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社会的竞争、经济利益的互补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 ,是形成中、俄、日三国关系框架的综合因素 ;而中、俄、日经贸合作与政治协作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 ,又为三国构建利益关系框架的进程带来了现实困难。在这种情况下 ,中、俄、日必须克服“冷战”思维 ,注意解决热点问题 ,在实现市场对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方面做出共同的务实性努力 ,才能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快速发展。同时 ,强化亚太经济圈的主体部位与核心作用 ,牵制美国建立单极世界格局的危险图谋 ,为国际政治与经济新秩序的形成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国际新秩序的形成总是以地区新秩序的建立为先导,亚太地区各国互利合作、和平共处、相互制衡的力量架构,有利于在全球率先建立地区新秩序。该地区新秩序目标模式的特点有三:合作与竞争同在;多样性与一体化共存;互利与互补同构。但是,新秩序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这其中有许多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对世界新秩序的构想是同俄在当前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和大国复兴的历史使命联系在一起的。俄国内对于当今世界和世界新秩序有四种观点,其中“多极世界”论和“美国单极世界”论对俄外交影响最大。独立以来俄在如何融入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方面,外交政策选择存在三种取向上的论争,并在事实上构成了俄外交政策演变的三个阶段。普京外交的实用主义即“利用对手的力量为我所用”,这同普京的国家利益观相关联,也是俄罗斯从现代国家向后现代国家转变进程中的必然产物,这决定了它的两重性和矛盾性。对“多极世界”构想的预期是多方面的,但叶利钦时期的多极化外交无论从主观动机还是客观反应均被更多地赋予了对抗性和制衡性,普京执政后开始将其转向理性而务实,更加注重大国协调和多边合作。  相似文献   

4.
1996年以来,随着日、俄各自调整外交战略,亚太地区四大国通过对话协商加快了建构地区战略新格局新秩序的步伐,日、俄分别将与对方的关系纳入本国国际战略的大框架,各自调整对对方的政策,日、俄关系出现了淡化领土问题、打破外交僵局、全面发展双边关系的新迹象。但由于领土问题及其它一些错综复杂的因素,日俄关系的发展仍是一个长期议题。  相似文献   

5.
世界全球化趋势及其产生的全球化问题的解决, 要求我们建立一种国际 新秩序, 而全球伦理在国际新秩序的建构中起着重要作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需要 全球伦理, 从政治与伦理关系的历史看, 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考察, 伦理道德能够 成为国际新秩序的构成因素, “全球伦理”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急剧发展变化,国际上有关建立新的世界秩序的议论越来越多。笔者愿就这一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一所谓建立国际新秩序,是指在国际社会中或各国关系间确立某些共同遵守的有利于保障和平与发展的准则及机制。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是对以往的国际旧秩序的否定,新秩序与旧秩序应有本质的区别,而不仅仅是时间概念上的新、旧,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基本目标不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出发点是为了并有利于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  相似文献   

7.
在旧的世界格局已被打破、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的时刻,人们都在关注着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才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各国的发展?拉丁美洲作为最早提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地区,将在未来的国际新秩序中居什么地位,起什么作用? 一在80年代和90年代交接之际,世界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以美国和北约集团为一方和以苏联和华约集团为另一方的战后冷战体制的突然崩溃,标志着由美苏两霸争夺世界的旧格局的结束。但这一变化是在和平条件下以美国的得势和苏联的退却而实现的。这将对世界新格局的形成和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后,国际战略格局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大国关系也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对国际格局形成了互动效应。本文以南亚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冷战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美俄中三国在南亚问题上政策的异同,展望这一地区大国关系的互动前景以及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俄伊关系是苏伊军事合作关系的继承和发扬。俄伊传统关系的终结意味着俄罗斯在伊战略利益的丧失,亦意味着美国全球扩张战略中又一个重要目标的实现和大国在伊利益排序作有利于美国的转移。对伊战争隐含美国多重利益目标,这由美国霸权主义野心和单边主义行为所决定。此外,根据逻辑推断,存在着下一个俄(或X)——X关系终结的可能,应引起国际社会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世界和各重要地区都面临加快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问题。东北亚是在亚太地区,甚至在世界都有特殊地位的一个重要地区。在东北亚建立国际新秩序,主要是在消除地区紧张局势的同时,为保持地区的长久和平稳定提供保证,从而为地区的发展与繁荣奠定基础。只有地区内各国共同努力、增进信任,排除外来势力的干预,才能比较顺利地建立东北亚的国际新秩序。今年6月朝韩首脑会晤,对于二十一世纪中顺利推进建立东北亚国际新秩序的进程,将带来积极的影响,但又不能过于乐观。  相似文献   

11.
王珊 《现代国际关系》2022,(6):20-26+61
俄乌冲突爆发后,日本基于战略考虑,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为目标,围绕对俄制裁积极推进对美欧、东亚、乌克兰周边国家穿梭外交,不失时机地推进国家战略。日本把俄乌冲突看成国际战略博弈的重要契机,力图撬动和颠覆战后国际秩序,重构以美欧日为核心,以军事、科技、经济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日本在应对俄乌冲突上有过短暂的政策调整,从最初的犹豫迟疑,到积极对俄制裁施压,旨在扭转在北方四岛问题上的被动局面、削弱俄罗斯的实力。日本还借机宣扬“中国威胁论”,强化美日印澳四边机制,挑动地区对抗,试图获取新的冷战红利。  相似文献   

12.
当前亚太国际格局也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变化不是采取剧变,而是渐变、积累的形式,因而不象欧洲变动那样引人注目. 从全球范围看,当前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条件显然不具备,但从各大区域的情况看,亚太地区有希望率先形成比较公正合理的政治新秩序. 要把建立亚太政治新秩序的可能性变成现实决非易事,这需要亚太各国共同努力,解决一系列问题,如努力消除现有地区冲突并防止新冲突爆发,推进亚太地区的裁军与军备控制谈判,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妥善处理本地区各大国和国家集团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以来,俄罗斯、中国和美国一直在重新定义它们的国际角色,尤其是在世界经济力量和经济增长模式重新恢复平衡的环境中,俄中美三国正力图构建一个有利于自身经济发展的国际格局。运用SWOT经济分析方法对俄中关三国经济发展进行预测,可以看出三国由三角关系走向三边关系是具有必然性的。由这一点出发,我们才能在后危机时代有效地把握世界格局的走向,维护国家利益,从而促进世界和平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现代国际关系》1994,(12):2-25
美俄关系研讨会纪要美苏关系曾是国际政治中的主导因素,苏联解体后已被美俄关系所取代。美俄关系与美苏关系有何不同,其性质和表现有何变化,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及影响怎样,发展趋势如何,国际问题研究人员和广大读者对此都十分关注。11月15日本刊编辑部邀请...  相似文献   

15.
第三世界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已经走过了一段历程。 60年代初期,联合国中的发展中国家坚持就广泛的国际经济问题进行谈判。1964年第一次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可以说是南北双方关于经济关系辩论的开端。这次会议本身就表明了一个事实:第三世界国家不接受以布雷顿森林系统为中心的现行国际制度。在此以后,那些最终形成“国际经济新秩序”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70年代至今,大规模的移民浪潮将近百万俄裔犹太人推向历史祖国的怀抱,最终形成了以色列最大的移民群体——新一代俄裔犹太移民。在其形成过程中,东西方冷战背景下的某些国际因素——苏联、以色列和美国为维护自身利益而采取的种种对策,对新一代俄裔犹太移民的形成作用最为直接。  相似文献   

17.
当前,第三世界国家在为发展民族经济和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中,加强“南南合作”日益成为一个中心问题,普遍受到各国政府和国际有识人士的重视。“南南合作”的共同任务,在于通过第三世界内部的经济技术交流,促进“南方”各国互相帮助、共同发展,走集体自力更生的道路,从而减少和降低对“北方”的依赖。这有利于促进各国经济的独立自主,有利于冲破现存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关系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具有伟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国的环境外交与中国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社会开始关注环境问题是在70年代。近10年来,环境问题迅速演变成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各国尤其是大国间围绕环境问题频频展开外交攻势,这无疑将对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对此我们应予以高度重视。一、大国积极推行环境外交的背景与原因1...  相似文献   

19.
彬康 《国际交流》2008,(3):25-28
国际新秩序是一个在不断讨论的世界性问题:涉及到的问题广泛而复杂,有共识也有分歧。我们对国际新秩序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和深化中。  相似文献   

20.
美俄关系研讨会纪要美苏关系曾是国际政治中的主导因素,苏联解体后已被美俄关系所取代。美俄关系与美苏关系有何不同,其性质和表现有何变化,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及影响怎样,发展趋势如何,国际问题研究人员和广大读者对此都十分关注。11月15日本刊编辑部邀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