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潘燕 《就业与保障》2023,(7):175-177
在国家大力推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承担着为本区域乡村建设培养和输送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如何使其培养的人才与乡村人才缺口相契合、助力乡村振兴,已经成为当下城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文章分析少数民族地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从区域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开发与整合、“专创融合”新农人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双创”师资队伍建设、校政企协同育人共同体构筑等方面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区域乡村建设输送高质量“双创”型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
谭贤楚  张明波 《前沿》2009,(4):75-77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及社会的进步,大学应如何进行改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基于社会学的视角,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分析了民族高校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指出改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民族高校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世界各国人才培养的重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我们应该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寻求传统文化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关系,发挥传统文化对创新人才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4.
公共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和谐发展路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创新型国家的建立离不开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的支持。我国高校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体制近年来成长迅速,但仍处于探索阶段,与社会需求有一个动态渐进的和谐过程。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社会需求主体的吸纳意愿、供给主体的从业发展意愿等角度分析了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现状及社会适应性问题,并从社会人才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等角度,对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人才需求不和谐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能够与社会需求和谐发展的公共管理类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孵化与培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肩负重任.本文从创新团队视角对如何深化和拓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途径作了探讨,在深入分析创新团队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及发展现状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6.
乐婷婷 《浙江人事》2009,(12):31-31
创新人才奖励措施。近日,海宁市颁布施行了《海宁市关于加快引进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创新发展的政策意见》,创新人才奖励措施。该《政策意见》首次提出,将对人才培养的奖励提升到和人才引进奖励一样重要的高度,鼓励各级各类企业.在大力引进创新人才的同时,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加大人才培养的投入,促进现有人才的培养与成长,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政府对企业培养人才方面给予相应的补贴和奖励。  相似文献   

7.
基于美中通识教育比较视角下的创新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鲁文  许峰 《理论月刊》2012,(5):161-164
通识教育是当今教育界的主流趋势,培养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通识教育的内涵,通识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系,对比美国和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实施情况,并指出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贯彻通识教育的理念,合理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以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为核心,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而高校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重要平台。因此,高校要建立和实施创新教育战略,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高校创新教育战略的建立与实施,需要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建立完善的创新教育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全面落实创新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9.
黄惠  洪志钧 《人民论坛》2012,(26):62-63
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中小企业合作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接中小企业要求高校顺应市场规律,改革人才培养方式,走出一条"反哺式"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通过校企共建技术创新平台、实施校企人才流通机制、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申报项目等措施,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双赢合作。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着眼高校寻求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本课题基于对参与由高校共青团负责的“挑战杯”等重大学生课外学术赛事的获奖学生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的典型案例访谈,考察分析目前高校创新教育的现状,力图发现好的做法及存在的现实瓶颈,以科学发展的观念探究高校共青团在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上的有效路径。立足创新,着眼社会发展,以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为“后世博”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1.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要有一大批创新型人才.高校公共基础课程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有着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公共基础课程可以在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崇高感、创新课程体系、更新教学模式、创新评价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为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进行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2.
共青团组织是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形势、新条件下,高校共青团要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努力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的活动体系、指导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3.
当前学生科技类社团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学生流动性大,管理运行模式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缺乏连续性,兴趣与学业无法权衡等问题。彼德.圣吉所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理论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与当代高校科技类社团的文化需求相耦合,以此为理论依据,建科技类社团文化,为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2006年,东阳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各类实用人才。  相似文献   

15.
高校作为人才聚集的高地和人才培养的基地,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分析了高校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现状,提出选拔机制的创新、用人机制的创新、人才全程培育机制的创新、绩效考评机制的创新、激励机制的创新、在职培训的创新等方法,达到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创新教育平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公安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科技创新型人才才能迎接挑战、不负使命。公安院校作为高等学府肩负着公安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使命。为此,研究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分析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制约因素,在实践层面探索出公安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破解路径,才能将科技创新教育落到实处,培养具有现代警务技能的科技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陈言 《浙江人事》2008,(4):16-16
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创新引才思路,改进引才方式,开辟高层次创新犁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完善人才柔性引进机制,柔性引进国内各类创新型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积极组团赴市外开展大型综合人才招聘活动。加强校企人才合作,建立人事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学校共同参与、协调推动的工作机制。举办2008年温岭市第二届校企人才合作恳谈会,组织全国近50家大中专院校与我市300多家重点企业就毕业生输送、人才合作培养、毕业生实践基地建设等事宜进行沟通洽谈。加快创新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8.
强化法学实践教学培养创新型法律人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祖平 《前沿》2005,(4):136-13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健全和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社会迫切需要培养和造就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法律人才。高等学校法学教育应立足于创新型法律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加大创新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钱晓田 《群众》2009,(10):63-64
我国高等教育在加速实现大众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高校数量激增、学科专业贪大求全、教学条件捉襟见肘、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这些都影响了教学改革的成效和人才对市场的适应性。高校应如何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并寻求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之路,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差异需求”?本文对“实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意在让学生在不同层次上提高学习兴趣.获得成功体验,促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丁玲  熊艳芳  李幸 《前沿》2014,(19):195-196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现机制的探索与实践,是现在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本文分析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内涵及其特征,并以江汉大学为例,介绍了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探索及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