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秦刚 《理论前沿》2007,(10):16-17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之一,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本质属性,是相互并列的,也是相互包含的。它们从不同的领域反映和表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向,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面貌。  相似文献   

2.
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与心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一条伟大道路和若干具体道路构成的道路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有机统一,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相似文献   

3.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种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是照搬西方的,也不是模仿的,而是党带领人民自主开辟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唯一正确的道路。只有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民族特色、实践特色、组织特色、制度特色和理论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才能越走越宽阔。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三者既有各自的独特内涵,又是相互贯通、完整的统一体,鲜明地回答了党在新时期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奋斗目标、共同理想及社会制度等问题,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成熟,体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的坚定性和一贯性,表明了我们党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相似文献   

5.
王观松  殷安阳 《理论前沿》2006,482(17):11-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必须随着实践不断深化。在“老祖宗”的结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上,要注意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在发达国家资本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上,我们的根本原则是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在中国以往的社会主义实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上,必须全面地历史地发展地认识这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具划时代意义的社会思潮,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到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吸补交融,至今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如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重要时代问题。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磨合、契合以及结合等几个方面的阐释来探讨二者结合的时代意义以及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7.
我们要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我们要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在法治问题上理论成果;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我国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路径,道路问题不能含糊。必须向社会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的"特色"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2]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8.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方向发展,西方社会思潮也纷至沓来,东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既相互交融,又相互交锋。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人才后备军,也是东西方意识形态争夺的主要群体,他们对社会思潮感应最灵敏,受其影响也最大。分析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有助于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奠定思想和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取决于改革开放的程度,取决于制度创新的物质基础。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也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源头活水,制度是对已经经过实践检验收到成效的党的方针政策的升华和确认。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并使之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进程相适应。科学高效的国家治理体系,是提高管理国家效能的前提和基础,人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是提高管理国家效能的决定性力量。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度体系”、有不同的涵义和相对独立性,又同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可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三者分别具这一总体范畴,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现实基础和客观具有极其丰富的意蕴。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最具有实践力.科学性是科学发展现最具有实践力的关键;求真务实性是科学发展观最具有实践力的真谛;继承性和创新性是科学发展观最具有实践力的基础;人民性是科学发展观最具有实践力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公正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国社会公正的指导思想,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是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在当代中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实践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坚定不移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梦"体现了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价值理想,具有极大的价值包容性,又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内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属性。就提出"中国梦"的社会价值而言,战略实践性是其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中国梦”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而提出的伟大梦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梦”提供重大战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明确实现中国梦的“两个百年”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追求“中国梦”的道路上需要坚持、完善和发展的具体制度形式。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的关系,有助于“中国梦”的实现,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源理论,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最初源于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两个基本元素源于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取得了三大原创性的突破,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强调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源理论,对于科学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将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制度和制度体制的辩证统一,法律体系是社会制度和制度体制自身公共性、权威性和秩序性特点的外在表现,是法治社会的重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依法治国时期。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一场伟大的价值实践活动。价值自觉是价值自信的基础和前提,价值自信是价值自觉的结果和归宿,只有对事实的高度的价值自觉才能铸就对事实的充分的价值自信。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觉才能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想深入人心、扎根广大人民群众,就必须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觉,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信必将铸就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价值认同,必将奠定全体人民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理想和价值目标而共同奋斗的重要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20.
30年前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开启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征程。通过30年的不断实践与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形成为比较完整的理论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当代如何焕发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具有巨大的理论创新价值;通过30年的不断探索与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形成为比较成熟的道路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对当代后发型国家如何走向现代化,具有巨大的道路引领价值;通过30年的不断改革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形成为比较定型的制度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对如何发挥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和推动力,具有巨大的制度建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