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加顺 《政策瞭望》2012,(7):28-29,30
作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十强之一,绍兴县以实体经济起家,靠实体经济兴家。全县7万余家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贡献了全县70%的税收、80%的经济总量和90%的就业岗位。实体兴则经济兴,经济兴则县域兴。近年来,我们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重投入、调结构、抓转型、优服  相似文献   

2.
姜艳生 《前进》2005,(4):39-41
加快利用国际资本,对于推动我省实现“双基地”目标来说,是极为重要和紧迫的。突出表现在:从实体经济层面来看,加快利用国际资本,是加速推进我省实现“双新基地”的重大战略途径和战略措施。多年来,我省实际利用国际资本与东部发达省市差距甚大,就是与中部其他五省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最近四年我省实际利用国际资本在中部六省排名中连续倒数第一。这种情况,直接制约着我省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的步伐。在一定意义上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就是利用国际资本的落后。目前,我省确定了经济结构调整“通过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  相似文献   

3.
加快推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的转移,已成为我国目前亟待完成的重要任务。我们要从政府、企业和人民群众等多个层面入手,推进实体企业的转型升级,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4.
王臻 《北京观察》2021,(1):18-19
2020年9月,市政府发布《北京市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行动纲要》,提出"坚决推动数据要素有序流动和培育数据交易市场,将北京市建设成为国际数字化大都市、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新目标。随着国家"新基建、新要素"的提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成为当前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国家"十四五"规划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5.
张惠 《桂海论丛》2014,(4):43-47
我国金融市场运行中存在扭曲现象,实体经济发展驱动力不足。随着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质性推进,从根本上改变着实体经济的生存发展环境,处于弱势地位的实体经济部门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冲击与压力难以预测。现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存在着偏离实体经济发展、资金价格扭曲、资源配置无效等问题,"普惠金融"理念并未真正植入利率市场化改革,实体经济弱势群体遭受挤压。突破实体经济发展瓶颈的关键是遵循市场价值的基本规律,积极化解利率市场化对实体经济的负向效应,提升实体经济应对利率市场化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6.
徐泰玲 《群众》2013,(7):57-58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保持了年均两位数的增长,其中实体经济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突飞猛进,涌现出苏宁、沙钢等一大批知名企业。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江苏实体经济还存在着发展方式粗放、低水平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创新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江苏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着力推进江苏实体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实体经济是社会财富和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历史和实践表明,实体强,则经济强;实体兴,则百姓富。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正是靠实业富民、靠实业强省、靠实业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之基的理念,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特别是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切实把发展实体经济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努力提升浙江实体经济的发展层次和水平,不断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推动我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陈建清 《群众》2013,(2):36-37
实体经济涵盖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及服务业中的绝大部分产业,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江苏实体经济基础雄厚,占GDP80%以上。当前,大力推进实体经济科学发展,不仅是应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变化,保持稳中求进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民生幸福、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9.
正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工业,核心是制造业。工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也是推进创新创业的重要驱动。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进行的十九大后的首次调研时强调,必须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省委在推进经济发展高质量的部署中特别提出,要把实体经济作为构建符合发展规律、体现江苏特点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良好环境,弘扬工匠精神,把江苏加快建成具有国际  相似文献   

10.
2012年,我省发展改革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紧紧围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和"调结构、抓转型,重投入、兴实体,  相似文献   

11.
正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宁波赶超发展的主要引擎。宁波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牢牢抓住实体经济这一着力点,把握新机遇,加快新变革,全力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名城名都",为"两个高水平"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近年来宁波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大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和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实体经济进入了发展提速、质量提高、品质  相似文献   

12.
促进我国实体经济降成本,是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要推进相关领域改革,降低实体经济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负水平、劳动力成本、企业融资成本、能耗成本、物流成本、用地成本,发展壮大实体经济。  相似文献   

13.
黄桦 《前进》2017,(5):19-22
<正>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和创新驱动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维持经济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强大要靠实体经济,不能泡沫化。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出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提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山西实体经济发展基础雄厚,在省委、省政府政策导向的影  相似文献   

14.
甬政发[2012]96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及部省属驻甬各单位:为进一步加快我市融资租赁业发展,完善我市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快推进长三角南翼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建设,为推动全市"六个加快"发展战略和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提供有力融资支持,根据《关于全市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甬政发[2012]27号)和《关于宁波市金融业提升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甬政发  相似文献   

15.
《创造》2012,(2):30-31
今年预期目标:全省GDP增长12%以上,力争突破万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以上。今年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建设"两强一堡"战略目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以扩大投资消费、发展实体经济、推进城乡统筹、保障改善民生、深化改革开放、维护社会稳定为工作着力点,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产业培育,更加注重自主创新,更加注重生态环保,以特色经济、民营经济、园区经济、县域经济为抓手,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奋力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相似文献   

16.
各地在推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过程中,务必要把示范区建设与发展实体经济、建设工业强县(市、区)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将现代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成为实体经济的主阵地和工业强省的主战场。  相似文献   

17.
实体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发展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在当前科技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不断释放的情况下,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促进科技创新功能的有效发挥,助力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为付 《群众》2020,(3):18-18
2019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实现2020年预期目标,我国宏观经济基调要坚持“稳”字当头,统筹推进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综观当前我国经济与金融发展实际,稳金融需要着力做好稳金融服务、稳金融秩序、稳金融体系、稳金融开放四项工作。稳金融服务,支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稳金融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实体经济多样化金融需求,推动实体经济和金融发展共生共荣。首先,要有效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着力畅通“宽货币”向实体经济“宽信用”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打通金融资源配置到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  相似文献   

19.
杨武 《人民论坛》2021,(5):67-69
创新创业是带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中坚力量,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实现创新创业赋能实体经济,可以通过加强两者融合发展,形成发展共识、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扶持政策等途径全面推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助力加油。  相似文献   

20.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可以释放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有助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表现、效应、机制与实践路径而言,深度融合表现为数字经济加速产业资本循环、产业资本循环迫使数字经济迭代创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三个方面。深度融合具有创造新的价值创造体系、新的价值分配体系、新的价值流通体系和新的使用价值消费体系四个方面的效应。数字经济深度融入实体经济的机制包括以数字技术创新提高实体经济劳动生产率、以海量数据科学指导实体经济分配比例、以平台化组织方式提高实体经济交换效率、以算法技术精准满足实体经济个性化消费等;实体经济深度融入数字经济的机制包括以数字化转型扩大数字经济的作用范围、以工业互联网促进数字经济的网络协同效应、以智能制造倒逼数字经济的技术体系创新等。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路径可具体化为基础支撑、动力支撑、组织支撑和技术支撑四个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