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彭萍 《前沿》2007,(4):218-222
毛泽东一贯主张诗言志,还用诗是否言志作为评价诗人和诗作的重要标准。“诗言志”是中国诗学理论的奠基石。对“志”的不同理解构成我国不同历史时代的诗歌理论的核心内容。“言志”说、“缘情”说和“情志统一”说就构成为我国诗歌的几种基本倾向。毛泽东对“志”的理解是宽泛的。“诗言志”使毛泽东诗词具有深刻丰厚的内容,正如诗人本人的胸怀一样——精深博大,天地万物之精灵融入其中。  相似文献   

2.
“五四纪念”的历史与“五四运动”的历史几乎一样长久。作为一个历史事件,五四运动已经过去八十一年了,但对“五四”的纪念却延续下来并将继续延续下去。“纪念”实际上是对过去的一种理解,而理解———如伽达默尔所说———本质上是把过去的意义置入当前的情景的一种调解或翻译。人们通过纪念的方式表达对过去的理解与对现实的确认,乃至对未来的设想。每一时代的人都按适合于该时代的特定需要的方式重新解释历史,纪念过去,因此每一次的五四纪念都会构成一种新的五四话语。五四的形象由此变得变幻不定,五四的意义也就在纪念中不断延伸。“…  相似文献   

3.
“老三届”作为一种特定历史时代的特殊文化现象,已经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期特邀南京大学中文系三个博士和一个硕士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对话式的讨论。我们希望这仅仅是一个开头,将会有更多的人参与我们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休闲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始终,不同时代人们对休闲的理解与展示随着社会物质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演化。在西方休闲观的历史演变中,从古希腊时代倍受崇尚与颂扬,到中世纪在最高信仰上帝面前保持的谦卑与抑制,再到近现代遭到劳动至上观念的否定与抵制,最后在休闲产业化时代重新得到重视与大力发展,休闲在不同时代的价值地位几经起伏。本文着重探讨西方休闲观的历史流变及其背后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5.
在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三国文化是最有活力,最具有雅俗共党特色的“亚文化”之一。若干年来,人们常常谈到“三国文化”,但对其含义的理解却往往有所不同,这里有必要略加阐释。我认为,人们对“三国文化”的理解和诠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历史学的“三国文化”观,认为“三国文化”就是历史上的三国时期的精神文化。第二个层次是历史文化学的“三国文化”观,认为“三国文化”就是历史上的三国时期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政冶、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第三个层次是大文化的“三国文化”观,认为“…  相似文献   

6.
李鸿 《长白学刊》2003,(3):46-49
中国哲学界对马克思历史观的当代理解经历了四种范式的理论变化:“本体论的历史观”、“认识论的历史观”、“实践论的历史观”和“生存论的历史观”,四种理论范式是逐次超越的关系。“生存论的历史观”是目前中国哲学界具有前瞻性的学达到的最高理论形态,但是生存论作为现当代哲学的共同趋向,并不能由此凸现马克思历史观的超越性和革命性,只有从现实生活的视角理解马克思的历史观,寻找马克思历史观的实践生存论基础,才能说明马克思哲学与时俱进、理论常新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任何时代的艺术都是特定时期、特定民族文化精神的形象再现。不同时代的艺术体现不同时期的民族文化精神,不同的民族文化精神形成不同的民族艺术,这是一条普遍的规律。但对现代艺术而言,民族文化精神是否也体现在其中呢?民族文化精神对现代艺术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前一时期,有人认为传统民族文化是一个包袱。当然,对于“包袱”一词我们应有辩证的理解,包袱中既  相似文献   

8.
所谓“康熙统一台湾”不是一个确切的学术概念,它是一种习惯用语,指的是清政府在康熙年间取得台湾、实现全国统一这样一个历史事件。近年来历史学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分歧,为了便于进一步展开讨论,我们把几个主要问题上的不同看法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9.
刘艳 《桂海论丛》2013,(1):102-106
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观的传承和创新具有严密的发展逻辑:在发生学意义上,体现了必然性和应然性的统一,既有渊源深厚的思想根基和实践基础.也存在新时代新境遇的客观需求;在历史流变角度上,体现了阶段性和整体性的统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反映了发展的阶段性,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终确立则展现出发展的整体性;在演化特征角度上,体现了一脉相承性和与时俱进性的统一,不仅承接“老祖宗”的“根”之脉络.还伴随时代课题的嬗变不断吐故纳新,创造性地吸纳合乎时代要求的新内容。  相似文献   

10.
何菁 《前沿》2002,(8):100-103
本文从“幸福”这一范畴概念的阐述入手 ,探讨幸福的真实内涵 ,分析历史上人们对幸福的三种不同理解 ,得出幸福的定义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 ,由于感受到人生价值的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并由此作为切入口 ,探讨了当代大学生培养正确幸福观的社会条件和现实任务 ,分析了在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幸福观的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面对日益增多的社会财富,人们的消费观、享受观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仔细分析了三种消费享受观,它对于分析理解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时期所出现的消费享受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提倡的是社会主义的“素质消费”的享受观.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这个命题肯定是对的。但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追问、补充和完善的命题。党的工作又是什么样的工作?按照我们党的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最终是服务人民的工具。邓小平同志早在党的“八大”上就提出:党“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从这个角度讲,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时代问题时代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视角的概念。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来说明时代。我们这里所说的时代,是指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阶段的总概括,是一个政治概念。它不是就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来说的,而是就全世界范围而言的;它也不是指某一个短暂的历史时刻,而是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时代观,认识和把  相似文献   

14.
老子“圣人”观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老子》一书中,虽然“圣人”有几种不同的含义,但老子一般是指他理想中的统治者。这个“圣人”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应如何看老子的“圣人”观?本文就此谈点个人浅见。老子理想中的“圣人”至少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品性: (一)、无欲。老子认为,社会的种种问题都是由人们对外在物的强烈欲望带来的,治理好社会的关键是消除人们的欲望。  相似文献   

15.
中国政治伦理思想是历史上的思想家有关政治伦理问题的认识结晶, 其主题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正当性。 历史上的思想家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道德层面有着十分深切的关注。 什么样的社会生活是符合道德的生活, 生活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理解。 与历史上的思想家一样, 生活在现时代的人们也要对这一问题给出属于我们自己时代的答案。 我们对有关社会政治生活伦理问题形成自己理解的前提, 就是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国政治伦理思想产生、 发展的历史, 以及理解中国政治伦理思想, 作为人类共同的思想遗产之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国两制”维系了源远流长的民族历史和思想文化传统。一个民族要有民族精神,才得以生存、繁衍、发展、昌盛。一部中国历史,一条耀眼的主线——追求统一,反对分裂。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粹。以“大一统”观为核心的国家理念自古至今都是我们的民族之魂。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分”与“合”,逆历史潮流的“分”是野心家和民族败类利令智昏的结果;“合”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条件,是智者统治和人民奋斗的结果。综观中国历史进程,统一是主流,为国人所称颂;分裂是逆  相似文献   

17.
程翠平 《传承》2006,3(7):48-50
所谓平等,抽象地讲是指人们受到或应当受到同等的对待。恩格斯说,“平等的观念本身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个观念的形成,需要全部以往历史,因此它不是自古以来就作为真理而存在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平等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的内涵、特征及机制建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保林 《湖湘论坛》2005,18(6):16-17,23
和谐社会指的是一种人们所渴望追求的社会状态。和谐社会的内涵应该是指人们在某一个历史条件下对社会发展的政治环境、经济状况、文化氛围、社会结构等社会构成要件相适宜的一种预期的目标设计或追求。世界各民族在对和谐社会的理解上表现出一个共同特征:即“和”而“不同”的政治文化内涵、时代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协调性与整和性、交汇性与传统性的结合。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运行机制上,我们要从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等方面来进行,从而更好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9.
早期的民主观研究遵循“可一般化”的普适性理论,将特定国家的特定历史经验做理论化抽象,以一套普遍的“真理”来保证政治秩序的运转,得出的结论并不符合中国的民主政治实践。基于发生认识论,对于民主这一复杂的概念,应立足于以“人”为主体的思维活动,将民主观的认知过程设于内源机制与外在环境的互动场域之中,通过知识(民主价值观)与情感(民主支持态度)的统一达到具身认知的平衡状态,以此构建民主观类型学模型,对全过程人民民主视域下的民主观类型分布情况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发现:民主观在类型分布结构上较为稳定,但在内部构成以及变迁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进一步验证了认知心理学所建构的民主观类型学特征。结果表明:民主在中国社会具有广泛的、深入的民主信念和支持,这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实践不断向前推进的结果,但同时,民众对民主的理解以及民主信念支持本身还具有内在张力,在形成具有真实的民主经验与转型逻辑的民主观念之路上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0.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播出后,人们把话题引向一千多年以前的那个时代。三国时期,从群雄逐鹿到三分天下,又从三国鼎立到蜀国先亡,人们可以从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找到各种原因。{三国演义》的作者出于“尊刘抑曹”的观点,把蜀国先亡归为“天不相蜀,孔明早丧”。然而,纵观这段历史,从一个特定的角度着眼,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三分天下的形成是人才聚集组合的结果,西蜀先亡则是人才凋零的必然结局。究其原因,长期治蜀的诸葛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研究这段历史,对于我们借鉴历史经验,理解党中央提出的抓紧培养、选拔跨世纪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