充分展示三国的魅力.今年七月,襄樊市在互联网上开通了“网上三国”网站。三国是我国历史上最辉煌、最精彩、最动人心魄的时代之一。鲁迅先生就曾说过:“三国时的英雄,智术武勇,非常动人。所以人都喜欢取来做小学的材料。”因此,从三国历史到《三国演义》,从话本戏曲到传说故事,人们对它说不尽,道不够。有关三国的历史遗迹、遗址、纪念性建筑物…  相似文献   

20.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播出后,人们把话题引向一千多年以前的那个时代。三国时期,从群雄逐鹿到三分天下,又从三国鼎立到蜀国先亡,人们可以从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找到各种原因。{三国演义》的作者出于“尊刘抑曹”的观点,把蜀国先亡归为“天不相蜀,孔明早丧”。然而,纵观这段历史,从一个特定的角度着眼,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三分天下的形成是人才聚集组合的结果,西蜀先亡则是人才凋零的必然结局。究其原因,长期治蜀的诸葛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研究这段历史,对于我们借鉴历史经验,理解党中央提出的抓紧培养、选拔跨世纪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