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争小说最能通过英雄叙事反映出各民族在战争这一非常时期以及在军事活动这些特殊生活中民族精神的底力,表现出战争及军事活动对民族智能的培育,对民族精神的锤炼和塑造,从而对一个国家的精、气、神,起到一种烛照与撮英作用。中国当代战争小说英雄叙事的话语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迁,但深蕴其中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始终对全社会具有一种理想示范和精神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2.
《太阳鸟》是青年女作家郁秀创作的又一长篇小说,小说主要关注新一代留学生的海外生活,通过对他们日常学习和感情生活记叙,表现了他们真实的心路历程和精神状态。作品在“全球化”语境下产生,体现了“全球化”文化意识的特点。是作者个人化体会的表达,具有真切淡然的叙事风格,代表了“新移民文学”和“新青春派”文学创作的某些特点,具有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3.
目前,“90后”大学生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的主体,据统计,2009年入学的新生中80%左右是“90后”大学生。“90后”大学生有着不同于“70后”、“80后”大学生的鲜明特色,他们近年来备受媒体及公众的关注。其实,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有每个时代的鲜明特征,“90后”大学生在成长环境、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有很多新的特性,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充分了解和研究“90后”大学生的新特性,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方法,因势利导地进行恰当的引导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网络技术的发展导致了虚拟世界的出现,从现实世界到虚拟世界,这是我们时代所发生的巨大的历史性转换。虚拟世界创造了人格塑造新的“生态环境”,新的人格特征在网络化的虚拟世界中得以充分体现。在虚拟世界,自由、独立、创新、宽容、自我实现成为更重要的人格特征。由于虚拟与现实的背离与冲突,使得虚拟世界给人格塑造带来了一些消极作用,对它们的归纳、研究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5.
“三言”中的公案小说既有描写刑事案件的,也有描写民事案件的,还有描写政治性案件的,题材呈现多样化。作品的美学风格既有悲剧性的,也有喜剧性的,亦有悲喜剧因素融为一体的。小说的情节安排手法多样,具有平中出奇、生动有趣的特点。“三言”公案小说中塑造了不少具有鲜明个性的审判者、受害者和犯罪者形象。  相似文献   

6.
大学“研究性教学”顺应了时代发展对大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大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实施不仅存在于物质层面的影响,更在于文化语境的制约.语境、语境分析在话语研究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语境分析有利于理解和诠释话语的完整意义和意图.我国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存在于中国特有的文化语境——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传统师生文化以及传统科学文化都对“研究性教学”有着重要影响,文化语境分析提供了一个解析大学“研究性教学”话语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7.
网络“红楼同人”小说在艺术方面存在很大缺憾,但从现代女性心理研究角度却具有一定价值.以“潇湘书院”和“晋江原创网”发表的红楼同人小说为研究对象可知,此类小说主要具有三方面特征:从内容来说,多集中于表现女性对于婚姻爱情和事业的期待,尤以女性在爱情及婚姻生活过程中的挣扎和奋斗为主;从人物形象塑造来说,体现出表面丰富多样而内在趋同现象;从思想倾向来看,“红楼同人”小说具有着强烈的现实化倾向.“红楼同人”小说反映了当前部分女性群体尤其是青少年女性群体的心理状态:即在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女性群体焦虑感和迷茫感加强;在追求自身独立和尊严的过程中产生了心理异化倾向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总书记建党90周年“七一”讲话具有很强的的思想性、理论性、战略性、指导性,是一个全面推进伟大工程、伟大事业的纲领性文献。由于文稿采用全篇连通、一气呵成的行文方式,通篇没有一个标题,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阅读者学习和理解的难度。因此,通过归纳关键词的方式,对“七一”讲话进行分析解读,对充分理解贯彻讲话精神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五四的现代性”在中国新文学作品中虽侧重点和倾向不同,但以民族悲情为基础,以国家崛起为目标,以个人实现为理想,开启了“入”的自觉观照与探索时代。石评梅的作品所表现的正是“五四现代性”的核心,展现了济世救人的殉道精神,表现了对生存状况的清醒认识以及对灵魂自由的永不懈怠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英雄主义在文学创作中是一把双刃剑。它以人物形象塑造为基本手段,通过对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描写,潜移默化地表达作者的英雄主义情结和理想。英雄主义人物形象塑造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中经历了一个曲折而又值得回顾的历史过程。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在文艺作品中希望重新看到英雄主义的愿望日渐强烈,如何在新的条件下塑造英雄主义人物形象是我们面临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1.
田广文 《工会论坛》2001,7(6):110-111
(一 )小说《车间主任》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网络的中心点是车间主任段启明。对段启明这一人物的身份定位、性格和能力的派设都是极富匠心的。这部小说虽冠以“车间主任”的题目 ,但它并不仅仅以刻画一个血肉丰满的九十年代国有企业中的工人新形象为旨归。在占小说篇幅很大部分所涉的众多事件中 ,段启明往往并非中心人物 ,而且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是极其微弱的。作者的意图其实不是要塑造一个人物典型 ,而是力图通过对车间主任这一身份的巧妙设置 ,牵托出九十年代特定历史时期宏阔的社会巨澜、时代大潮 ,以及由此引发的人们生活、心理的波动 …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小说在明代这个繁荣时期,出现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等一大批很有成就的著作,这些作品中塑造了诸多具有鲜明个性的古代英雄形象,其中张飞和李逵两个人物形象由于粗鲁和极富战斗力的性格活力,成为典型的鲁莽英雄形象,为大众读者所喜爱。本文侧重从这两个鲁莽英雄形象的塑造方式和性格特征方面入手,作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3.
生活在“礼坏乐崩”时代并以恢复周朝礼乐制度为己任的孔子,重视诗的功用价值,以“达政”为说诗的意义基点和出发点。具体的实现途径就是以“兴”为思维方式,以道德伦理、礼义为价值归向,通过“兴”将未必尽符儒家心意的诗阐释为理想化的经典,从而实现对诗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4.
赖柯 《人事天地》2009,(30):5-5
了解自己 塑造职业 “职业塑造”是“职场达人”要闯的第一关。积累工作经验若干年后,一个职场人就会逐渐步入“职业塑造”阶段:你的“职业性格特点”是什么?哪些是你的特长?哪些又是你不足的地方?回答完这些问题,你就可以进入“职业塑造”了,在塑造的过程中,要对职业方向进行合理调整和矫正——一定要在自己擅长、有兴趣、有人脉、有发展空间的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及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小说界热衷于种种形式的艺术实验,相对而言,则减少了关注现实的热情和勇气。但以池莉为代表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继起的“新写实”,却又分明是从切入现实的角度对前此阶段的艺术实验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反拨”。因为现在的人们已看得比较真切,他们根本不具备干预生活的力量。这样说并不是不承认小说对生活的影响力;相反是在承认小说影响力的前提下检视它影响的作用方式,即小说的方式。对这点王朔的解释比较清楚:文学比哲学高就高在它能提供一个丰满的、多重的、模糊的生活,不能用任何概念归纳的东西。最后…  相似文献   

16.
从传统文化感悟企业管理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军 《工会论坛》2009,15(1):76-77
传统文化中中国式管理追求的境界为“道、法、势、术”,操作的精华集中在“摄”、“御”、“方”、“圆”上。本文以《西游记》为例,感悟企业管理之道,即:企业领导应勇于承担风险,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凝聚人才、善于用才以及具备塑造企业文化的领导力。  相似文献   

17.
“两个务必”和“三个务必”一脉相承,都是对党的建设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冷静思考,是党应对风险考验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利器。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有其坚守的不变,即: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目标不变,追求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初心使命不变,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不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进取精神不变;也有因时代变迁、实践变化而“变”的一面,即:党的角色地位更重,面临的时代挑战更大,人民的要求更高。  相似文献   

18.
塑造英雄,离不开对崇高的理解。从美学角度看,崇高是以理智主义德性为核心的超越性情感的产物,它内含理性,但却以情感与抱负的方式表现出来。分析近年热播的几部电视连续剧,我们发现,《亮剑》中的李云龙徒有崇高英雄的表象,却被抽空了理智德性内核,因此是对传统英雄的现代式解构;《潜伏》中的余则成虽是一个完美的英雄,但他受理性支配的无私无我让当代人有陌生感,因此作品成了一场关于英雄叙事的美好回忆;《我的兄弟叫顺溜》中的顺溜,则以当代人熟悉的个人主义、情感主义方式,塑造了一个自我英雄是如何成长为崇高英雄的。因此,顺溜形象是在崇尚解构的后现代氛围中,对于宏大叙事——英雄的一次成功建构  相似文献   

19.
对36名“90后”大学生进行群体信仰调查并进行质性分析,发现大多数学生使用消极和负面语言。对“90后”大学生信仰的正面评价是:信仰坚定,积极向上,理性客观;而负面评价是:信仰不明确,功利化,自私化,现实化,目的化,自我意识强,信仰淡化,对宗教的兴趣增大。造成“90后”大学生信仰缺陷的原因包括家庭、社会、学校和个人因素。应从家庭教育、网络引导、社会宣传、学校培养、自身发展等方面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20.
民间法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法”是我国法学界近年来开始较多使用但尚未严格界定的具有理论创新意义的新概念。本文考察了民间法的“法”在西方法学理论中的含义,分析了民间法的“民间”在中国语境中的范围,进而归纳出民间法的概念,并对之进行了初步的分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