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马尔库塞“物质丰富、精神痛苦”评析张和平马尔库塞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都是赤裸裸地利己主义者,他们的生存目的就是为了追求物,追求财富的大量占有,他们已经完全成了“异化的人”。“异化的人”对物、对财富的欲望是无限的,真正是欲壑难填!为了实现他们的生...  相似文献   

2.
谌璐 《人民公安》2009,(11):38-41
让人震惊的是,他们对自己的严重犯罪行为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害怕和后悔;更让人震惊的是,他们都提到了自己是未成年人的问题,这说明他们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网开一面”……  相似文献   

3.
《今日广西》2008,(2):27-30
送走了2007年,又到了该盘点的时刻。 这一年,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来自股市;几乎每个人都有了另一张身份证:股东卡;也几乎没有一个人是色盲——他们总分得清上涨的红线和下跌的绿线。最能让他们内心躁动的,当然是“涨停”与“跌停”。股市里的奇迹,有如大海里的潮涨潮落,既可以把大小船只推上浪尖,也可以使其倾覆于瞬息之间。  相似文献   

4.
“老三届”人:蹉跎与进取“老三届”人是共和国非常岁月造就的一群人,他们虽然分别于1963年、1964年、1965年迈人普通中学高中或初中教室,但是都是在1968年同时领取中等学校高中或初中的毕业证书、获得“知识青年”的身份,走入“再教育”的行列。他们...  相似文献   

5.
张伟  张虎 《当代思潮》2012,(11):72-75
“门难进”、“事难办”、“病难看”这些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是的,这些词就是形容当前的医患关系的常见词语。说到医患关系,每个人都能絮叨上一番,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说到医生,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非典、汶川I地震,在最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的身影总能及时的出现,不顾安危奋战在第一线。但社会上的那些医患案件,新闻上的那些医患纠纷也会有他们的身影。  相似文献   

6.
暮春时节,梅子初结,我回家乡闽南南靖县梅林小镇看“闹热”。 我是书洋人,也是梅林人,书洋和梅林是一家,都是内山人,都是“天岭内的”。苍茫的天岭大山横亘在那里,我的父老乡亲世世代代跋涉其间,走进大山就是艰难地讨生活,走出大山却倍受歧视。但天岭并没有隔断苦难坚忍的内山人,山寒水冷反而让他们心相亲,情相依。他们彼此平等,彼此熟稔,性情朴素坦荡,品格善良谦俭。  相似文献   

7.
《观察与思考》2008,(2):14-15
以后就不用洗碗了,吃完饭直接连碗都吃了! ——英国伯明翰的一家食品公司发明了一种面包碗,他们希望食客们可以在品尝碗中美昧的汤后再把面碗“消灭”。该公司的总经理,同时也是这个创意的发明人戴维·威廉姆斯表示,别人都认为他们异想天开,但事实证明那些人错了。  相似文献   

8.
那个“流氓”和“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人自然都是“外事组”的侦探。他们设计使黄家保姆对侦探李荣芳产生好感,和他建立了友谊。  相似文献   

9.
中安 《人民公安》2008,(7):58-59
沉醉、徐远举和周养浩三人是国民党军统局内赫赫有名的干将,他们职务相近、年龄相仿、又都深受戴笠的器重,被称为军统产“三剑客”,但他们却走过了各自不同的风雨人生路。  相似文献   

10.
今年“六一”儿童节那天,上初二的表弟跟我提出想买台笔记本电脑。平时自诩“数码产品小百科”的我,自然义不容辞地成了导购。而与他一起同去的还有同班的4个同学,都是1998年出生的“小不点”,也都是去买电脑的,我戏称他们为“五人帮”。如果说这个年龄就追求笔记本电脑让我有点吃惊的话,而当他们掏出清一色的iphone4手机时,我的心情就只能用震惊来形容了。  相似文献   

11.
吴孟樵 《台声》2013,(3):49-49
“我想,我应该勾起了很多人埋藏已久的美好回忆,他们都发现,他们曾经美好过、幸福过。简单地说,我把大家弄哭了,而且哭得很甜。”  相似文献   

12.
他们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一边成长一边见证中国的改革开放。一些人在“穿名牌、听ipod、吃麦当劳”中长大;他们经历了高考的“独木桥”,也面临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带来的巨大压力,不再拥有“天之骄子”的自豪;他们熟知互联网,习惯在论坛“灌水”,用QQ和MSN聊天,用博客表达自我;他们思想解放、个性独立、崇尚“我的地盘我做主”、“不走寻常路”……他们,就是“80后”的大学生。面对他们,思想政治课该讲什么?该怎么讲?  相似文献   

13.
“真后悔读了文科。”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魏杰(化名)最近一直在想,自己是不是“入错了行”。“文科和理科.简直是‘冰火两重天’——我在北京邮电大学的同学,他们班现在80%的人都至少有个保底的offer(协议意向)了。可我们班.80%的人都还没着落。”  相似文献   

14.
常萍 《公民导刊》2004,(3):36-36
“青少年犯罪”这个词就像一道重重的鞭痕,烙在每个有良知的人心中,让人一想起,心灵深处就产生挥之不去的疼痛感。正值花样年华的他们,本应该生活在充满爱的阳光里,但这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被他们自己亲手断送了。为什么他们年纪轻轻就会有那么冷酷的心理?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变成这样?作为一名检察官,每当翻开那厚厚的卷宗时,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毁灭他们的是自己?是家庭?还是社会?  相似文献   

15.
有这样一群大学生,他们有的刚从外地考入上海,有的则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有的是刚刚递交入党申请书的积极分子,有的是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老党员”,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目标,那就是,“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我与农民工子弟携手相伴”。他们就是上海大学“慈善蓝纽带”爱心志愿者服务社团的大学生们。  相似文献   

16.
姚同发 《黄埔》2010,(2):52-55
“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这是台湾乡土文学的奠基作家钟理和,在他的自传体短篇小说《原乡人》中提出的一个崇高的理想。毫无疑问,无论其祖先迁徙台湾是300年、100年还是50年,无论其祖先是闽南人、客家人还是大陆其他地方人,他们的后裔都是中国人,他们胸腔里跳动的心,他们血管里流淌的血,只有面对祖国中华文化、面对祖国大陆故土,才会平静,才会停止沸腾。  相似文献   

17.
阴谋论成了郎成平解释经济个案的唯一工具。凭着这把万能钥匙,郎咸平打开了中国与西方国家所有经济纠纷的“锁”,为那些在中国各社会阶层利益分配中失利的人找到了他们生活不幸福的来源,即美帝国主义和西方国家亡我之心不死,中国人很多的生存困境,都是由他们造成的。这未免失之简单。  相似文献   

18.
有一家兄弟姐妹5人,都已长大成人,成家立业。父母相继去世后,给他们留下了1500元钱。如果他们每人300元,完全合乎情理。可是,他们兄弟姐妹谁都不想分。大姐提议说:“把这笔钱存起来,大家共同保管,谁家有了红、白大事,可以从中得到一些补助;谁家孩子考上学校,就给予适当的物质或经济鼓励,岂不更好?”弟妹们对此都表示赞同。小弟补充说:“就叫它‘家庭基金’。吧!为了使基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每家人每月再存进5元,好不好?”兄弟姐妹都没有异议。“家庭基金”就这样设立起来了。建立这样的“家庭基金”有以下几方…  相似文献   

19.
当我们走进高墙之内,看到醒目的标语,整洁环境,还有装束一致、行动划一的一群人,心里油然而升的一个词就是“秩序”。而我们都知道,这种秩序基于国家机器的强制,缘于其中的每一个人曾经的混乱及他们给别人造成了的混乱。他们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不该发生的故事,在故事中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迷失了灵魂,他们还能找回来吗?我们叙述其中的故事,不在于猎奇,而在于通过追踪失足者的心路历程,去揭示政府挽救的难度和必要性,并希望给“墙”外之人带来某种警示。  相似文献   

20.
我看中国人     
佚名 《研究与交流》2002,(5):29-29,25
我是一个韩国人。在“世界杯”上,我们国家的英雄赢得了可贵的出线权,毋庸置疑这是一次征服性的胜利。在观众席上我遇到了几个中国人,他们都不约而同对我们的胜利表示高兴(请注意是高兴而不是祝贺),并在场上与我们一起加油、欢呼,似乎胜利也是他们的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