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志愿服务行为的理论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外传统慈善观念奠定了现代志愿精神的价值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民社会理论的译介和深入讨论,使得公民社会或民间社会的现实和观念在中国取得了合法性,直接催生了我国志愿组织的兴起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呼唤志愿服务行为,志愿服务是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栽体,志愿精神成为现实社会的和谐之光.  相似文献   

2.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领域发展迅速,与此同时,志愿组织也应运而生,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志愿组织经历了以下的发展变迁:首先是特色各异的志愿组织雏形;其次是性质趋同的志愿组织形态;再次是多元参与的志愿组织环境;最后是协同创新的志愿组织生态。在志愿组织类型上,通过结构创新,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日趋多元化,出现了"统筹型志愿组织、支持型志愿组织、传播型志愿组织、实施型志愿组织"等多种形态。此外,在志愿组织内容上,功能也在不断扩展,呈现出"智慧志愿服务、技术志愿服务、信息志愿服务、行为志愿服务"等多种功能。面向未来,在加快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中国志愿组织呈现社会化、规范化、岗位化、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志愿礼"应2010年广州亚运会而生、承中国礼仪传统文化而立,成为志愿者专属的标志性礼节。"志愿礼"体现的是中国公民社会的积极发展,是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是时代精神与时代气息的浓缩,也是中国文化品格的体现。"志愿礼"重视志愿者的精神收益和心理感受,符合了现代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需要。"志愿礼"的使用与推广,将会使社会对志愿服务有更多的理解与认同,同时也会激发志愿者的荣誉感与认同感,必将为推动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做出独特贡献。同时,"志愿礼"作为广州亚运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载入志愿服务发展的史册,成为广州志愿服务事业上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4.
中国越来越重视志愿服务的发展。促成该现象的原因包括:学生希望打破固有程序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可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为中国发展作贡献的愿望。把这些情况与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转变联系起来时,我认为不应该刻意地按照"利他"和"利己"的动机来区分志愿者。对于学生来说,志愿服务是促使他们向现代型、创业型、负责任型自我转变的一种方式,而这些正是应对当前中国城市生活挑战所必需的特性。但是,政府鼓励和构建的志愿服务也是一种"权力技术",即培养个人的自力更生和社会责任的一种方式。志愿服务,并非只是简单地反映了一种新的"治理性",而是反映出了一种邂逅,与此同时,在这个邂逅过程中,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特有关系不断地进行着协商。  相似文献   

5.
弗里德曼的宗族研究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分离说",表现出国家(上层)与地方社会(基层)之间、官方(官僚体制)与民间(宗族组织)之间的分离,不能完全解释中国传统宗族社会的现象,也不符合中国传统社会等级制度的根本特征。相较于"分离说",明清时期海南宗族社会的发展状况,体现出国家(上层)与地方社会(基层)之间、官方(官僚体制)与民间(宗族组织)之间的相互配套和双向互动,可以视为一种"配套说"。"配套说"超越了"分离说"以乡村宗族为主体社会结构的研究范式,将宗族置于不同层级的、与自上而下的官僚体系相匹配的结构体系中去,更符合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本质特征,也更有效解释中国宗族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由此,对当前人类学研究与中国民间社会组织研究进行以下思考:在人类学研究上,需要重新反思其发展历程,加强向上研究,走出乡村,促进多学科合作研究;在中国民间社会组织研究上,需要走出西方理论和经验研究的局限,从中国二元社会的结构特质,理解官方社会与非官方社会的联系与互动对民间组织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志愿服务不仅促进了社会服务的改善,也促进了社会道德的进步和个人的道德完善,是现代社会治理和善治的内在要求和基本目标。本文还将现代志愿服务划分为"支助型志愿服务"和"自助型志愿服务"两大类型,强调当前要大力开展农村志愿服务对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及社会的文明进步所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还对大学生下基层政策进行讨论,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将大学生下乡纳入农村志愿服务的范围,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7.
志愿服务作为凝聚社会力量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和场域,其自身的转型和创新一直都是学界、政府和公众关注的议题。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代中国,中国志愿服务的传播、动员、运行和变革等诸方面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时代变迁,同时也面临着法治化水平不高、文化提升欠佳、组织定位模糊和长效机制缺失等现实挑战,新媒体介质的多元化和高效化正在深刻影响着当前中国志愿服务的生态格局以及志愿服务的体制转型。因此,志愿服务行动的组织和管理必然要体现时代发展的特色、志愿组织和志愿服务发展的诉求。通过对当前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现状科学而理性的梳理和反思,刷新发展理念和发展路径,适时地建构新媒体时代新型的志愿服务体制,推进志愿服务模式的变革和创新,为转型期中国的社会建设和深层次的社会治理创新提供动力便成为当前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理论体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理论体系有四个来源,即传统美德、雷锋精神、外国公益和改革创新。其中,改革开放后,志愿服务发展形成"南北特色",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是"继承与创新"的志愿服务特色;以广东为代表的南方是"引进与融合"的志愿服务特色。中国志愿服务理论要把握四个基本概念,即为人民服务、友爱奉献、助人自助、公正平等。学术界要深入研究志愿服务理念、志愿服务制度、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行动、志愿服务资源、志愿服务文化,构建既严谨又开放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志愿服务作为凝聚社会力量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和场域,其自身的转型和创新一直都是学界、政府和公众关注的议题。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代中国,中国志愿服务的传播、动员、运行和变革等诸方面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时代变迁,同时也面临着法治化水平不高、文化提升欠佳、组织定位模糊和长效机制缺失等现实挑战,新媒体介质的多元化和高效化正在深刻影响着当前中国志愿服务的生态格局以及志愿服务的体制转型。因此,志愿服务行动的组织和管理必然要体现时代发展的特色、志愿组织和志愿服务发展的诉求。通过对当前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现状科学而理性的梳理和反思,刷新发展理念和发展路径,适时地建构新媒体时代新型的志愿服务体制,推进志愿服务模式的变革和创新,为转型期中国的社会建设和深层次的社会治理创新提供动力便成为当前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总结中国志愿行动开展20年来的经验与成果、进一步推进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北京大学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理论前沿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编辑部和广东省社会学会志愿服务研究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了"中国志愿服务:回顾与展望"学术论坛。论坛的主要论题包括: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历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志愿服务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建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相符合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等。  相似文献   

11.
志愿失灵是指志愿原则无法有效配置慈善资源,造成志愿组织在满足社会需求、提供志愿服务等方面产生的功能缺陷和效率困境.萨拉蒙的“志愿失灵”理论是基于对西方社会福利国家的实践考察.我国的“志愿失灵”发生的机理和表象呈现着一定的“中国特色”,突出表现在志愿服务资金不足、人力资源缺乏、运作不规范和官方色彩浓重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精准把握其概念内涵与基本特征的"中国特色",成为在新时代继续推进志愿服务发展的首要问题.本文从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出发,对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主体、志愿服务受体的边界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组织的边界包括目标...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十四五"规划期间,志愿服务发展进入新阶段,呈现出十个发展新趋势:即新思想引领志愿服务发展方向、学雷锋志愿服务成为普遍现象、党员志愿服务发挥示范作用、团员青年成为志愿服务先锋、文明实践激活农村志愿服务、基层治理志愿服务日趋重要、关爱帮困志愿服务深入细化、文化民俗志愿服务掀起热潮、志愿服务组织专业规范发展、中国志愿服务国际影响扩大等。在"十四五"规划期间,新时代志愿服务将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助力人民美好生活、融入"两个大局"的发展、促进社会发展和治理创新、"助人"与"育人"双功能将日趋凸显。  相似文献   

14.
正由广州志愿者学院组织编写的《中国志愿服务典型项目研究》入选共青团中央的《中国青年志愿服务丛书》,并在2015年11月初正式出版。2015年12月2日,在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大赛暨志愿服务重庆交流会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丛书》的出版作为一个重要项目,在"志愿中国·2016"十大项目发布会上发布。《中国青年志愿服务丛书》由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和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由广州志愿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记者 《群众》2014,(5):73-74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近年来,太仓市针对社会管理与群众工作相脱节、公共服务与群众需求不协调、社会组织建设相对滞后、社会矛盾较为突出等问题,坚持创新社会治理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相结合,把推进志愿服务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抓手,努力挖掘城市精神,创新打造"家在太仓·情暖娄城"品牌,不断整合政府、民间公益团队力量,进一步加强志愿服务的规范化、特色化、社会化、常态化建设,促进了全市志愿服务工作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也在不断推进社会服务的创新。其中,引进和借鉴国外现代志愿服务,转变和丰富“学雷锋、做好事”形式,逐渐建立当代中国的志愿事业,就是重要的创新形式。从广州、天津、深圳等地区率先发展的志愿服务,至今走过了20多年历程,经历了“探索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建立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国具有东方社会文化影响,又具有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基础,建设富有特色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需要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提出"广泛开展志愿服务"的新要求、新号召,对于中国青年志愿者是极大的鼓舞。在社会转型新时期,党政工作越来越需要积极的"第三方力量",社区农村越来越需要有益的"自发性组织",社会公众越来越需要活跃的"参与式发展",这些都需要青年志愿服务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社会建设进程中,青年志愿者能够推进基层民主、密切政民关系、促进民生改善、扶助弱势群体、保护文化习俗、倡导低碳环保,成为建设幸福中国的一支活跃力量。  相似文献   

18.
慈善是社会运行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社会意识形态建设、个体道德发展的必备条件。中国慈善传统的核心是以"慈悲为怀"为基本理念的"爱"的价值观,以及以"行善立德"为社会准则的"善"的行为模式。考虑到青少年的年龄结构和社会发展状况,当代中国青少年的慈善行为多以志愿活动为依托,同时体现了时代的新特征。在慈善文化基础上发展中国当代青少年志愿服务需要从一些基本建设抓起。首先,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理论与实践,创建独具特色的中国志愿服务文化。其次,要通过志愿服务促进当代青少年对传统慈善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再就是以"慈善法"发布为契机,依法弘扬慈善文化,规范慈善行为,推动青少年志愿服务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的乡村治理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的乡村治理变迁是一个国家建构现代乡村社会的过程,始终由政府主导;同时也是一个群众参与和创造的过程。当代中国乡村治理变迁的关键在于:尊重农民的意愿,获得农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尊重农民的自主性,充分发挥民间创造力。  相似文献   

20.
青年一直是志愿服务的先锋和主体力量,在志愿服务越来越成为人类重要生活方式、成为社会现代化发展关键要素的当今世界,讨论青年和志愿服务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践分析指出,社会关系是青年与志愿服务的共同焦点,"人本"是青年发展与志愿服务共同的价值核心。青年是现代志愿服务的先锋和主体力量,而志愿服务本身就具有立德树人的社会功能,也因此成为实现青年全面发展的社会化大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