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海洲 《求索》2013,(12):183-185,33
《侵权责任法》的责任承担规则中,损益相抵规则是受到最普遍认同和接受的。但在侵权法体系中,损益相抵规则自身却存在难以克服的逻辑矛盾。导致该规则成为侵权法中的一大悖论。笔者将从损益相抵的概念悖论、价值悻论和适用范围悖论三方面来阐述该规则自身的逻辑矛盾,论证损益相抵规则虽然形式上符合一般社会观念对于公平和正义的朴素追求.但实质上却并不能与侵权责任法既有的逻辑要求和体系强制相协调。盲目地使用这一规则容易导致侵权法内部概念和逻辑的混乱。在现今我国侵权责任法的发展阶段.不适宜将损益相抵规则独立作为一种侵权责任承担规则。  相似文献   

2.
杜万平  ;张梓太 《求索》2008,(6):127-129
侵权立法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如何制定和完善其中的环境责任条款,事关环境纠纷的解决和受害人权益的保护。在已经出台的五个侵权法草案中,均有关于环境侵权的规定。这些草案大都吸收了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司法审判中的有益经验,积极回应了司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但这些规定不仅称谓不同,内容和体例上也存在差异。相比而言,人大法工委草案关于环境侵权的规定,无论是在条文的繁简,还是具体内容的表述上,都更加得当。不过,侵权法只能解决一部分环境案件,环境侵权的有效解决最终依赖于建立包括环境责任保险和公共补偿在内的综合救助机制。  相似文献   

3.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36条从直接侵权和间接侵权两个方面规定了网络侵权责任,为有效规制网络侵权行为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但是,该条过于原则,不利于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应当从明确界定"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内涵、完善网络侵权中的"通知规则"、对"知道规则"中"知道"的涵义作出明确解释三个方面对该规定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共同环境侵权责任相对于一般侵权责任或一般环境侵权责任来说,需要解决责任主体范围的问题和各责任主体之间责任的分担问题。因果关系或原因力的大小,可以用来确定共同环境侵权责任主体的范围,并作为各主体间责任分担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网络信息侵权是近年来司法实践关注的重点领域,《民法典》在个人信息保护和网络侵权责任认定也作出了较为系统的规定。与侵权责任有关的网络信息是指一种描述或记载,由网络用户通过网络服务提供者表达,体现出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等特定权利主体的可识别性特征以及相关联的事实、事件。网络信息的规范需要公私法协同,各国基于不同的价值目标,在规范制定中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别。网络信息侵权责任需要识别侵权责任人,在实名制框架下查明虚拟主体的真实身份,确定共同侵权行为中不同主体的责任分配。网络信息侵权行为与信息在网络中的发布、转载、存储、携带、删除等密切相关,并关联到被侵权主体的具体权利。在网络信息侵权行为的责任承担中,我国采取接近欧盟GDPR中的避风港原则,在实务适用中可采取查明删除义务的具体内容并建立履行规则,同时通过严格责任来认定侵权过错。  相似文献   

6.
张媛 《前沿》2005,(5):132-134
精神损害赔偿, 长期以来是法学界颇有争议的问题, 对它的理论研究过去多局限于单纯的民法领域。环境侵权可能带来受害人财产、身体的损害已经毋庸质疑, 但因环境侵权的特殊性, 根据侵权责任理论、精神损害理论、外国司法实践, 受害人遭受精神损害适用民法的精神损害赔偿是可能的。在这个过程中, 精神损害赔偿所具有的社会功能的实现, 使其在环境侵权适用中也是必要的、具有适用性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第一家网络法庭自成立后,先后受理了20多起网络侵权的案件。在审理这些新型案件的过程中,法院探索出一系列成功经验。但同时网络侵权维权也面临着无法得到有效“司法保护”、网络侵权认定责任难、网络侵权的司法管辖等困惑。  相似文献   

8.
ISP第三方责任由于生发于网络环境中,与数字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故而与其他侵权行为相比,具有侵权主体的多元化、侵权行为的技术复杂化、侵权环境的虚拟化以及损害后果的不确定性等特征。《侵权责任法》第36条进行了总结式、突破式和概括式的立法,将第三方责任列入侵权法规范之中。其在性质上为归责条款,归责原则为过错责任原则,适用范围具有开放性,侵权客体具有自身虚拟性。通知规则在形式上不限于书面形式,应完善反通知制度和错误通知赔偿机制,而知道规则应将"应知"包括在内。  相似文献   

9.
当前网络环境中的侵权案件频发,由于没有统一的具体化规定,导致司法实践中网络侵权案件直接适用部分连带责任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原则性的规定无法实现体系化的治理目的,对网络侵权责任的认定问题也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这不仅损害网络用户的合法权益且不利于解决矛盾,也影响司法权威。文章提出了一些司法适用建议,包括确定网络侵权案件中连带责任的归责依据、构成要件、承担方式以及免责事由,可为进一步探索网络侵权案件中部分连带责任的司法适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网络环境下,网络服务提供者往往在版权人和侵权人之间起着中介作用。与传统版权侵权不同,网络版权侵权呈现出周期短、不易发现等特点。在追究直接侵权人责任的同时,网络服务提供者也存在不可避免的间接侵权。因此,有必要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形态和归责原则进行深入探讨,并对我国立法现状进行分析和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惩罚性赔偿在环境侵权中的适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侵权是一种特殊的侵权形式,对这种形式的侵权各国适用的救济方式各异,其中惩罚性赔偿是美国环境侵权司法中比较有特色的一项制度。本文正是基于环境侵权的特殊性,重点研究美国的惩罚性赔偿制度,介绍此制度在美国环境侵权中的适用现状,分析其适用条件,并结合案例探究确定惩罚性赔偿金额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本制度在目前遇到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之道。希望能对我国的环境侵权纠纷处理提供些许参考素材。  相似文献   

12.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职务侵权包括行政侵权、司法侵权和其他侵权,又可分为积极侵权和消极侵权。其侵权责任的构成必须同时具备侵害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等要件。其赔偿责任的特点是:对于人身侵害,赔偿标准是国家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对于财产损害,规定具体的赔偿范围,无具体规定的按直接损害赔偿;对于其他损害,可参照《民法通则》的规定执行。  相似文献   

13.
承认不当得利返还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是贯彻传统民法的公平、正义理念的体现。肯定不当得利返还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对切实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合理平衡当事人双方的利益关系,完善我国民事立法,指导司法实践,都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气污染环境侵权案件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大气污染侵权均较严重;粉尘是致使大气污染侵权最为严重的污染物,工业生产行业是大气污染侵权的主要行业来源,需要重点防治;案件原告胜诉率低、上诉率偏高、案件调解率较低,我国环境司法审判能力仍亟需提高。司法审判中因果关系证明标准、精神损害和后续治疗费用计算标准,鉴定结论的采信等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为保护受害人利益和大气生态环境,建议制定环境污染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完善大气污染环境损害评估和救济法律制度,提高环境司法能动性,明确环境侵权案件裁判规则。  相似文献   

15.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环境侵权案件受理数偏少的原因之一为法律适用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环境侵权的归责原则为严格责任原则;环境侵权责任构成要件包括违法行为、损害后果及因果关系;借鉴法益区分保护理论解释违法行为,可构建出违反保护性法规的环境侵权类型;环境侵权因果关系的证明适用举证责任倒置规范,原告无需对此承担举证责任。此外,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环境损害赔偿保险制度仍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16.
我国目前对环境侵权责任适用的无过错责任原则,不能对实际的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认定起全面的指导作用,不适应我国国情;应采用过错推定的原则,在强调把因果关系作为环境侵权案件的构成要素既定事实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环境侵权的行为与危害之间因果关系认定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李咏玲 《前沿》2012,(16):74-76
2010年7月1日实施的《侵权责任法》第八章专章规定了“环境污染责任”,确立了污染者的严格责任和因果关系推定规则,加大了对环境污染受害者的保护力度,具有显著的进步意义.但是,环境污染领域惩罚性赔偿、公益诉讼、责任保险等制度的不完善乃至缺失,必会影响环境污染侵权责任制度效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8.
婚内侵权民事责任之审思与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确保夫妻对婚内权利平等地享有,有必要对婚内侵权民事责任制度进行立法与司法审思。从立法层面看,我国现行法律虽然没有对侵权主体作任何限制性规定,但却存在某些缺陷。从司法层面看,由于法官在适用法律过程中对法律所采用的文义解释方法出现了偏差,以及侵权人个人所有的财产不足以赔偿,使得财产责任的法律基础和物质基础不存在。完善婚内侵权民事责任制度需协调该制度与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关系,排除婚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承担障碍,创设婚内侵权请求权。  相似文献   

19.
视频分享网站在方便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引发了大量的版权侵权纠纷。视频分享网站作为信息存储空间提供者,在责任承担和归责原则方面与直接侵权、共同侵权存在区别,然而我国现行相关法律中却没有关于间接侵权的明确表述,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立法与司法的脱节。在涉及视频分享网站版权侵权的案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网站主观过错的判定。在一些典型案例中,法院的判决集中体现了司法者对该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名誉权侵权案件在社会生活中时有发生。我国立法规定,对于名誉权侵权责任统一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但在司法实践中,相当多的案件适用的却是推定过错责任原则。立法应当针对名誉权侵权行为的类型和侵害对象的性质分别作出规定:对于事实无争议,仅因评论不当引起的名誉权侵权纠纷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言论失实引起的名誉权侵权纠纷应适用推定过错责任原则。另外,在认定公众人物名誉权侵权责任时,应当适当减轻被告对于过错的举证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