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最看不起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不是他们外国人,而是中国人自己。中国知识分子自己看不起自己,互相看不起中国现在缺乏文学大师,已是不争的事实。巴金的去逝,好像在宣布一个大师时代的结束。巴老走后,谁来执掌中国作家协会帅旗,成了一个焦点。继茅盾、巴金后新当选中国作协主席的铁凝女士说:这之前的主席是文学丰碑,我和文学丰碑没有可比性。有的作家干脆讲:“中国(文坛)的巨人时代结束了,平民时代到来了。”丰碑也好,巨人也罢,都可以看成是大师的另一种说法。关于文学大师,在刚刚开过的文联、作协盛会上,总书记胡锦涛在报告中还特别提到:“…  相似文献   

2.
<正>"文学桂军",中国当代文坛享有盛誉的劲旅,也是点击率较高的一个名词。"文学桂军"特指20世纪90年代后活跃于中国文坛的一批广西作家,他们以东西、鬼子、李冯三人为领军人物,包括林白、凡一平、蓝怀昌、潘琦、梅帅元、黄佩华、彭匈等作家和张燕玲、李建平、黄伟林、张利群等评论家。改革开放后,广西文学领域以"蛙跳  相似文献   

3.
文学与人     
人需要长进,文学写作者因为要把心感身受的日常生活经验,把人们心灵深处的意愿,连同思考一起,书写出来,使写作和阅读有机连接,使芸芸众生共求生存时能够互相促动,他们对于进步的要求更为严苛一些。 他们渴求阅读,借助阅读反观历史与现实。使很多历史时代长足迈进的那些具有非凡意义的东西,将能够继续指领自己。热爱文学的人们对于阅读的热情,可能超出小太会被文学吸引的人们。他们跟文学接近,确实一天天成熟起来,往前跨越了实质性的步伐。从这一点来讲,更多的人热爱文学,更多的人阅读作品.练习写  相似文献   

4.
王军堂 《前沿》2012,(22):147-148
基于体育文学角度的体育与文学并不是毫不相干的独立体,他们在精神追求,“人性”建立,审美理想,存在依据和起源上都存在相关的联系,只有将体育注入文学,才能使文学活力十足,只有将文学力量以体育的形式展现出来,才能让人们感觉到文学鲜活的存在.本文就基于体育文学角度的体育与文学关系展开有益探究.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台湾的分裂主义势力不遗余力地在岛内、海外大搞“台独”。不仅猖撅于政坛,也把黑手伸向文学领域,试图搞乱人们的思想,以便最终实现他们脱离中国的罪恶目的。但是,这样的行径是不可能得逞的。且不说政治经济、历史沿革等其他方面,仅从台湾文学的发生和发展,就可看出海峡两岸有着风习相近、感情相亲、文化同根,血脉同源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公安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学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奇葩 ,从公安文学的立意、叙事结构和语言风格中 ,我们都能看到传统文学对其的氤氲和影响。侠义精神是传统文学的重要内容 ,在今天的公安文学中一脉相承地得到了继承 ,所不同的是侠义精神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公安文学中那种高潮迭起 ,情节起伏 ,悬念横生的结构都能从传统文学中找到摹本。另外 ,传统文学中的“赋”、“比”、“兴”也为公安文学的作者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讴歌当代英雄增添了法门。  相似文献   

7.
徐慧珍 《理论月刊》2001,(12):25-26
二十世纪汉语文学发展同中国近现代的现代化艰难历程紧密交融在一起。许多优秀作家通过文学去展示中国社会的重大变革,展示中国人民寻求精神家园、渴望生命超越的精神历程。九十年代在后现代语境中却呈现的是世纪末人生的狂欢化本质,文学缺乏一种内在精神的支撑。二十一世纪文学应坚持文学的批判性品格,彰见人文价值精神,为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和人的审美超越提供一种澄明之境。  相似文献   

8.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文学教学:社会的角度,历史的角度,文学传统的角度等。然而这一切必须建立在组成文学的"材料",即语言的基础上。但是语言仍然是学外语学生探讨文学的一大障碍。如何把语言教学和文学教学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克服这一障碍仍然是文学教师的首要任务。一些基本的语言教学策略能够给老师提供一种把学生引进文学的方法,能帮助学生探讨文学的意思,感受文学的语言组织;既然文学是由语言组成的,老师还可以在文学课上介绍一些语言模式,学生受到的语言基本规律的训练越多,他们就越能有系统地去探讨文学。总之,把语言教学和文学教学结合起来是可行的,语言教学是文学教学的第一步,是关键性的一步。  相似文献   

9.
1945年8月至1950年3月是战后台湾文学重建的重要开启时期,其去殖民性的进程在国民党当局的政治框架中,由台湾本省作家和大陆来台作家在台湾文学传统和中国新文学传统的艰难延续中展开。复杂的政治干预使去殖民性被当局简化为接受大陆政府统治,但台湾作家在认同中华文化上并未“失语”,他们仍以源自“民族精神”的“向心力”,顽强“回归”中国文学,并和大陆作家一起,以对战后台湾现实的深切关怀,延续、丰富了日据时期形成的台湾文学传统,其中根植于台湾的左翼文学思潮发挥了尤为积极的建设作用,提供了战后中国左翼文学的在野形态。  相似文献   

10.
翻译文学——争取承认的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929年出版的陈子展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这本叙述辛亥革命前后近三十年中国文学演变史的薄薄的著作里,翻译文学作为该书的重要一章而占有相当篇幅。之后,在三十年代陆续出版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史》(王哲甫著)和《中国小说史》(郭箴一著)这两部著作里,翻译  相似文献   

11.
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困难不仅仅来自于语言,更多的是来自一些非语言的因素:他们不了解作者所用的一套约定俗成的准则规范(“文学语法”)。因此,提高学生的“文学能力”是进行英美文学教学的关键。语言学家李特尔伍德(Littlewood)给文学做了个透视,找出了文学在外语教学中的五个功能(或者说五个阶段),即:语言功能;文体功能;内容或文化功能;主题功能;了解社会发展史和文学发展史功能。这给从事英美文学教学的老师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12.
直截了当地说,今天所谓的"城市文学"往往并不是我们的作家对他们日日厮守休戚与共的城市,有多么的了解和思考之后的"文学"的想象和建构,而是按照某些预设的观念定制和拼凑出来的。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城市文学千人一面,千人一腔的现象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13.
胡丹 《求索》2012,(12):123-125
诺贝尔文学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奖项。作家一旦获奖,其作品将会立即传播到世界各国,其名字也会被永远地载入世界文学的历史。进入21世纪之后,每年的10月份,诺贝尔文学奖都会在中国引来众人的瞩目。本文选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德语作家作为研究对象,将焦点聚集在最近十年获得该奖项的三位作家身上,从版权引进的角度,探讨他们作品在中国传播过程中所呈现的特点以及带来的一些问题,以求对世界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九月初,正是温哥华秋高气爽的时节,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和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联合举办了“天涯共此时——跨世纪的世界华人文学”研讨会。这已是他们举办的“华人文学——海外与中国”的第三届盛会了。 这次会议从实际出发,研究世界华人文学的创作状况、存在困难及发展前景。由于会议在北美洲召开,与会的美、加作家占多数,对北美华人  相似文献   

15.
吴建华  王国平 《求索》2005,(1):149-152
中国老百姓的小康情结凝积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表现中国人民这种精神情结的小康文学也始终存在于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学篇章中。在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的理念是建构新内涵的小康文学的基石。新时期小康文学建构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两个层面的关系:一是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和谐统一发展;二是文学与经济的和谐统一发展。  相似文献   

16.
赵勇 《同舟共进》2012,(3):77-78
让中国文学走出去,近年来似已成某种共识。中央政府很着急,2011年召开的"作代会"与"文代会"就有相关表述;文学圈内的人也很焦虑,有代表甚至建议:是否可以考虑选拔一些语言功底好的青少年,到世界各大语种地区去学习、生活,培养他们成为优秀的翻译家、作家。  相似文献   

17.
师会敏 《求索》2008,(4):165-167
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种重要的文学观,是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理论资源,对二者关系的研究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存在较大偏颇,对文学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如何正确认识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的关系,如何在新时代吸取其理论资源,来建设当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这些问题都非常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8.
师会敏 《求索》2013,(1):153-15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存在着从人的文学到人民文学的理论话语转型。这一转型并不仅仅是一个文学事件或语言事件,它所关涉的是整个时代格局、知识体系的变化,甚至是文学观念的转变。从人的文学到人民文学的理论话语转型研究,对于廓清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的关系,特别是对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文化市场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学界和民间对此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一方面,大众惯于把文学艺术当成奇观,把文化消费当成娱乐;另一方面,一批学者又大声疾呼文学的失落,纷纷为当代文学把脉。市场/消费是否必然给中国文学的发展带来桎梏?中国当代文学是否真的走进了精神窄门?如果不是桎梏,那么文化市场的催化带来了哪些新文学的景观?文学写作者、批评家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调整思路?鉴于这些话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推出4位学者的文章,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同时,我们希望更多的学者能参与其中,发表看法。——主持人:叶祝弟  相似文献   

20.
杨扬 《探索与争鸣》2006,(11):14-15
当代中国,文化市场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学界和民间对此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一方面,大众惯于把文学艺术当成奇观,把文化消费当成娱乐;另一方面,一批学者又大声疾呼文学的失落,纷纷为当代文学把脉。市场/消费是否必然给中国文学的发展带来桎梏?中国当代文学是否真的走进了精神窄门?如果不是桎梏,那么文化市场的催化带来了哪些新文学的景观?文学写作者、批评家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调整思路?鉴于这些话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推出4位学者的文章,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同时,我们希望更多的学者能参与其中,发表看法。--主持人:叶祝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