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有一个孕育、形成、发展的过程。《博士论文》《莱茵报》时期的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其《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都是形成过程中的不成熟或不够成熟的理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则是成熟的理论。要把处于形成过程中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和已经成熟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区别开来,不要把形成过程中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当作成熟的理论,从而造成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误解。  相似文献   

2.
赤峰 《唯实》2000,(5):3-7
在《德意志意识形成》中,马克思最终完成了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逻辑的清算,青年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逻辑的递升与超越,经历了《博士论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形态》这样五个阶段,最终在《形态》中凸现出了其历史辩证法法的主体向度,这个过程中马克思早期理论的各个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臧峰宇 《求实》2007,1(10):32-35
从颠倒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角度出发,马克思在详尽论述市民社会的同时,对其加以深刻的哲学—经济学批判。这种批判开始于马克思诉求政治理想的早期,经其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理论等领域的多重审视,完成于《资本论》及其手稿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系统批判中。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指出现代政治国家的弊端,勾勒了人际和谐交往图景,从中不难看到,市民社会的扬弃与人的异化的消解同步,超越市民社会是通往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4.
胡素梅 《世纪桥》2009,(3):76-78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三部著作,表现了马克思科学的人的本质学说的形成轨迹及其科学的世界观特别是唯物史观形成的内在逻辑一致性。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著名论断提出了科学探究人的本质的途径和方法。实践是马克思人的本质的关键点和生长点。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央视推出《走基层·百姓心声》对“你幸福吗”的追问,还是对幸福指数前十城市的甄选等活动,都表现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吃饱、穿暖、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追求已经成为历史。在商品应有尽有、经济日益繁荣、文化欣欣向荣的当今社会,很多人反而被烦恼困扰,或者无暇思考和享受快乐。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伊壁鸠鲁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他的著作流传下来的不多,在《马克思博士论文》《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等著作中可以看到伊壁鸠鲁关于幸福快乐的哲学思想。伊壁鸠鲁把幸福快乐和哲学联系在一起,追求宁静的状态。除恐趋善,灵魂无扰,体无痛苦是伊壁鸠鲁追求的宁静幸福。伊壁鸠鲁的幸福哲学对于当代人们的幸福追求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徐春生 《理论学刊》2007,1(7):63-66
一、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关于人本理论的论述主要体现在其《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马克思的人本理论是在扬弃西方近代人本主义,特别是费尔巴哈自然人本主义的基础上创建的。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在西方启蒙主义时期,由于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和自然科学及其方法论的繁荣,衍生出以“崇尚理性、…  相似文献   

7.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完成于1844年4—8月间,主要内容是马克思关于古典经济学、共产主义和黑格尔著作的经济学哲学笔记。《手稿》是体现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著作,但在马克思生前并未发表,直到1932年才首次公诸于世,并由此引发了西方思想界长达几十年的"《手稿》热"。这部《手稿》因为是在巴黎完成的,所以又称《巴黎手稿》。巴黎时期是马克思社会政治思想的转折时期。在此之前,马克思先是于1842年开始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通常以1845年前后为界,将马克思的思想分为青年马克思时期和成熟马克思时期。一般认为,异化劳动理论是青年马克思的核心思想,它在马克思的早期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集中阐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手稿》是马克思运用“异化”概念最多的著作,在这本书中,马克思集中阐发的异化劳动思想体现了与以往哲学不同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最终完成了对费尔 巴哈人本主义逻辑的清算。青年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逻辑的递升与超越,经历 了《博士论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 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形态》这样 五个阶段,最终在《形态》中凸现出了其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这个过程在马克思早 期理论的各个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而支配这一过程的是其一贯主张的人学主 体辩证法逻辑。  相似文献   

10.
当今学界在研究马克思的个人发展观时,诸多围绕《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后来成熟时期的著作,但是马克思的思想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有它的继承性,因此,对青年时期马克思关于个人发展观的研究对理解马克思的整个个人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博士论文》时期是马克思个人发展观的萌芽时期,在这本著作中,马克思借"原子偏斜运动"萌发了对个人自由的深切关注。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是马克思个人发展观的初步提出时期,在这里,马克思站在劳动和生产实践的立场上,对个人的劳动异化和发展片面的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在《神圣家族》时期,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逐渐成熟,科学的个人发展观得到了进一步确认。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中均有关于异化问题的论述,但学界对异化观点分歧巨大: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的异化思想并不成熟,甚至在后期理论成熟后便弃用了"异化"概念;另一观点则认为异化理论发展已达"巅峰",但后期逐渐衰退故而不可作为该理论的有效依据。事实上马克思从未放弃对异化问题的探讨,其异化理论不仅没有发生退化,而且"异化"概念恰恰作为研究资本主义发展内在规律的核心线索贯穿马克思研究的始终。这一线索可最终指向一个事实:作为历史性的产物,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异化。  相似文献   

12.
纵观马克思一生的哲学历程,"实践"是马克思哲学历程核心关键词,是解读马克思深邃的哲学思想的着力点。本文主要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三部著作出发分别从人的类特性、人化自然;实践的价值理想性及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等方面诠释了马克思的实践思想,并分析马克思实践观中所映射的文化哲学意蕴。在哲学发展进程中,文化与实践是有着天然联系的,这就使得在文化哲学的视域下探讨马克思的实践观,不仅有益于丰富马克思的实践范畴,同时也是对马克思实践观在当代社会下人的生存状态的一种反思。  相似文献   

13.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但是其实质上却隐含着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立场。在《手稿》中,马克思坚持政治经济批判的方法,以劳动与生产作为财富的基石,阐释了资本主义在资本逻辑统治下,社会财富生产的悖论和分配不公正现象,揭示了资本权力下的对抗性加剧和劳动阶级非幸福的苦难境遇。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劳动时间”作为“财富的尺度”的批判,指出未来社会财富的宏大基石从劳动生产转到人自身的生产,从而促进人的潜能的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劳动时间将成为自由时间,人们真正在闲暇时间中享受幸福,成为真正的社会的个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陈莹莹 《世纪桥》2009,(23):61-6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称《手稿》)中主要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的社会现实,但在批判的过程中,也蕴含着许多他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看法,并提出“实践是人的本质”这一科学命题。《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丰富论述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酝酿着即将诞生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对传统本体论的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立新 《学习论坛》2005,21(9):38-41
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必须充分体现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这就需要研究马克思的哲学著作,特别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考察从西方传统哲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演变,把握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与西方传统哲学的根本区别;考察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基本观点,凸现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陈莹莹 《世纪桥》2009,(21):61-6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称《手稿》)中主要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的社会现实,但在批判的过程中,也蕴含着许多他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看法,并提出“实践是人的本质”这一科学命题。《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丰富论述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酝酿着即将诞生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命题,由于其与马克思关于劳动、对象化劳动、异化劳动概念的内在理论联系而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在以往的争论中,人们或认为这是一个科学的命题而肯定异化劳动和《手稿》的马克思主义价值,或坚持这是一个准科学、抑或非科学的命题而否认异化劳动和《手稿》在成熟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笔者曾针对对该命题过分肯定的倾向,撰文着重分析了该命题的非科学成分,指出该命题(在《手稿》中)由于没有实现物质规定性和社会规定性的分化,致使马克思只  相似文献   

18.
王鲁玉 《世纪桥》2008,(1):27-28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马克思哲学史中富有转折性的意义,其实现哲学变革的理路框架是:宗教问题是其实现哲学变革的理论切入点;实践问题是其实现哲学变革的理论基础;人学问题是其实现哲学变革的理论核心;新唯物主义问题是其哲学变革的理论归宿点。马克思正是在这个框架中开出了他伟大的哲学革命的路向。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也不断深化。从19世纪40年代中后期马克思开始探讨未来社会形态到1875年《哥达纲领批判》的写作完成,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经历了一个提出、完善和成熟的过程。根据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脉络,我认为这个理论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世纪40年代中后期,马、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共产主义原理》等书中所阐述的思想,表明他们已初步看到未来社会发展要经历几个不同的阶段;1849年至1867年,马克思从经  相似文献   

20.
对于马克思青年时期思想的争论向来是理论界的重要问题,争论的焦点大多集中在马克思几部青年时期的著作中。本文就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进行探讨,通过分析异化劳动理论中"人的类本质"的抽象性和现实性,提出现实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虽然青年时期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还不太成熟,但这一思想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能就此不成熟的思想而将马克思的思想割裂甚至对立起来,马克思思想具有整体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