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6 毫秒
1.
《云南人大》2008,(4):46-46
苏东坡少年时,才智过人,颇为自负,撰联曰:“识遍天下字,渎尽人间书”。某日,一老者携书来,苏东坡见书上竟有些字不识,遂愧改联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以鞭策自己。  相似文献   

2.
今天读书已蔚然成为一种风尚。大家不仅谈书论书,而且也都在做着相关的读书节目。我属于好读书的那种人,但却常常“不求甚解”。读书读到“甚解”,我以为那是学问家研究者的事,以读书自娱,我觉得还是“浅尝辄止”的好,消遣的目的才能达到。不过我还是爱看“读书节目”,爱浏览“读书指南”之类,它可以帮我在最短时间里了解书的市场和书界的行情。人的一生不可能读尽所有的书,也不可能全知道世上都出了些什么样的书,以有限的时间而读所要读的书,惟有通过“读书节目”和“读书指南”,才不失为想读书而又有好书读的终南捷径。一般来说,读书人被…  相似文献   

3.
【多读“无用之书”】李浴洋:陈老师,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很高兴可以就“读书”这个话题和您做一次访谈。关于“读书”,您先后写过《书里书外》《书生意气》《漫卷诗书》《读书的风景: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与《读书是件好玩的事》等。我注意到,从1990年代开始,差不多每年的“世界读书日”,您都会应邀撰文或发表演说来谈“读书”。  相似文献   

4.
读书=做人     
<正>"读书与做人"这个题目中有两个词,一个是读书,一个是做人,中间加了一个"与"字。我想,最好把这个"与"字改成一个等号,即:读书=做人,做人=读书。清初学者陆陇其说过,读书做人不是两件事。将所读之书,句句落实到自己身上,便是做人之法,如此方叫得能读书。如果不落实到自己身上去领会书中的道理,则读  相似文献   

5.
清代戏曲家唐英写过这样一副律己联 ;“未能随俗唯求己 ,除却读书都让人”。作者是雍正年间的一位官员 ,在尔虞我诈、蝇营狗苟的封建官场上 ,唐英能做到不与世沉浮 ,唯读书自乐 ,确属难能可贵。“除却读书都让人” ,只此一句 ,直入我心扉 ,人生世上 ,至乐之事莫如读书。读书应该是一件很纯洁、很高雅的事 ,然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 ,它却被灌注了太多的功利色彩。“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如何导致全社会有这种认识 ?因为皇帝老儿就亲口说过“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读透了 ,金钱美女有的是 ,故诱惑得天下苍生抱经苦读 ,有不…  相似文献   

6.
按照中央部署,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将以整风精神开展“三讲”教育。“三讲”首先是“讲学习”,这是“讲政治、讲正气”的前提和条件。学习有三条途径:一是向实践学;二是向社会学;三是向书本学。这里只就向书本学习谈一点粗浅的认识。读书好书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结晶。一个人的成长和成熟,离不开读书。宋人尤袤说过读书的妙处:“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袤;孤寂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不仅如此,书是药,“善读可以治愚”;书是船,“带着我们从  相似文献   

7.
我经常接触中基层干部,恕我直言,对他们有多少人有经常读书的习惯,却无多少把握。为了准备这篇短文,随意做了些调查:“你平常读书吗?读什么书?”回答有如下几种:一,“倒是想读书,可哪有时间呀!”二,“哪能不读书,一般都在晚上,但看不了两页就发困。”三,“只看一看上边发的书,那是为了工作需要,好多年没有自己买书读了。”四,“不知道该读什么书?要不给咱推荐几本……”  相似文献   

8.
读书与季节     
清人张潮对读书有许多精彩之论。有谈读书与“读人”的 ;有论及读书与年龄之关系的 ;也谈及了读书与季节 ,道是 :“读经宜冬 ,其神专也 ;读史宜夏 ,其时久也 ;读诸子宜秋 ,其致别也 ;读诸集宜春 ,其机畅也。”弄到什么季节读什么书都有讲究 ,大概也只有那时的读书人才有如此的雅兴。自然 ,一个季节确有一个季节的情调与韵致 ,此公将季节之韵味与经史子集的书中之味联系起来 ,似乎不无道理 ,细想又觉得稍嫌牵强。其实 ,冬日围炉读史照样会沐浴一番历史的温馨 ,夏天摇扇读经也未必就不能悟到思辨的风凉 ,春秋两季气候宜人 ,读起书来又何尝不能…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了李瑞环55万字的宏篇巨著《学哲学用哲学》。我连读三遍, 获益良多。确如作者所述: ”哲学是明白学”“哲学是智慧学”; “学点哲学,终身受益”。李瑞环同志是一位深受人民尊敬的领导干部,他的著述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一样的受欢迎。读他的书就像当面聆听他的教诲,书中没有从抽象到抽象的空洞说教,而是结合工作实践,将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升华到理论,又用理论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0.
在咱们中国,是很有些“陪读”传统的。古时候有“陪太子读书”之说,“太子”而无学童陪伴左右,那书就读不好;又有“红袖添香夜读书”之说,耐不住寂寞的什么公子,如果没有“红袖”在身边晃来晃去,书也读不利索。然则“太子”有了学童,也未必能把书读好;公子加上“红袖”,更不知会闹出什么风流韵事。现在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在陪孩子读书。小家伙儿学习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种程度上就取决于家长陪读功夫下的多少。如今又有一种新的陪读,以不才的孤陋寡闻,似乎还不曾见诸以往的记载,无以名之,姑且叫做“陪领导读书”吧。日前接到一位外省朋友的电话,…  相似文献   

11.
李世顺 《政策》2004,(1):57-57
清代诗人袁枚曾说过:“读书如吃饭,善食者长精神,不善 食者生痰瘤。”人都需要吃饭,但吃些什么,怎么个吃法,却是 大有讲究的。同样道理,人都要读书,但读什么书,怎么读书, 也值得认真思考。 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 此,一般人往往简单地理解为读的书越多越好,其实不完全是 这个意思。清代的仇光鳌在《杜诗详注》一书中,对杜甫的这 句诗曾作过如下解释:一曰“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有 神”;二曰“书破,犹韦编三绝之意,盖熟读则卷易破也”;三曰“识破万卷之理”。这三说,集中反映了对“破”字的不同理 解,概括…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一生嗜书如命。他曾说过 :“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又说 :“饭可以一日不吃 ,觉可以一日不睡 ,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特别爱读史书 ,不论是戎马岁月 ,还是和平年代 ,他都是手不释卷。一部《二十四史》 ,他反复阅读了多遍 ,而三百万字的巨著《资治通鉴》 ,他竟看了十七遍。他读史的特点一是联系实际 ,不囿于前人的评说和结论 ,而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二是每有所感 ,便在书的天头地脚信笔写下他的批语评说。这些批语评说 ,涉及到他对古今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见解和评价。其中有一处批语 ,还提到了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农工…  相似文献   

13.
读书是一种嗜好。孙中山先生说:“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毛泽东同志知识渊博,特别熟悉文史掌故,他曾说:“读书是我终生的爱好,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形容早年进湖南图书馆读书的情形:“我就贪婪地读,拼命地读,正像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个不停一样。”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旁征博引,对答如流,也是源于他勤于读书,他说:“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着我的整个生活。”读书是一种乐趣。孔子晚年仍勤奋读《易》,以至于把编书成册的牛…  相似文献   

14.
书香中国     
《同舟共进》2021,(4):3-7
说起读书,很多人都不陌生。我们为什么读书?相信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答案。有人认为,读书是一种兴趣,方寸之间遍览人间故事,不胜快哉;有人说,读书是一种修养,手捧书卷,心安自在,不亦乐乎;也有人觉得,读书是一项投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相似文献   

15.
我国历代文人雅士都喜欢给自己的书屋居室命名 ,或言志 ,或自勉 ,或寄情 ,或明愿。唐人刘禹锡把自己书斋取名“陋室” ,与诸葛亮的“茅庐”、西汉文学家杨雄的“云亭”相提并论 ,表达自己安贫乐道之情志 ,保持节操之愿望。南宋诗人陆游晚年的书房叫“老学庵” ,取“师旷老而学犹秉烛夜行”之语铭斋 ,表示活到老 ,学到老 ,生命不息 ,耕读不止之愿。明末著名文学家张傅的书房叫“七录斋” ,反映他刻苦读书的精神和方法。他所读的书一定要从头到尾抄录一遍 ,抄完后朗读几次 ,记熟了烧掉 ,接着又抄 ,又读 ,又烧 ,反复六七次 ,直到熟记于心。清代…  相似文献   

16.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是晏几道《鹧鸪天》中的名联。对于“风”字的释义,许多注家感到棘手,他们或是回避不作注,或是解释不正确。如胡云翼《宋词选》:“说风尽,也就表明唱的回数太多了”,把“风”字解释为扇子扇起来的风。沈祖棻在《宋词赏析》中说“是指悠扬宛转的歌声在其中回荡的空气”。歌声停了,风或空气也歌尽了,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  相似文献   

17.
《桂海论丛》2021,37(3)
善于学习,就是善于进步。读书是学习的最重要方式之一。从梁家河到中南海,无论工作内容发生怎样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读书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探寻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袖魅力是如何形成的,"读书"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习近平总书记读书具有自己的特点,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把读书看作最大爱好;把读书看作一种生活方式;他超越个人功利而读书;注重读思结合;擅于把读书与运用结合起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读书的特点,对共产党员的学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要把读书生活作为共产党员学习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别把读书作为敲门砖,要为提升自身本领、净化自己心灵而读书;要把读、思、写结合起来而读书,提高读书效果;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要把读书作为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8.
读书之美     
读书之美,美在感悟;读书之美,美在积累;读书之美,美在量变促质变;读书之美,美在温故知新读了《人民论坛》杂志"万名干部读书调查"专题,深有感悟,借广大读者热议和思考之机,谈几点个人体会。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有一句名言:天下第  相似文献   

19.
羽戈 《同舟共进》2021,(4):14-17
【读书不二之法】俗云“文无定法”,读书亦然。选择哪种读书方法,首先取决于读书人的资质。如孔子所云:“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生而知之,出自天赐,可望而不可即,不在谈论之列。以下如“学而知之”“困而学之”等——此处之“学”,权且简化为读书——依然有高下之分,有人可一心二用或多用,同时读好几本书,有人则分心乏术,只能一本一本来苦读;有人可一目十行,一日数本,有人只能一行一行来推进。要言之,聪明人有聪明人的读书法,笨人有笨人的读书法,听人传授读书经验之前,最好能确认自己究竟长于什么,短于什么。  相似文献   

20.
要开阔视野,启迪思想,增长知识,多读书是有效的方法之一。鲁迅一生不仅勤于读书,而且很讲究读书的方法: 一曰多翻法:所谓“多翻”就是多读。鲁迅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读一遍前言,或者读上几页内容。”他认为这种读书方法,可以防止受某些坏书的欺骗,同时,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