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网络语料库,对网络新闻标题中有关"女教师"的报道从"态度系统"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网络媒体在标题中多使用判断和鉴赏策略,且在报道时多用消极的评价手段,有意识地使用与"女教师"语义特征偏离或冲突的词汇,以迎合受众的好奇心理,进而有助于提高网站的点击率。  相似文献   

2.
"90后"出生于中国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他们对网络这一大众传播媒体的参与程度和所受影响是前几代人所不能相提并论的.鉴于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和互联网对其深远影响,本文首次从网络媒体中出现的与"90后"相关的新闻报道着手,分析"90后"在网络媒体中呈现出来的形象,通过内容分析证实了网络新闻中呈现的"90后"形象并不符合这个群体的生活常态,并讨论了"90后"是通过哪些方式被作为负面标签使用的.  相似文献   

3.
"青年"既是一个群体,也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概念。近年来,以青年为主体的概念层出不穷,引起了人们热议和关注,也促使以青年为主题和对象的消费市场日趋活跃。比如,"空巢青年"概念催熟了"单身经济","丧文化"概念衍生出"丧经济","佛系青年"概念推动了"孤独经济","隐形贫困人口"概念引发了青年消费观念的争论。面对上述情况不禁想问,以青年为主题的新概念的提出能否真正有效地推动经济的发展,形成所谓的"青年概念经济"?还是说,这不过是一些生造出来的"概念泡沫",一触就破?本文重点提出"青年概念经济"、"青年+"等概念,并对上述现象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4.
"空巢青年"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独居往往是"空巢青年"经过权衡之后所做出的主体选择。社会个体化的趋向、自我意识的觉醒、自身需求的满足促使"空巢青年"选择独居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而社会化的变革、观念的革新、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独居成为可能。故面对"空巢青年",我们应避免"标签化"和"污名化"的目光,正视独居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并关注到部分"空巢青年"的暂时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网络信息传播与网络话语权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和虚拟性,使得网络信息传播具有言论多元化的特征.为维护民众的网络话语权,消除网络流言和谣言,提高网络媒体正确的舆论引导力,一是要丰富和深化民生新闻传播,引导网络媒体的民生关注;二是要扩大和深化网络舆论监督,拓展民意表达渠道;三是要有效整合新闻网站资源,提高网络新闻采编和发布水平.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新网络媒体"时代出现的标志及其特征,并从宏观环境和微观行为两个角度分析了"新网络媒体"时代对青年成长成才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从青年工作者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有效应用"新网络媒体"促进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7.
网络信息传播的总体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8年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的“第四媒体”——网络传播的概念,网络媒体指的是继报刊、广播和电视后出现的互联网和正在兴建的信息高速公路。网络媒体属于大众媒体的后起之秀。进而还可认为,基于网络媒体的网络传播属于大众传播的一种。其呈现出特有的特征,本文就其特征做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8.
要让"空巢青年"不"空心",关键路径在于纠正"空巢青年"的心理偏差。"空巢青年"不能悲观厌世,更不能自暴自弃,要增强信心,将艰难处境转化成前进动力,努力实现自我价值。要让"空巢青年"不"空心",就要注重对"空巢青年"的包容与呵护,让"空巢青年"真正感受到源自社会的关爱。政府应针对"空巢青年"群体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为"空巢青年"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相似文献   

9.
空巢青年作为一个群体的代名词,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展现,"一人独居,两眼惺忪,三餐外卖,四季淘宝"成为部分空巢青年的真实写照。时代变迁所映射的千万种现象正是空巢青年对生活需求的差异化希冀,聚焦其生活图景,关注其现状及困惑,以助力更多迷茫的空巢青年活在当下、功于未来。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内容分析法对1980到2009年在《中国青年》杂志上发表的青年人物报道进行了系统描述与分析.通过抽样、编码、阅读,本文基于527篇报道样本描述和分析了被报道青年人物的“地区形象”、“生理形象”、“文化形象”、“婚姻形象”、“身份形象”及“事迹形象”,初步展示了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00年代青年媒体形象的特征及变迁.  相似文献   

11.
以新华网"舆情在线"创立之初(2011年12月19日)至2012年3月26日总共360个网络热点新闻的内容为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并借助软件工具对其进行聚类分析、词频分析和文本情感倾向性分析。研究发现,当前虚拟社会中网络热点新闻主要包括反常新闻、常规新闻、社会新闻、涉外新闻、民生新闻五类;消极情绪充斥于当前的网络;国内公职人员与美日等国的媒介形象已经形成;主流媒体与网络媒体两个舆论场在不同议题上的差异不同。  相似文献   

12.
以2018年《纽约时报》对中国青年的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费尔克拉夫话语分析框架,进行批评话语分析。首先,从分类(概念功能)、情态(人际功能)和连接(语篇功能)三个方面考察新闻文本,得出该报对中国青年报道话语特征具有以下特征:设置负面议程,片面呈现中国青年形象;模糊话语的客观性,混淆事实和观点,误导受众;以一概全,污化中国科学家群体形象。其次,从互文性和框架设置来阐释语篇的生产以及语篇与话语实践的互动关系;最后,在社会实践层面,剖析话语产生的意识形态根源和社会文化背景,认为美国媒体的新闻观念和媒体特点是该报对负面主题新闻的必然选择;意识形态的固化思维是该报对中国青年报道话语建构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基于青年群体独有特征,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日渐成熟的基础上,以微博、微信等青年使用频率较高的社交媒体为代表,形成了"青年网络流行语"。青年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单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青年群体话语表达的迫切需求,也是语言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青年网络流行语是青年寻求自身身份和文化认同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青年用这一群体特有的方式表达对社会不满及进行抗争的话语表达途径,从很大程度上展现出了青年的社会境遇、社会心理和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4.
刘强 《青年探索》2016,(4):100-106
网络媒体的兴起对香港青年的政治倾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这种影响形成的过程中,"意见领袖"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青年群体扮演"欢呼者"的角色,网络公司及科技人员扮演"放大者"的角色。三者协同合作,共同推动了网络舆论的形成。可以说,谁掌握了网络媒体,谁就掌握了青年世代的舆论方向。香港各政治力量到了必须高度重视网络舆论战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5.
青年人口作为城市中富有活力和创新能力的群体,对城市未来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生活和工作状态一直为学界所关注。超大城市在资源环境、工作负荷和生活压力等方面的严峻形势,使得对空巢青年人口生存状况的探讨尤为重要。通过比较分析2015年北京市青年人口发展状况调查数据,发现超大城市空巢青年的留城意愿主要受工作因素的影响,在缺少家人陪伴的情况下,空巢青年的经济压力和生存状况堪忧,对其留城意愿构成了较大制约。构筑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超大城市空巢青年的留城选择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独居同离群索居和孤独联系在一起。在讨论独居和孤独的关系时,人们也往往将关注的重点放在老年群体。然而,随着个人主义的兴起、城市化和通讯技术等迅速发展,近几十年来独居人口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增长,因此有必要对独居和孤独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国内大城市中"空巢青年"问题的日益突出也使得对年轻独居群体与孤独的关系的探讨显得尤为重要。从这一点出发,本文借助个体化理论和2012年"社会发展与社会建设"数据中有关上海部分(年龄在18~49岁)的数据,对大城市中的年轻独居群体和孤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数据结果表明,居住于中国大城市的年轻群体中,独自居住的群体更容易感到孤独。本文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对处于个体化进程中的独居者而言,选择独居可能部分源自于促进自我发展的需要,但实际上更是城市中巨大的生活压力、住房成本和婚恋成本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的被动选择。  相似文献   

17.
"云养青年"是依靠网络、以创意创新作品获得资金生存的青年群体,其与当今流行的各类"主播"等网红青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本质差别。当前,需要深入探讨"云养青年"的社会产生因素、与其他网络青年发展存在的特征差异,并对"云养青年"的社会影响和发展态势作出探究和推断。  相似文献   

18.
许鑫 《传承》2010,(30):118-119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发展和公民信息需求量的膨胀,网络媒体已然成为大众民意通往高层的"直通车",网络政治参与越来越成为政治参与的重要手段。当代青年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公共平台表达意愿、参与政府对话,这对我国的政治生活产生深刻影响。面对网络政治参与建设性与破坏性并存的现实,各方应给予高度关注,加强对青年的政治引导,充分发挥其正面效应,推动我国政治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年,网络直播受到青年人追捧,2016年有形成全民直播之势,其出现满足了现代社会青年人的新的需求。为了理解网络直播特殊的时代意义和青年人在其中的互动过程,特以纳入后现代社会和共同体(或社群)的视角,运用大数据抓取、线上民族志和参与式观察的方法,聚焦网络直播诞生的后现代社会结构及参与网络直播的青年群体的特征,分析全民直播产生的社会根源。研究发现,在传统共同体式微的都市生活中,青年人呈现"无根基"的生存状态,全民直播本质上是青年人重建社群尝试的映照。网络直播凭借其独特的技术特点,为现代社会原子化的青年谋求归属感和自身意义提供了一定渠道上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田杰 《青年探索》2016,(2):13-22
青年学作为一门学科,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青年研究,是对青年存在的终极追问和探寻,可能与某些所谓的"本质"或"规律"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对青年的人性、天性或人类性问题的深刻洞察与理解。它首先诉诸青年,提升青年的"心智品质"和"社会学的想像力",将青年的"个人困扰"转化为"公共论题"。从青年"人本身"亦即青年的天性和自然出发,以历史为主轴,关注"人的意象""人性的一般观点"和人的"历史的形象"。青年的生命现象和"人的自然",需要历史的理解和解读。青年,处于生命运动与社会运动的交错点上,正是在这一交错运动的过程中,人类的生命形式,呈现出无限丰富的多样性。青年学特别需要一种关于青年、社会与历史的想像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