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传染病与安全研究的兴起与冷战后国际安全格局的变动及全球性问题的密不可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冷战结束后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加,为安全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但目前还不够成熟,存在争论。由于传染病具有突发、多变及后果严重等特征,同时,安全的概念也不是静止的,因此,对传染病与安全问题的考察需要立足于动态和战略高度。  相似文献   

2.
冷战时期中国媒体上的美国形象出现过巨大变化,以《人民日报》的对美报道为研究案例,分1949年至1972年、1972年至1 979年和1979年至1989年三个阶段进行内容分析,可以很好地反映出此时期中国媒体上美国形象的基本状况及其中的一些变化.中美关系的发展与中国对美政策变化、中国国家发展进程与对美认识变化是影响冷战时期中国媒体上美国形象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基于全球环境恶化对人类生存与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环境问题上升为安全问题。"环境安全"作为非传统安全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国际政治关注的一个焦点,在水安全、气候变化、公共领域、环境难民和军事与核扩散等方面引发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环境问题也在几个方面与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存在着不安全因素,对我国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形象构成了挑战。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意大利的地缘政治研究共出现过法西斯执政时期与冷战后两次学术高潮。由于与法西斯主义的不光彩联系,意大利地缘政治研究在二战结束后陷于沉寂,一度成为学术"禁区"。冷战结束后的地区秩序大变动、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快速增加,为意大利地缘政治研究的复兴创造了有利环境。在重新思考地缘政治本体论基础上,意大利地缘政治研究明确提出地缘政治研究应为政治决策服务、为捍卫国家利益服务的主张,围绕加强对意周边安全事务的介入、反思欧洲政策、巩固发展意美"特殊伙伴关系"等战略问题提出一系列重要观点。很大程度上,冷战后意大利地缘政治研究在精神气质和叙事方式上显示出浓重的经典地缘政治风格,但其理论建构仍不完备。尽管如此,作为意大利国内政治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冷战后的意大利地缘政治研究仍发挥了广泛的学术、社会和政治影响,其部分观点对21世纪头十年意大利外交政策转型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美国战略重心东移背景下中国的安全环境及战略应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生 《当代世界》2010,(10):4-8
冷战结束后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日渐突显 冷战时期美国的全球战略重心是在欧洲。1989年美苏冷战结束,国际战略格局、美国的国际地位以及全球和亚太地区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大国都加紧调整自己的对外战略。伴随着欧洲苏联集团的崩溃,美国的全球战略重点逐渐由重视欧洲大陆而变为东移亚太地区。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以来,亚太地区的安全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美苏对抗的冷战时期,军事安全是各国最重要的问题。但,冷战的结束使各国相继调整了本国的安全战略,确立了包含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等在内的综合安全观。在这样的背景下,综合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各国的重视,各种双边的、多边的综合安全对话已相继展开,综合安全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以来,随着美苏对抗的国际格局完全破裂,亚太地区的安全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地区化,经济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在美苏对抗的冷战时期,军事安全压倒一切,因而各国首要考虑的主要安全问题都在军事安全问题上。但是,冷战的结束使各国相继调整了本国的安全战  相似文献   

8.
危机管理是决策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冷战期间一系列危机事件给世界和平带来的重大威胁,让学者和政治家们感到必须深入研究危机,探寻危机升级为冲突和战争的原因,寻找危机预防与管理的经验和教训,以便防患于未然。台湾问题既是我国的内政问题,又有复杂的国际背景,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具有重大影响。在国际安全局势日趋复杂、台海问题更为诡谲的背景下,探讨危机预防与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做好台海危机的预警,提高危机管理水平和决策质量,对于维护台海局势的稳定,争取和维护有利的国家安全环境,有着重要的学术…  相似文献   

9.
美国新保守主义外交理论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保守主义外交理论以冷战的结束为分界线,分为冷战期间与冷战后两个阶段。冷战时期是新保守主义外交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核心的外交理念——反对共产主义和提倡美式的民主价值都形成于这个阶段。在冷战后,面对美国一极独大的局面,新一代的新保守主义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外交政策主张。“单极世界论”和“新帝国论”成为其两大支柱性理论。然而,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缺点使新保守主义指导下的外交政策受到了人们广泛的批评,但鉴于新保守主义是在美国冷战后几十年的政治斗争中形成的一种颇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政治思潮,所以美国近期的安全观和安全战略都难以消除新保守主义的烙印。  相似文献   

10.
对冷战起源的一点认识——兼论战后初期苏联的对外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事件之一。虽然冷战已结束近十年了,但是作为一种影响世界历史进程近半个世纪之久的特殊历史现象,却一直是国际关系学界研究的重点。研究冷战史,一个不可回避和必须首先加以面对的问题就是冷战的起源。从40年代末冷战爆发以来,关于冷战起源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主要问题之一,各种观点层出不穷,论文、教材和专著颇丰。特别是1991年以来,随着俄罗斯和东欧国家部分档案的解密和新材料的不断发现,国内外史学界重又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冷战史研  相似文献   

11.
亚太安全:概念与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以后,亚太地区尚存在相当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自90年代中期以来,亚太安全形势急剧恶化。中国地处亚太,又是亚太地区大国,国家利益集中在亚太地区。中国与不少亚太国家长期存在领土争端,而且,在亚太地区,中国与其他大国存在地缘战略和国家统一上的矛盾与冲突,因此,中国政府和学者对亚太安全相当关注,理论界对此做了很大的努力与探索。本文想在此对学界在亚太安全方面所做的探索作一简单的鉴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对我国亚太安全研究的梳理 安全研究如同整个国际政治理论学科的发展一样,它体现着连续性与变化性的统一。在冷战后世界,安全问题仍然在国家战略、外  相似文献   

12.
1985年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提出“政策性地结束冷战”,进入90年代转变为“结构性地结束冷战”。形成冷战之根本原因的体制的差异、观念的差异大部分已消失。冷战后的世界已将市场经济的普遍化视为发展的原动力。长达半世纪统治世界安全保卫秩序的冷战的解除,使得各种各样的后遗症的产生成为可能。对于新的世界秩序,乐观和悲观的态度正尖锐对峙着。冷战后的现实又表现出对两种理论既肯定又否定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13.
世界局势和国际格局发生了激烈而深刻的变化,国际社会需要抛弃冷战时期的旧安全观,逐步形成一种适应新国际环境的新安全观。 新安全观:综合安全和安全合作 传统安全观以军事力量为核心。冷战时期,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都把国家安全放在取得压倒对方的军事优势上,因此组成军事集团,进行军事扩张和恶性的军备竞赛。  相似文献   

14.
联盟政治是当前国际安全领域的研究焦点,近年来国际关系研究者从联盟维持的动力、内部凝聚力、制度化程度、联盟内部管理等视角提供了许多新的见解,提升了联盟政治研究领域的理论化水平和现实相关性。在《比铁板一块更糟糕:亚洲的联盟政治与强制外交问题》一书中,柯庆生以联盟内部凝聚力为核心解释变量,探讨了联盟的内部关系对强制外交效果的影响,指出联盟内部缺乏团结和不协调会增加地区冲突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导致现有冲突的升级和延续。借助大量的原始档案和相关研究,作者利用冷战时期的中苏同盟与美国主导的东亚联盟之间的互动来验证这一有悖常识的论断。尽管该书的案例分析侧重于冷战初期,但是为我们审视冷战时期的东亚国际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该书的研究问题和理论解释对理解当今东亚地区的国家关系特别是中国与美国主导的联盟体系之间的互动也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华黎明(中国前驻伊朗大使):2003年以来,伊朗核问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是冷战结束后一个超级大国与一个伊斯兰大国之间延续时间最长、对世界影响最大的对峙.  相似文献   

16.
环境问题演变为重大的国际政治问题,是冷战后国际关系的重要特征之一。环境问题成为中日关系中的重要课题,则是冷战后中日关系的显著特色。中日两国同处东亚,一衣带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速度快,潜力巨大;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技术先进,资金雄厚。两国的环境政策均对世界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是举世公认的环境大国。因此,中日两国政府在双边关系中如何处理环境问题,既对两国关系重大,同时也具有世界意义。本文拟从中日环境关系入手,并将其纳入中日关系的总体框架下加以考察。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是:环境问题传统上届于一国内部的技术性问题,它是如何演变为中日之间的外交课题的?大  相似文献   

17.
俞邃 《当代世界》2012,(8):15-21
世界格局问题在冷战时期便存在争议。自从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首先指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不能决定世界命运、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之后,那时的争议基本上围绕两极还是多极化展开。苏联和华约解体、冷战结束,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特别是美国肆无忌惮地于1999年发动科索沃战争、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单极世界论凸显,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论断再次受到挑战。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鉴于美国的霸主地位减弱、国际影响力下降,于是否定单极世界的无极论大为抬头;  相似文献   

18.
亚太安全合作的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讨论亚太地区安全合作时,国际关系学者往往更为关注美国主导的双边安全体系。事实上,冷战后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进程逐步超越了冷战时期的传统合作方式,开始接受多边、合作性的安全手段。这股新的安全潮流正冲击着这一地区的所有行为体。尽管未来亚太地区未必能建立起约束力较强的多边安全体系,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地区已不大可能退回到冷战时期近似相互隔绝、纯粹的双边安全状态中。因此,要完整地理解亚太地区的安全政治,我们必须关注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实践,把握冷战后亚太多边安全的特殊模式及形成的动因。一、既有研究概述冷战结束之…  相似文献   

19.
蔡鹏鸿 《当代世界》2013,(11):26-29
一、美国亚太战略调整的演变及内涵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亚太战略,包括政治、经济和安全战略,做过多次调整。1990年代初,美国提出过"扇骨扇面"亚太战略,以美日安全联盟为主扇骨,北有美韩,向南则有美菲、美泰和美澳联盟,实际上承袭冷战时期美国主导下的双边安全同盟。扇面强调美国主导下的亚太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的剧变,对于战争与和平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冲突与战争出现了新特点和新趋势,人们对于和平与安全也有新要求和新思考。战争与和平的新特点与新趋势 冲突和战争的主要形式在冷战时与冷战后不同。冷战时期的战争主要为以下四类。第一类是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维护民族利益的战争,第二类是苏联和美国两个阵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