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府法制》2009,(22):51-51
“人肉搜索”瞄上了官员选拔任用。一年前辽宁省本溪市选拔4名团干部,其中3人是地方领导干部之后,遭网络曝光后,本溪决定此次选拔结果无效。最近河南省固始县公选乡长事件,当地新提拔的乡长多为县领导亲属的内幕也出自网民搜索。为此专家提出,“人肉搜索”时代考验干部选任,要以更高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取信于民。  相似文献   

2.
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公选已度过初创期,制度框架已经基本搭建起来。如何把这些框架“填充”好。让公选制度更加“丰满”起来,将成为未来各地公选创新试验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无官一身轻”。这乌纱帽一卸,轻松的不仅是身体,连嘴巴也可以跟着“开禁”了。近年来,相继有官员在退休或即将退休之时突然开口说“真话”,目标直指不为民众所知的“黑幕”话题,在社会上引起强烈震动——为什么官员们在任期内不敢做声,非要等到退休之后才敢“勇敢一把”不可?这背后是机制的问题还是官员自身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继“富二代”横行不法,饱受舆论指责之后,近期接二连三发生的“官二代”选拔事件使得中国官场子承父业的现象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官二代”这种现象的发生“官员选拔何时才能远离特权的土壤”。  相似文献   

5.
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有益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2月下旬,江苏省南京市启动了市政府组成人员公推公选工作,把市政府47个工作部门的“一把手”全部纳入公推公选范围,其中通过电视、网络现场直播的形式,让16名竞选市政府4个部门“一把手”的候选人逐一登台演讲,现场回答提问。这一选人用人新举措,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举荐贤才,为政之要;公正公平,用人之策。公推公选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在公开透明、民主选择、社会参与、平等竞争、科学决策等方面所作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6.
李磊 《政府法制》2010,(9):10-11
继“富二代”横行不法饱受舆论指责之后,接二连三发生的“官二代”选拔事件使得中国官场子承父业的现象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官二代”这种现象的发生?官员选拔何时才能远离特权的土壤?  相似文献   

7.
今年5月,四川省德阳市纪检监察机关在公推直选中江县县长过程中,积极发挥监督职能,较好地防止了用人失察、查用脱节等问题,保证了公选工作的公正、公平。公选前,市纪委、监察局派出监察局长进入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和主任评委,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市公选领导小组,对公选领导小组成员有无在“公选”工作中随意变更公选条件、标准、事项的情况进行监督。公选中,市纪委、监察局选派业务骨干对市委组织部在组织笔试过程中有无违纪违规行为,参加面试的正式评委、群众评委、记分员、计时员是否认真履行职责等进行监督。市纪委、监察局还派…  相似文献   

8.
80%的受访砖象认为公选“能选出好干部”或“基本能选出好干部”.并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因素为“真才实干”(占32.6%)、“综合素质”(占30.2%)等,但在回答“公选现在面临着哪些问题”时.52.8%的受访对象选择的却是“难以签定干部的全面素质和潜能”。这是一个有趣的悖论。  相似文献   

9.
郭建 《中国检察官》2007,(11):74-74
近日.国家统计局原局长邱晓华涉嫌重婚罪一案在北京法院首次开庭,与以往此类高官均以经济问题被追究法律责任不同,邱晓华涉嫌犯罪的罪名是重婚罪,而此罪最高刑期只有两年。在近些年来的腐败官员名录中,省部级高官因涉嫌重婚犯罪被追究的,邱晓华还是第一人。回顾近年来查办的腐败案件,多数腐败官员都是因为有了经济问题之后才查出作风问题,无论是成克杰、胡长清、何闽旭还是毕玉玺、李真等,都是先拔出了经济问题的“萝卜”再带出作风问题的“泥”,很少有官员仅仅因为作风问题而受到追究。当然并不是说官员们的生活作风问题不应受到法律规制,事实上官员的个人生活是否检点不仅仅是个人自己的问题.更关乎党风、党纪和民众的信任,应当予以规范.但是一个收受数十万礼金的政府官员.  相似文献   

10.
刘卓  骆珺  曹妍  张利 《政府法制》2013,(5):28-29
2012年7月2日,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有关人士称,有望三年内发文规定公务接待不得食用鱼翅。“禁个鱼翅还得三年,二年之后还只是‘有望’。”有网民凋侃说,“直接下文禁止官员带嘴,才是治本之良策!”  相似文献   

11.
王清 《政府法制》2009,(1):26-27
说起“中纪委”,人人都知道是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这个机构,然而有一段时间,它却成了广西一名男子的“名字”。这个原名叫蓝智的男子将“中纪委”作为自己的名字开账户,之后向他认为的“问题官员”寄信敲诈,要求他们将“罚款”存进这个户名叫“中纪委”的邮政储蓄卡。2008年9月,“中纪委”被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以敲诈勒索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  相似文献   

12.
丁煌  苏北 《公民与法治》2010,(13):22-24
今年春节后,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准则)。这是继去年5月22日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并通过“两个规定”、“一个条例”之后,颁布的第四个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规定的内容更详细,反腐的焦点更精准,约束官员的行为更严格,必将成为反腐倡廉的利剑。  相似文献   

13.
“财政必须增加透明度,只有透明之后,我们才能具体地说哪笔安排不妥当。现在不是这样,都是等公众偶然捡到一个发票上网曝光,或在网上发现官员公款按摩,才开始事后追责。”  相似文献   

14.
闫慧萍 《政府法制》2009,(17):50-50
继新疆阿勒泰地区近千名县处级和科级官员在网上公示财产之后,官员的财产公示问题一度沉寂,而在刘日的《“新后备干部”“新提拔干部”应率先公示财产》发表后,又将这一话题引入了公众视野。他在文章中指出,官员的家庭财产等信息很可能牵涉到公共利益,不属于个人隐私。并提出应以“新后备干部”“新提拔干部”率先公示财产为契机,将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推进一步。如果官员不愿意尽义务公开财产,那就应该辞职。  相似文献   

15.
何兵 《政府法制》2010,(13):36-36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官员贵精不贵多。滥竽充数的官员,如同画地作饼,徒劳无益。请你们认真想想这个道理,编定官员的职数,裁汰官员。房玄龄立即行动起来,将文武官员的编制定为640人(按此前为2000多人,裁掉了三分之二)。《新唐书·百官志》上说:“太宗省内、外官定制为730员。”“省内”是指中央部委,“外官”是指地方要员。  相似文献   

16.
回顾“非典”之后5年多来一系列问责小件,政府官员的行政问责日益走向成熟,在推进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的进程中,行政问责制将但起历史的重任。  相似文献   

17.
当下,中国官员的变化有目共睹。每年“两会”上,官员越来越“会说话”。各种场合,官员讲话不再照本宣科。中国政坛上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有个性、有胆略的“能官”、“个性官员”。  相似文献   

18.
孔志国 《法人》2006,(10):28-30
中国民营企业始终处在争论之中。90年代邓小平南巡后10年的时间里,大家一直在热议的是如何给名义上为公有制企业的私有企业摘掉“红帽子”的问题;2004年之后,“原罪风波”震动全国;时下,大家更多地谈论的则是那些名号响亮的民营企业明星的“法律意识”,他们在市场上翻云覆雨的大量资金来自何方,为何他们东窗事发后往往会有一些官员受到牵连随之“下马”?  相似文献   

19.
当“政府官员财产申报制度”遇到“政府官员的隐私权”时,“政府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只能黯然隐退。但是,当个人隐私与最重要的公共利益——政治生活发生联系时,个人的私事就不再是一般意义的私事,而属于政治的一部分,不再受隐私权的保护。在这里,社会政治与公共利益的价值,已经高于个人隐私的价值。何时能拉起官员财产的窗帘?  相似文献   

20.
当官就是当关,这是看了电视连续剧《当关》之后得到的感悟。各级官员说到底就是当关的,是各个领导岗位的“关长”,其职责关键在两个方面:一曰关口,二曰关情。先说关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各级官员作为“关长”,首先要把好自身关,在权力、金钱、美色“三关”面前关住欲望的闸门,抵御一切糖衣炮弹的进攻。其次,要为党和人民把好事业关,凡是符合党和人民利益的就开关放行,反之就卡住拒通。要公正无私,坚持原则,敢于碰硬,严把政策关、用人关、审批关、监督关等等,真正守好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关口。腐败分子之所以腐败,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