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司法解释工作的若干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条 为规范司法解释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人民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司法解释。 第三条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司法解释,必须经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 第四条 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并发布的司法解释,具有法律效力。 第五条 司法解释的立项,由最高人民法院各审判业务庭、室,根据审判工作中应用法律的问题,提出意见,经研究室协调后,分别报分管副院长批准。  相似文献   

2.
《立法法》修改新增加的第104条,对司法解释的制定主体、启动因由、解释对象、除外情形、解释标准和监督机制等问题作出规定,对司法解释权限重新做了界定。《立法法》第104条蕴含的价值目标主要有坚持和维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保司法公正,保障审判独立和严守司法解释权限。最高人民法院应以贯彻实施立法法为契机,依据《立法法》第104条规定,提高司法解释工作的法治化程度。在司法解释的诸形式中,对"规定"来说,实体性的应予废除,程序性的可以保留;"批复"应逐步被指导性案例所替代;"解释"可以保留,但其内容与体例都需改变。全国人大常委会应明确《立法法》第104条与《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的关系,强化对司法解释的备案审查,加强法律解释,提高立法质量。  相似文献   

3.
现代诉讼制度中,讲求的是"程序"、"证据"。我国现阶段尚没有一部完整的《证据法》,关于证据的法律规定散见于各法律及司法解释中。司法鉴定书及结论是一种重要证据,在当今的诉讼中地位日渐重要,最高人民法院由此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的若干规定》,本文对《若干规定》中关于鉴定书及结论相关规定的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今后的司法鉴定工作面临了新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4.
2001年12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证据厦门市两级法院执行《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情况的调研报告 357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该规定已于2002年4月1日起实施。这是最高人民法院为了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指导法官正确理解和适用法律,便利当事人诉讼和法院审理案件而制定的重要司法解释文件。它弥补了民事  相似文献   

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房屋登记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司法解释")已于2010年8月2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91次会议通过,自2010年11月18日起施行.该司法解释贯穿始终的灵魂为为民司法的宗旨,以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房屋登记机构登记行为,保护物权,统一司法标准.  相似文献   

6.
2012年2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国家赔偿案件立案工作的规定》(以下简称《立案规定》),这一司法解释根据2010年修正的国家赔偿法,针对人民法院审查处理的国家赔偿案件的立案审查机构及有关立案标准等问题予以统一规范。为正确理解和适用《立案规定》,现就有关问题做一介绍。《立案规定》的制定背景和起草过程人民法院在贯彻执行国家赔偿法的过程中,如何破解求偿难问题,如何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国家请求权给予充分有效的救济,  相似文献   

7.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海上货运代理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2012年1月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38次会议通过,自2012年5月1日起施行。笔者现就该司法解释制定的  相似文献   

8.
金赛波 《中国法律》2006,(4):34-35,100-102
2005年1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司法解释(以下简称“司法解释”)。该司法解释将在2006年1月1日生效。笔者参与了其间数个正式版本的修改和讨论,并作为专家之一就其中的数个版本出具口头和书面的意见。笔者认为有必要就该司法解释作出简单评论。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5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涉及公证活动相关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全文见第25页。),于2014年6月6日正式施行。这是最高人民法院第一次通过专业司法解释的形式对公证活动进行规范,对公证执业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若干规定》发布后,最高法院、公证界以及法学界有关人士在第一时间进行了解读。北京市公证协会会长、北京市长安公证处主任周志扬认为,《若干规定》的出台是完善公证救济制度的重要举措,为正确审理、解决公证机构与当事人、利害关系人之间的纠纷提供了一套较为全面、稳妥的规  相似文献   

10.
2001年12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正式公布,并将于今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本刊特约最高人民法院参与起草该司法解释的宋春雨法官撰文,详细对此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予以说明。 对《规定》的理解以及对《规定》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欢迎读者与我们联系,本刊将组织进行专门的解答和研讨。  相似文献   

11.
田芳 《法律科学》2007,25(6):3-11
目前我国宪法解释权以及法律统一解释权处于一种权力真空状态,人们希望最高人民法院能填补这一权力空白.然而根据我国宪法所规范的国家权力结构,最高人民法院是无力承担起这一重任的.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律统一解释功能是有限的,只能统一各级法院的审判解释.我国的司法改革应着眼于通过构建合理的审判制度、判例制度以及合理划分最高人民法院与各级法院解释范围,完善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统一解释功能.  相似文献   

12.
陈泽辉 《时代法学》2009,7(2):75-8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颁布实施以来,众说纷纭,尤其是其中一些内容突破现行刑事法典的规定,具有以司法解释权偷换立法权的嫌疑,更加引发了对该司法解释纵容多于保护的质疑。就此,结合未成年刑事审判的司法实践,对该解释所引发的若干问题进行研究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3.
刑法立法解释权的产生和发展,导致这一权力同立法权和司法(解释)权产生了冲突,使得刑法解释权力体制产生了新变化。现实中,刑法立法解释权同立法权之间产生了混淆,进而因为这一权力的混淆,类推性立法解释的溯及既往造成了对被告人权利的侵犯。同时,由于解释对象和方式的混同,刑法立法解释权又同司法解释权发生运用的重合,深刻地影响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刑事司法解释权的格局。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分析一案例着手,对《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12月21日颁布)第四条第八项中所规定的"医疗行为"之所指进行了一些思考,并认为在处理医患争议的案件中,不应将所有的由医护人员做出的行为均认定为该规定中所说的"医疗行为",进而一律适用该规定。  相似文献   

15.
肖乾利 《河北法学》2006,24(2):80-83
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于2004年11月11日联合颁行的<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针对我国知识产权刑事司法保护严重滞后的实际,作出若干具体界定,增强了司法实践的可操作性,是一个贡献.但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中还有若干问题,远非一个司法解释所能解决,还需要立法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个人拥有机动车辆的比例迅速攀升 ,随之而来的形形色色的交通事故、交通肇事行为也层出不穷 ,原有的 1997年刑法所规定的交通肇事罪的相关内容已无法满足司法实践的客观需要。为此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出台了《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本文将就该解释出台后所引发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尽管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工作尚存在各种不足,然而我们更应该看到其对于我国法制建设与司法实践的积极意义。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权的正当性可以从实在法和学理两个方面得到辩护。要推进我国的司法解释制度,就要在肯定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权之正当性的基础上,对该制度的另一些重要问题展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宪法解释主体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宪法解释主体理论存有两种,即民主理论与自由宪政理论。本文对宪法的立法解释之是非与宪法的司法解释之是非作了分析说明,认为司法者而非立法者能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宪法。重点对我国宪法解释的制度设计与理论之争及模式选择与建构进行了研究,认为在世界各国通行的三种模式中,立法解释模式与普通法院解释模式实际上被排除在了选择之外,惟一可行的模式就是欧洲模式:建立专门的宪法解释的法院或机构。  相似文献   

19.
有足以推翻原裁判的新证据是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启动再审程序的事由之一。最高人民法院在《审监解释》中对新证据作出了新的界定,根据新确立的标准,只要是原审中提出的能够推翻原裁判的证据,就可以进入新证据的行列,即便当事人在原审中因逾期举证且存在过错已被失权。新的标准实际上已悄悄地改变了《证据规定》确立的新证据的构成要件。鉴于再审是最后的审判,再审中新证据的标准会对法官在一审和二审程序中如何把握新证据产生重大的影响,实行这一标准将会使对新证据的解读回到民事诉讼法。《举证期限通知》对新证据做了不同的界定,相比之下,《审监解释》中的界定是一种更优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张榕 《法律科学》2007,25(5):42-51
司法过程中法官在法律适用中的自由裁量权体现了司法能动性.我国主要是由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大量抽象性司法解释的方式来指引法官在个案审理中的法律适用,这种司法能动性的行使方式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引发了一定的争议.我们应当客观地看待我国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权,而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应当在纯化现有司法解释体制和审级制度改革的基础上,辅以判例,并逐步扩大法官在个案审理中的法律解释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