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曾用名华夫,早年加入德国共产党,1928年进入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后被共产国际派到中国担任军事顾问。1933年初,李德从上海来到中央苏区。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不懂军事,对李德十分依赖和支持,把第五次反"围剿"的军事指挥大权完全交给了李德。李德推行军事教条主义,导致红军作战接连失利,引起红军广大官兵的不满。但博古、李德不认真吸取教训,改变错误做法,反而对提出不同意见的同志进行打击。在遵义会议上,李德受到了严厉批评。  相似文献   

2.
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李德是他在中国活动期间使用的名字,意思是一个姓李的德国人。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活动期间,李德曾以华夫为笔名在《革命与战争》杂志  相似文献   

3.
正目中无人,血染湘江铸大错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意为"姓李的德国人",是唯一全程参与中央红军长征的西方人。1934年11月15日,顺利通过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排列着一个十分美观的队形:两个军团在左,两个军团在右,军委两个纵队居中,一个军团断后。这一"杰作"的设计者就是李德。其实,李德并不是德国人,而是奥地利  相似文献   

4.
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李德”是他在中国活动期间使用的名字,意思是一个姓李的德国人。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活动期间,李德曾以“华夫”为笔名在《革命与战争》杂志上发表过一些文章,所以遵义会议上通过的《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中曾称他为“华夫”。李德在中国呆了7年.这期间他都干了些什么?  相似文献   

5.
李德,一个来自苏联的德国共产党人,同中国红军一起亲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正是由于他的错误指挥,红军才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并在长征初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分析批评了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会后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正式结束了李德、博古对红军的军事指挥。此后的长征路上,李德仍然多次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在1935年6月26日两河口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李德明确同意中央的北上抗日方针,反对张国焘南下。1935年七八月间,红军大学成立,李德被派往讲授军事理论课。不…  相似文献   

6.
正德国人奥托·布劳恩,中国名字李德,1900年出生,1933年担任中共中央的军事顾问,是导致当年中央苏区毁灭的直接责任者,受到彭德怀的面斥"崽卖爷田心不痛"。但李德究竟是谁,却始终是个谜,他到中央苏区前的履历更是莫衷一是、混乱不堪。本文试图就此作一较为系统的探讨。从德军俘虏变身苏军情报局"元老"苏军情报局成立之初,18岁的李德就是其中的骨干。据李德当年的翻译伍修权回忆,李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参加德国军队被沙俄军队俘虏,后流放到西伯利亚。"在流放期,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由于当时他  相似文献   

7.
李德三问     
李德,德国人,原名奥托·布劳恩,1900年9月出生于德国慕尼黑城郊的伊斯玛宁镇.早年曾参加德国工人起义,19岁时加入了德国共产党.后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多次被捕入狱,又多次成功越狱,后被送往苏联.到莫斯科后,他按照共产国际的安排,参加了苏联红军,曾任红军某骑兵师参谋长,并被选送到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1932年春,他从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后,即以优秀学员资格被分配到苏联红军总参谋部工作.李德到苏联后能平步青云,不是因为他有什么特殊背景,而是靠自己作战勇敢.他既富有实战经验,又具备很高的军事理论素养.所谓李德不懂军事指挥,只会照搬军事操典的说法,其实不足信.  相似文献   

8.
德国人李德(1900——1974),即奥托·布劳恩,30年代作为共产国际派驻中共中央和中国红军总部的军事顾问,直接参与和组织了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政治斗争,由于他支持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推行错误的军事路线,导致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在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上,李德受到严厉批评,被剥夺了对红军的领导权,1935年底,李德辞去抗日军政大学教授、中共中央军委  相似文献   

9.
曾纪荣 《湘潮》2006,(10):56-56
1935年在红军长征的队伍里,有6名外国人(5男1女)其中4人是军人——李德、武亭、毕士悌、洪水。另2人是神父勃沙特和一名修女。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曾用名华夫,德国人,早年加入德国共产党。俄国十月革命时,参加苏联红军,升任骑兵师参谋长。1932年春受共产国际派遣来到中国,名  相似文献   

10.
冯都 《世纪风采》2007,(7):36-38
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思,又名华夫,1900年出生于德国。1932年春,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后,受共产国际派遣,来到中国任中共中央军事顾问。  相似文献   

11.
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人。1932年春从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后,即来中国工作。在华期间,他同当时的“左”倾错误领导者一起,对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实行一系列错误的军事指挥,使红军受到重大损失。他在红军长征中,一直随军行动,但在遵义会议以后,不再担负指挥责任。1939年离开中国。那么,李德是谁派来中国的呢?他执行的又是谁的指令呢? 李德在《中国纪事》中自称,是“由共  相似文献   

12.
正在1934年10月16日到1936年10月19日的中国工农红军战略大转移中,共有5位外国人参加了这场举世闻名的长征壮举。李德1901年生于德国慕尼黑,原名奥托·布劳恩,早年加入德国共产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因参加德军与沙皇俄国作战被俘,囚至西伯利亚。十月革命后加入苏联红军,曾任苏联红军骑兵师参谋长等职。1919年回德国参加柏林工人起义,先后3次被捕。1928年越狱成功后,根据德  相似文献   

13.
遵义会议后的李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4年8月16日,欧洲有名的大报《德意志报》在显著位置刊登了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会的一份讣告:“奥托·布劳恩同志于1974年8月15日逝世,终年73岁。”由于当时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这则消息并未在我党引起反响,也没有多少中国人关注,甚至许多人还不知道奥托·布劳恩是何许人。殊不知,他就是我党我军历史上大名鼎鼎、具有重要影响的风云人物———共产国际派驻中共中央的军事顾问李德。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人,1900年9月出生于慕尼黑。早年参加过德国工人起义和创建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的…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先后有五个外国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了这一人类壮举的参加者。跟随中央红军的外国人有二个。第一个是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德国人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此人自1932年到中国后,一直推行“左倾”军事政策,对第五次反“围剿”的惨败和长征初期的失利负有直接责任。李德  相似文献   

15.
何志明 《党史文苑》2011,(23):40-43
说起第五次反"围剿",熟悉中共党史军史的人都很清楚,正是因为李德、博古错误地指挥,红军以攻坚战同国民党军队拼消耗,使自己大伤,将原有的苏区丢失殆尽,红军力量遭到极大的挫损,结果被迫放弃中央苏区,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李德是德国人,乃共产国际为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06,(9):90-91
除了德国人李德(奥托·布劳恩)外,还有三位外国人也参加了红一方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相似文献   

17.
李德是德国人,原名奥托·布劳恩。1932年,被共产国际派到中国担任军事顾问。虽然说是“顾问”,可是由于其身分的特殊,当时成为中共中央的“太上皇”。在1935年1月15日召开的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人将他赶下了台。在这之后,李德随红军长征到达了陕北,1939年夏奉命返回前苏联,结束了在中国7年多的生活。从突然接到返回前苏联的命令时开始,李德便陷入了一种莫大的恐慌之中。他以为这一次一定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共产国际那里狠狠地奏了自己一本,弄不好要有性命之忧了。实际上则恰好相反,中共根本没有为难他。不久,国…  相似文献   

18.
1934年4月中旬,国民党军队集中优势兵力进攻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依靠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德国人李德负责军事指挥,李德只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那种正规的阵地战的经验,且不懂得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特点。他们采取堡垒村堡垒的战术,实行“短促突击”,结果使红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经过18天血战,我军遭受重大伤亡,广昌失守。5月2日晚,博古约彭德怀和军团政治委员杨尚昆到头陂临时司令部谈话。一见面.李德就哇哩吐啦说了一通。翻译伍修权面向彭德怀,大概想缓和一下一见面就有些紧张的气氛,慢条斯理地…  相似文献   

19.
除了德国人李德(奥托·布劳恩)外,还有哪几位外国人参加了长征?据我所见到的资料,仅在红一方面军里的就有: 洪水,越南人。他的事迹,《人物》杂志1985年第3期已有介绍,不赘述。  相似文献   

20.
三人团,是红军长征前后,中共中央的临时领导机构。这其中又有最高三人团、中央队三人团和军事三人团之分。 最高三人团:红军长征前,组织指挥红军西撤,准备长征的中共中央最高领导集团。广昌失守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宣告失败,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红军撤离中央根据地江西瑞金。但战略转移的准备工作只在少数几个中央领导人中秘密进行,于是,便成立了由博古、李德和周恩来主持筹划战略转移的三人团。三人团中政治上由博古作主,军事上由李德作主(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在华期间化名李德,笔名华夫,德国慕尼黑人,共产国际派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