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非法行医政人死亡案例特点及法医学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法行医一直是我国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公安机关严厉打击的违法犯罪行为,但目前非法行医仍不少见,并时常有致人死亡的案件发生。本文收集我系十多年来经检验鉴定的20例非法行医致人死亡的案例,总结分析其死因和特点,并探讨这类案件的法医学检验和鉴定。1材料和方法收集我系1985~2000年受委托检验鉴定的非法行医致人死亡的案件20例。死者尸体经系统的病理解剖和组织学检验,并进行相关的毒物分析和药品检验。将这些材料按性别、年龄、生前疾病、诊治措施、死亡原因及寻求非法行医者诊治的原因进行分类整理,并加以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2.
朱远亮  杜舟 《证据科学》1999,6(4):165-167
新刑法第336条界定了非法行医罪,该罪可判处罚金至10年以上有期徒刑,属于刑事案件.其中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或造成就诊人死亡的非法行医案件的检验成为了公安机关法医业务的新内容.此类案例鲜有报导,本文通过8例非法行医案件的总结分析,探讨该类案件的特点与检案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陈平 《证据科学》2001,8(3):143-145
本文结合部分非法行医典型案例讨论该类案件的法医学鉴定问题,对于非法行医行医造成人身健康受到损害的程度如何界定,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作者认为应以刑法为基础,参照《人体轻微伤的鉴定》、《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和《人体重伤鉴定标准》作为主要依据,并考虑非法行医行为在这类案件中的参与程度,综合鉴定。  相似文献   

4.
我国刑法规定,非法行医造成就诊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但司法实践中,非法行医罪案件的实际量刑大多在十年以下,且法院的最终量刑与司法鉴定密切相关。在对此类案件的死亡原因、鉴定意见、刑事处罚等进行统计分析基础上,探讨司法鉴定在此类案件实际量刑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对由此带来的问题进行预判,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部分非法行医典型案例讨论该类案件的法医学鉴定问题 ,对于非法行医造成人身健康受到损害的程度如何界定 ,法律没有明确规定 ,作者认为应以刑法为基础 ,参照《人体轻微伤的鉴定》、《人体轻伤鉴定标准 (试行 )》和《人体重伤鉴定标准》作为主要依据 ,并考虑非法行医行为在这类案件中的参与程度 ,综合鉴定。  相似文献   

6.
非法医疗行为在患者死亡中的参与度(附10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法医中心近两年所鉴定的非法行医案 10例 ,分析讨论了非法医疗行为与患者死亡的关系 ,为准确办理类似案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法医中心近两年所鉴定的非法行医案10例,分析讨论了非法医疗行为与患者死亡的关系,为准确办理类似案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一起涉嫌非法行医致人伤残案件的移送工作中,卫生部门与公安机关就患者的伤残鉴定问题发生了严重的分歧,有关伤残及伤残与行医之间因果关系的鉴定是由公安机关负责承办还是由卫生行政机关负责办理?涉嫌非法行医致人伤亡案移送如何合法、快速、有效的操作,本文将一一作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9.
根据非法行医罪自身的特点以及实践勘验多起非法行医案件遇到问题进行剖析,拟确定技术有效的勘验和准确的鉴定思路。  相似文献   

10.
非法行医案件的特点与检案方法探讨(附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新刑法第336条界定了非法行医罪,该罪可判处罚金至10年以上有期徒刑,属于刑事案件。其中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或造成就诊人死亡的非法行医案件的检验成为了公安机关法医业务的新内容。此类案例鲜有报导,本文通过8例非法行医案件的总结分析,探讨该类案件的特点与检案处理方法。案例报导  案例来源于19982~19995我区发生的8例非法行医案件。1就诊人基本情况8名就诊人中,男2例,女6例,年龄最小10个月,最大45岁,平均年龄2498岁;其中小学文化程度5例,初中1例,文盲1例。2诊治情况诊治情况见表1。表1 8名就诊人员就诊情况序 号就诊时间就诊原…  相似文献   

11.
2011年9月8日,北京市密云县人民法院就一起非法行医案作出判决:被告人张某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剥夺政治权利2年。这起案件,只是京城法院审理的此类案件之一。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的调研报告显示,自2007年以来,朝阳区人民检察院共审理了非法行医案件6起。这6起案件共造成5人死亡、1人重伤的严重后果,其中涉及分娩产妇3人。  相似文献   

12.
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实施了开放医疗服务市场的重大医改举措,允许社会办医、个体开业行医。这一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群众就医,弥补了国家医疗服务的不足。然而,某些个人因为一已私欲,无证无照看病,出现了不少的非法行医案件。随着《刑法》的修订与相关司法解释的出台,非法行医案件的侦办与审判实践得到了一定的解决,但由于该类案件的特殊性,在定罪量刑方面必须借助专业的技术人员参与,该类案件在司法鉴定工作中所涉及的鉴定主体、鉴定目的、鉴定原则及鉴定程序等问题亦逐步成为该类案件办理工程中的焦点。本文亦在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对以上几点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以供同行在鉴定实践中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 收集本局法医室1998年至2001年法医检验鉴定的非法行医致残案致死案34例资料,探讨非法行医致残致死的法医学检验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黑诊所非法行医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认真履行职责,依法查办了一批黑诊所背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犯罪案件,为促进医疗卫生秩序的好转和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目前情况看,黑诊所非法行医现象在一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而且屡屡发生因非法行医致人死亡的问题。究其根源,这与个别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失职渎职有关。因此,  相似文献   

15.
司法实践中“非法行医”的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非法行医行为急剧增多 ,由此引起的医疗纠纷和民事案件、刑事案件也不断增加 ,而司法活动中对涉及非法行医的案件的处理中常因对“非法行医”行为确认上产生医疗事故、非法行医、民事伤害等分歧 ,导致案件定性困难 ,直接影响案件审理。本文主要就非法行医行为的概念、表现形式及司法实践中如何界定与确认等问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6.
舒玲华  徐惠 《证据科学》2001,8(3):141-143
近年来,非法行医行为急剧增多,由此引起的医疗纠纷和民事案件、刑事案件也不断增加,而司法活动中对涉及非法行医的案件的处理中常因对“非法行医”行为确诊上产生医疗事故、非法行医、民事伤害等分歧,导致案件定性困难,直接影响案件审理。本文主要就非法行医行为的概念、表现形式及司法实践中如何界定与确认等问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研究昆明地区涉及医疗争议死亡事件的流行病学特点,探讨医疗争议死亡事件的法医学鉴定问题,为有效预防医疗纠纷、医疗争议死亡事件的法医学鉴定和相关立法提供重要的实践和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昆明医学院司法鉴定中心1998年至2003年间受理的昆明地区涉及医疗争议的死亡事件160例(包括医疗纠纷和非法行医死亡案件)的法医病理鉴定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应用法医病理学死因分析理论,对医疗争议死亡事件的司法鉴定问题进行探讨。结果昆明地区医疗争议死亡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以育龄妇女发生死亡所占比率最高;其次是5岁以下小儿发生死亡;分娩中或分娩后胎儿迅速死亡居第三位;在后两者中男性死亡发生率高于女性。在非法行医死亡案件中,医疗过错参与死因构成的比率为88.89%。结论昆明地区医疗争议死亡事件的临床诊断符合率和医疗过错发生率与国内外相关报道基本一致。法医学鉴定采用"六等九级法"对医疗争议死亡事件中医疗过错对死亡发生的作用及其参与度进行分析和评价,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非法行医罪,作为1997年刑法新增设的一个罪名,是指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情节严重的行为.该罪的设立对惩治非法行医犯罪活动,维护正常的医疗卫生秩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司法实践中案件的复杂性,在对该罪的认定和处理上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有利于实践操作.  相似文献   

19.
14例非法行医所致药物中毒死亡案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龙  黄光照 《法医学杂志》1997,13(4):215-217
中药及其制剂引起的中毒甚至死亡已有不少报道1-3,但因非法行医引起药物中毒死亡的案例尚未见专门的文献报道.本文总结同济医科大学法医学系自1958年以来的14例非法行医所致药物中毒死亡案例,认为认真分析总结非法行医中毒的原因和特点,探讨有关医政管理措施,以及可能的防范措施,对防止类似中毒的发生和提高法医学鉴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材料与方法从同济医科大学法医学系1958-1995年的尸检资料中选出14例明确因非法行医所致药物中毒死亡的案例,即因应用无行医执照的游医所配药物而中毒死亡的案例.将每份尸检材料包括法医病理学尸…  相似文献   

20.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医疗纠纷案件(包括医疗事故罪和非法行医罪)的司法鉴定,目前存在鉴定模式、鉴定程序的争议;鉴定人的认识亦不尽一致。本文结合鉴定实践就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