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的《土地管理法》明确提出,"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修订《土地管理法》的核心是保护耕地,重点是推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即通过对土地管理利用方式进行重大改革,变分级限额审批制为土地用途管制,上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批权,上收占用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审批权,强化执法监督措施,实现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旧法》)自1986年6月25日颁布以来,对加强土地管理,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部法律是在10多年前制定的,随着改革深化与形势发展,有不少的规定已经明显地不能适应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需要。为此,1998年4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修订草案全文公布,广泛征求意见;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修订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  相似文献   

3.
土地资源管理和利用一贯是国家资源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为规范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1986年6月2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之后于1988年12月29日和1998年8月29日两次进行修订。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已于1999年1月1日起实施。自从土地法1986年颁布实施后,土地资源的行政管理和合理利用,取得了较好成绩,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但目前我国土地管理的状况不能令人乐观,各地的情况不平衡。特别是农村土地资源的行政管理,存在着相当严…  相似文献   

4.
文章立足于国家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其当地征地用地的实践 ,剖析了《广西壮8族自治区土地管理实施办法》在征地程序方面的不足 ,指出对该地方性法规进行修订的必要性及有关内容。  相似文献   

5.
新的《土地管理法》明确提出,“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修订《土地管理法》的核心是保护耕地,重点是推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即通过对土地管理利用方式进行重大改革,变分级限额审批制为土地用途管制,上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批权,上收占用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审批权,强化执法监督措施,实现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和郑州大学中国土地法律研究中心于2010年2月3日在北京湖北大厦联合召开了“《土地管理法》修法建议”研讨会,与会的经济学界和法学界的二十余位知名学者围绕我国《土地管理法》修改总体构想与土地产权制度、土地利用制度和土地征收制度如何变革等重大主题展开学术交流与对话。本文采取实录的形式来反映会议的内容和进程。  相似文献   

7.
经济法与行政法之界限--以土地管理法为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经济法与行政法之间的界限,很多文章都曾有论述,但都显得比较抽象.本文以土地管理法为例,从两法调整的社会活动领域、宗旨、所依据的科学原理、追求的法律实施的社会效果三个方面作了论述,更具体地指出了两法的区分界限及对法学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与 2 0 0 0年 1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保持一致 ,财政部于 2 0 0 1年初对原有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 ,修订后的准则由原来的 15条减少到目前的 10条 ,对其中带来负面影响的条款进行了修改。本文拟就对准则修订前后的差异比较及带来的影响作一分析。一、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修订前后的比较分析(一 )非货币性交易的适用范围发生了变化。虽然新旧准则对非货币性交易所下的定义相同 ,即都在准则第 4条第 1款中指出“非货币性交易是指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这种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  相似文献   

9.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2012年3月14日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该决定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这次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以下简称刑诉修正案)对多项制度进行了修订,其中,证据制度也是这次修订的要点。证据制度是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对于保证案件质量,正确定罪量刑具有关键作用。刑诉修正案对证据制度的修订重点完善了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强化证人出庭和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0.
我国1998 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为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制度,从1 .实行土地用途管理制度;2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3 .对耕地实施特殊保护;4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5 .明确土地权属关系五大方面制定了调控措施。从而为我国21 世纪经济腾飞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民事诉讼法>在2007年经过修订后在再审制度上作出了较大变动,如细化了再审事由;强化了对当事人诉权的保障;改进了检察院的抗诉制度等.但修改后的民事诉讼再审制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对再审制度加以改变,未能真正体现再审制度的价值.因此,我们必须对修订后的民事诉讼再审制度加以研究,为该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理论...  相似文献   

12.
美国土地征收补偿的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征收补偿问题是我国<土地管理法>修改和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的难点和热点.美国土地征收以公正补偿为原则,按照公平市场价值计算.本文着重探讨美国土地征收补偿的计算方法和法院作为第三方在裁决征地补偿数额时所考虑的证据,以期对我国征地补偿制度的完善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3.
谈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的主体和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第13条第2款规定:“全民所有制单位之间、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全民所有制单位和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和该法第13条第3款规定:“个人之间、个人与全民所有制单位和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的土地使用权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处理。”它主要规定了土地权属争议的形式和主体,但由于立法上土地所有权争议重要主体错位、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争议主体不全面和不科学,再加上土地权属争议形式单一和不完整,使之处理土地…  相似文献   

14.
修订后的刑法分则第八章规定了贪污贿赂罪,加上分则中其他适用该章有关规定的条文(第163条第3款,第183条、184条、185条、271条、272条各第2款),共同构成了贪污贿赂罪的刑事立法体系。总的看,在刑法典中专章集中规定贪污贿赂罪较以往在立法中更明确、更具体,有利于依法打击贪污贿赂犯罪。但是,由于修订后的刑法确立了刑法三大原则,规定和完善了许多制度,法律条文尤其是分则条文大幅度增加,造成一些分则条文在体现总则规定时不一致、不协调,分则条文结构的不科学、不合理。给实践中的正确适用带来许多困难。本文仅就贪污贿赂罪立法中的不足作些分析,以期促进贪污贿赂罪立法上的完善。  相似文献   

15.
德国于2005对其《反限制竞争法》进行了第七次修订,有关的私人执行制度规定于新法的第33条。经过此次修订,新法第33条中规定的私人执行制度较之旧法在很多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同时该条的修订过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新法第33条的产生伴随着立法者和参与立法过程的法律专家、行业协会和卡特尔当局的激烈的争论和妥协。  相似文献   

16.
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订新增第162条规定小额诉讼程序,此举被普遍认为是小额诉讼程序在我国正式确立的标志。但是,仍有多数法院对小额诉讼案件受理数保留着"零"的纪录。本文从司法实践角度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立法反思,并提出制度重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缓解城市土地资源紧张以及保障性住房投入资金缺口过大问题,出现了“在集体土地上建公租房”的政策试点.但这一试点实际上突破了《土地管理法》第43、63条的刚性规定,对我国现行的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提出了挑战;让农村集体承担中低收入者的保障义务并限定租赁价格,亦缺乏合法性依据.问题的症结在于我国特有的城乡土地二元结构,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的权利不平等性.因此,从立法上开放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限制,是“在集体土地上建公租房”模式推行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8.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和行使主体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土地管理法第2条第1款的规定,我国土地所有权有两种形式,即国有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这就决定了土地所有权主体的特定性。在理论界和实践中,国家是国有土地所有权的唯一主体的认识是一致的;但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具有模糊性,如“我们不能等到集体土地所有权问题解决后,再健全土地使用权制度”。①同时,土地管理法第2条第2款明确国务院是国有土地所有权的行使主体,而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行使主体是谁?当前是模糊不清的。本文拟就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和行使主体作一探讨,以助于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促进农…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刑事证据制度的立法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是健全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件大事,其中刑事证据制度的改革完善应当是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对我国刑事诉讼证据制度建立、发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此次刑事诉讼法修订过程中对证据制度进行立法完善的建议意见.  相似文献   

20.
我国2006年1月1日修订的《公司法》第152条确立了我国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是公司中小股东权益保障的最终救济方式,但在审判实践的如何有效适用和审查却未有具体配套的操作制度,无法充分发挥股东代表诉讼的制度优势。论文分析了我国股东代表诉讼的制度内涵、司法审查的问题,并对制度完善提出了建议,以期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完善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