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中国西南民族关系研究散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民族史研究中,对民族关系主流的问题有"友好合作说"和"战争压迫说",但就中国西南民族关系的主流问题,则表现出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既和平友好、相互吸收,又矛盾冲突、相互排斥这样一个辩证的历史运动过程.就民族融合而言,西南历史上的民族融合在元代以前表现为同源异流为主,元代以后则既有同源异流,也有多源合流和异源异流.此外,整个西南民族关系主要由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民族融合、民族同化和民族文化融合概念辨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民族融合、民族同化和民族文化融合是民族关系中存在的三种不同的现象。但在中国民族史的研究中 ,学界对这三个概念的使用却是非常混乱与不规范的。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学者们对民族、民族融合、民族同化、民族文化融合的定义理解与认识不清而导致的。而不加区别地使用这三个概念 ,将不能准确确定和反映历史上民族关系的性质与特征 ,进而会影响到对相关学术问题的深入研究。本文的主旨正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首先辨析这几个概念的含义 ,然后再结合中国民族史中的相关事例 ,来探讨民族关系研究中用语的规范使用问题 ,并以冀能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民族交融”的科学内涵及实践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念是理论的基点。"民族交融"这一概念,是对不同民族在交往交流中共同性因素增加的现象作出的准确概括,也标示出了中国当前各民族的关系朝着更加包容、亲近、认同发展的趋势。这一概念的提出丰富了中国民族理论的概念体系,其所指对和倡导的民族现象对进一步维护和巩固中国当前的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学术研究范式的转变是内在学理与社会时势变迁多重因素交互作用之表现及结果。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构筑进程中,西方异质文化的介入,催化了中国学术思维与视野的变革,边疆研究的范式也渐有变迁。古代中国的夷夏观念,长期是史家考察边疆问题的范式思维,在此视野之下,边疆研究处于"边缘"状态。随着近代民族国家构筑进程的深化,边疆研究范式渐有更张,逐步冲破传统夷夏观之束缚,渐有从"边缘"学科走向独立学科之趋向,并呈现出以边疆为本位或"中心"来考察问题的思维模式;而在民族国家视域之下,边疆研究具有巩固疆域的经世之用,边疆问题与民族问题亦非一致。  相似文献   

5.
《汉书》以纪、传、志、表构成民族史撰述体系,以整齐体例和详赡记述,全面展示了西汉民族关系和民族史风貌。其中三篇民族史传,承继《史记》遗风又不泥古,体现出《汉书》对民族史撰述之谨慎与重视。《汉书》撰述民族史,宣扬天下一统,颂扬汉德,主张各民族友好相处,肯定和宣扬西汉王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成就;《汉书》秉持"种别域殊"之观点,强调民族间的同质性与差别性,并从地理环境、民族经济形态等诸方面做出阐释;《汉书》"以其故俗治"的民族治理原则,对我国以中原文化为主调的民族礼仪文化之形成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陆刚 《贵州民族研究》2021,42(3):189-195
贵州省民族研究所(院)成立60年来,几代科研人员在民族史研究领域开展了广泛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但出版了大量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在期刊上发表了大量论文,还出版了多部民族史研究方面的论文集及个人专著.在古代族群、少数民族族源、民族发展史、民族关系史、民族史学史及民族史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相似文献   

7.
近代民族主义思潮与晚清民国时期民族史撰述的内在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问题.民族主义既为民族史学撰述准备主体条件,奠定心理基础,催生西方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理念与实践,还对民族史的内容与结构诸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民族史撰述成果则实现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改造,赋予了民族主义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中华民族关系和云南民族关系格局为对象,探讨了地理环境对民族关系的影响.作者认为,民族关系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民族分布格局基础上,不同民族在物质生产过程中进行经济文化交流而形成的.由中华大地辽阔的疆域和复杂多样的地理条件所决定的中华民族的多元起源和多民族长期共存的格局,是中华民族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地理环境的区域多样性和整体统一性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得中华民族及其文化既表现为多元、多区域、多中心不平衡发展,又呈现出多元、多区域、多中心文化向中原文化内向汇聚和中原文化向四周辐射的特点.时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统一与分裂交替出现,统一长于分裂并日益巩固这一历史大趋势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西两大块、南北三带的地理特点,使汉族的农耕文化和众多少数民族的游牧文化形成分野清楚而又天然地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关系.独特的地理区位特点使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西南门户和连接中国内地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通道.加强了云南各民族与祖国内地、云南各民族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民族以及云南各民族的相互关系;云南各民族在多样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多种经济文化类型,有利于各民族之间互相依存、优长互补的民族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由云南地理环境所自然形成的"边内结构"和"山坝结构",对云南民族关系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三个离不开"思想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历史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团结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三个离不开"思想的光辉照耀下,新疆自治区呈现出进一步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坚持"三个离不开"的思想,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紧紧围绕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的根本任务,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实施民族文化大省战略的过程中,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来带动边疆经济发展的思路.云南作为边疆落后地区,要实现跨越式经济增长不能照搬沿海发达地区以加工制造工业为基础的"长三角模式"和"珠三角模式",应充分结合自身的比较优势发展优势产业.  相似文献   

11.
周光大 《求索》2007,(7):229-229
苗族学者、民族史专家伍新福等撰写的《湖南民族关系史》(上、下卷),已由中央民族出版社出版。这是湖南省也是中国社会科学界和民族研究工作者所取得的最新的重要成果,填补了社会科学研究和民族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全书近80万字,上起远古时代湖南初民和民族群的生活及其源流、变迁,下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50余年湖南各民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的新变化,资料翔实,内容博广,观点精当,不乏创意,堪称我国民族史和湖南地方史的一部精品力作。  相似文献   

12.
"两个共同"思想的内涵深刻,是对当代中国民族问题客观而精辟的概括,充分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上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一大创新:首次把民族关系界定为多民族国家中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提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以八个字为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定位,这是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族知识话语存在“古—今”“中—西”两个维度的张力,即中国古典历史性的民族观和西方现代性的民族主义之间的张力。古代中国史将边疆民族史以列传形式写入中华民族正史序列,近代以来学人一边反思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中国研究,一边吸收西方的民族—国家理论,完成了中国民族史的书写。但是仍然没有突破把民族史作为单独论述的古代中国华夷秩序,也没有突破西方民族主义用现代性“民族”形塑古代族类的分类秩序。习近平总书记首创性地提出要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弥补了“中华民族史观”知识话语的缺位。新时代中华民族迫切需要一部“中华民族史”,通过历史书写“中国是统一多民族的中国”“中国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来回答“何为中国”“谁是中国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各民族对于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的需求和对中华民族复兴的追求是不变的现实.这种事实和现实,构成了我们理解和处理当今中国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的刚性结构.中国学者的任务不是引导国家社会如何去修理本国的基本国情和让少数民族脱胎换骨,而是如何更好地理解国情并基于国情来维护和完善国家法规和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15.
谭敏 《贵州民族研究》2021,42(3):196-202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贵州省民族研究所(院)创建60年来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民族学的发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学科建设、民族工作等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立足全局,服务社会,顺应时代发展,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通过几代人的潜心研究,累积了大量宝贵的学术资料,为贵州民族学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发挥了智囊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陈思洁 《今日民族》2021,(12):41-43
这是一首赞颂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贸易工作者的诗词,其中的"货郎",就是当时肩挑马驮把商品送到边疆民族群众手中的民族贸易工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为了稳固人民政权,进一步解放"大西南""大西北",开展了大量的民族工作.其中,便包括了以"政权未建,贸易先行"为方针的社会主义商业活动——民族贸易.它极大改变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的"一根针换一只鸡"的不公平交易.作为各地创建人民政府的"先行官",民族贸易工作中涌现出了一群切身为各族群众服务的"货郎",正是他们的加入,我们党才能深入了解边疆各民族的需求与诉求,以保证各项民族工作顺利开展,真真切切地让边疆人民感受到党的温暖.  相似文献   

17.
《今日民族》2014,(2):8-9
<正>长期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云南实际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云南特点的民族工作道路,创造了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社会和谐、跨越发展的"云南现象"和民族工  相似文献   

18.
民族国家与现代民族的"政治性"、"国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民族起源于欧洲.伴随着西欧民族国家的诞生,民族的原生意义得到了扩展,进入了现代发展阶段.现代民族突破了古代民族受血缘、地缘、语言、文化等客观因素的限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还加强了人们对原有的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与此同时,要求建立主权在民的民主政体赋予了现代民族"政治性"和"国民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清政府对天主教的弛禁,西南边疆教案频发.通过对此区域教案的分析,可以反窥近代以中华民族与西方民族帝国主义列强关系为主线的西南边疆民族关系的一系列特征,具体表现在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宗教文化的冲突关系,反洋教斗争队伍的变化及其性质的演变所反映出的帝国主义列强、官绅群体以及西南边疆各民族民众之间的关系,传教士利用本土教民直接参与军事侵略而引发民教冲突等,揭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和自觉意识在近代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族史研究滥觞于商周时期,从司马迁开创中国民族史的系统研究,到近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背景下的中国民族史研究,都与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国家发展历史相生相伴,是中国宝贵的文化财富,对统一多民族中国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