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过程中,单位犯罪呈高发态势。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主体多元性是产生单位犯罪的基本条件,市场经济的趋利性是诱发单位犯罪的重要原因,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是促使单位犯罪的直接动因。目前单位犯罪高发的主要原因有:现阶段政策法规上的漏洞给不法之徒以可乘之机,转轨时期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暂时失范的状态造成民众对单位犯罪态度疲软,政法部门对单位犯罪打击不力,单位犯罪的发生同权力之间存在一种联系,是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智能(?)犯罪,单位犯罪是国家利益与单位利益之间矛盾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商业贿赂犯罪大量表现为单位犯罪。我国单位商业贿赂犯罪的立法存在单位商业贿赂犯罪与涉公贿赂犯罪界限不清、单位商业贿赂犯罪与涉公贿赂犯罪刑罚不平衡、单位商业贿赂犯罪与自然人贿赂犯罪立法不平衡等问题。其原因在于立法者对公法益和私法益的不同态度以及对单位犯罪的认识不足,应通过刑法修正案完善这方面立法。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前沿的跨境犯罪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认为,跨境犯罪的涵义是:“特指内地与港澳台地区之间跨越地域界线的犯罪。”其特征是犯罪主体跨越了双方的地界。跨境犯罪可按犯罪主体境籍区属、空间区域、案件性质分为三类。主要以走私、贩毒、诈骗、制贩假币犯罪为主,近年逐渐发展到杀人、抢劫、盗窃、绑架、涉枪以及黑社会渗透等多种犯罪。文章分析了跨境犯罪四个方面的原因,并预测跨境犯罪的数量会有大的增幅、性质会更加严重、有组织犯罪会更加突出。提出的控制打击对策是:增强控制打击跨境犯罪的战略意识;控制跨境犯罪的通道;强化侦查职能;组建专门队伍;控制境外黑社会活动的渗透和发展;开展与港澳的区际警务协助等。  相似文献   

4.
黑社会性质犯罪是指以暴力、威胁或其他手段 ,有组织地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称霸一方 ,欺压、残害群众 ,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生活秩序的有一定组织性的犯罪。其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包括 :社会原因 ;新旧体制交替 ,利益格局调整 ,社会控制机制弱化 ;一些干部腐败 ,成为黑社会性质犯罪的保护伞。遏制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对策 :提高全社会对预防和惩治黑社会性质犯罪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反黑立法 ,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从重从快打击 ;加大反腐败力度 ;打黑工作必须与扫除社会丑恶现象、涉枪犯罪结合起来 ;加强对公民以及两劳人员的法制教育 ,为打击和预防黑社会性质犯罪创造良好氛围 ;建立反黑专门机构 ;加强综合治理力度 ,全力遏制黑社会性质犯罪  相似文献   

5.
阵地控制是侦查机关依靠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及行业协会、有关单位或组织的协助,为发现犯罪或查缉犯罪人、搜集犯罪信息而对犯罪人经常涉足、利用、或犯罪发生较多的行业、场所进行公开或秘密控制的一种需要长期经营的基础性工作。当前阵地控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要通过主动进攻,迅速占领新生阵地;完善布局,全面强化日常管理;形成控制网络,突出重点,主控犯罪滋生源头;整合资源,形成最佳控制合力等对策来建立打防控一体化的新型阵地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6.
单位犯罪释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少英  崔梦玲 《前沿》2004,(1):137-139
我国刑事立法并没有平息有关单位犯罪的理论纷争。本文在辨证看待各种观点的基础上 ,重点探讨了两个问题 :以单位犯罪主体的复合性、主观罪过的多样性、客观表现的整体性和严格的法定性等特征为依据 ,对单位犯罪的概念进行探讨 ;以及应如何完善单位犯罪的刑罚体系。  相似文献   

7.
论单位犯罪     
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依照法律规定应刑罚处罚的行为。其法律特征有:具有社会危害性,具有依法应受惩罚性,犯罪的主体是单位。确认单位犯罪的条件有:单位犯罪是单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单位犯罪必须是以单位名义、为单位利益实施的,单位犯罪的实施者是作为单位整体构成要素的单位负责人、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员和其他单位成员。单位犯罪的处罚方式是一个犯罪,两个犯罪主体,实行两罚制,也可实行单罚制。  相似文献   

8.
防范与控制犯罪,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它是整个国家、社会的任务。它包括消除一切犯罪原因、条件,铲除犯罪根源,以及最后从根本上消灭犯罪。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综合治理就具有广义的防范犯罪的意义。刑事侦察学中的防范与控制,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主要包括:刑事调查;对刑事  相似文献   

9.
王弘宁 《求索》2011,(8):139-141
单位犯罪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刑法》明确规定了犯罪主体,但对成为单位犯罪主体的认定标准很模糊,导致司法实践中认定单位犯罪时出现诸多不便。本文以单位犯罪主体特征为衡量标准认为:首先,国家机关和个人独资企业不能成为单位犯罪主体;其次,普通合伙企业应有单位犯罪主体资格;再次,单位分支机构及职能部门、承包单位、筹建中的单位是否具有单位犯罪主体资格不能一概而论,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后,在单位犯罪以后合并、分立、解散或被撤销的情形,应追究原单位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刑事立法将单位犯罪规定为一种特殊的犯罪形态.作为单位犯罪的主体,我国刑法学界一直存在争论.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位犯罪案件的增多,关于单位犯罪主体的立法缺陷也进一步显现出来.因此,有必要从单位的构成入手,对将机关法人作为犯罪主体在立法上的矛盾与不足,产生的原因以及建议进行理性探讨.  相似文献   

11.
单位犯罪是在自然人犯罪之外,根据刑法规定,由单位承担刑事责任的一种刑事法律制度。在实务工作中,单位犯罪常常成为很多经济案件的争议焦点,甚至成为罪与非罪的争议焦点。理论和实务界对单位犯罪也常常产生不同认识。因此,厘清单位犯罪争议的产生原因,正确处理和应对,对于司法实务中正确适用单位犯罪,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加强犯罪研究,应面对现实,承认现实,进行专题性研究。必须系统了解犯罪现状,认识犯罪的特点与规律,研究犯罪原因,才能科学有效地制定预防与控制犯罪的对策。应深化犯罪研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加强市场管理,强化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功能;加强立法,依法管理;强化政府管理职能,抓好宏观管理;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法制观念和道德教育。加强犯罪研究,还应进行预防犯罪研究;要进一步加强对犯罪趋势的研究,做好犯罪发生的预测工作。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环境犯罪突出表现在:污染水体、大气犯罪增多;盗伐滥伐森林犯罪猖獗;非法捕杀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屡禁不止;毁坏耕地案件增加;破坏性采矿犯罪高发。加强环境犯罪的刑法控制途径有:完善现行环境犯罪刑事立法,应在刑法中设专章,增设新罪种。环境犯罪中,单位犯罪现象突出,应加强对单位环境犯罪的刑法控制。  相似文献   

14.
文章结合福建的实际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犯罪进行了探讨,认为当前的犯罪形势;大案上升,区域性犯罪明显,侵时犯罪突出,暴力、境内外勾结、毒品、黄丑、技能性等犯罪增多.原因:贫富分化,不正当竞争,人民内部矛盾激化,流动人口无序,腐败现象,打击不力,预防机制不相适应.对策:发扬传统文化控制犯罪,尽快建立新道德规范,反腐倡廉,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犯罪上升的关系,正确处理开放与管理的关系,综合治理落到实处等.  相似文献   

15.
多发性侵财犯罪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发性侵财犯罪案件在刑事案件的总量中一直占据2/3以上的比例,是拉动刑事案件总量上升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此类犯罪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侵犯社会防控薄弱环节;追逐犯罪收益引导案件高发类型;催生有组织团伙犯罪;提升犯罪活动等级;挑战法律盲点等。究其原因,有社会发展过程中失业和无业人口增多、教育滞后、贫富差距加大等因素,也有社会控制弱化方面的原因。应从构建动态防控体系、强化刑侦基础工作、探索多元化打击犯罪模式、压缩犯罪生存空间等四个方面确立整体防控及打击策略。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单位犯罪已成为经济犯罪中的一股浊流。在一些地方,单位行贿、受贿、偷税、制假、诈骗等犯罪屡见不鲜,但真正受到惩处的却很少。据笔者统计,某市两级检察机关1996年至1997年两年间共查处经济犯罪案件215件,其中单位犯罪仅9件,只占4%,移送人民法院追究刑事责任的,只有3件,占1.4%……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对单位犯罪惩处不力,笔者认为,其原因在于人们在认识上存在误区:一些人不仅不能正视这一犯罪行为,反而认为其犯罪的动机是好的,即不是为个人,而是为"集体",不是为谋私,而是为单位谋利益或为"地方经济"谋利等等。原丹东市市长常义因纵容、支持走私犯罪而被判刑时,除了其本人大声喊冤外,也有人认为常义"没有把钱落入个人腰包,不该判刑"。在这种"为公不受罚"的错误观念引导下,有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姚兵 《理论月刊》2012,(10):105-108
司法统计显示,近二十年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有日趋严峻之势。面对日益严峻的未成年人犯罪形势,有必要进一步强化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理论研究,探寻未成年人犯罪的深层原因,为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工作提供依据。笔者认为,作为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种社会设置——家庭和学校,对未成年人的正常社会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脱离传统社会控制是未成年人犯罪解释的逻辑起点。家庭控制的疏离表现为未成年人夜不归宿,原因在于家庭结构残缺和粗暴的教养方式。学校控制缺失表现为未成年人旷课逃学乃至辍学离校,原因在于教师体罚的教育方式和未成年人自身学习能力不高。  相似文献   

18.
论教师犯罪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学内部的犯罪人是犯罪侵害的主要成员。中小学生被害人研究,应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校园内的犯罪人身上。这是一种观念的转变。校园内犯罪人主要指教师犯罪人与青少年犯罪人。教师作为犯罪侵害的主体,有以下特点:1.隐蔽性;2.长期性;3.中和性;4.恶劣性;5.广泛性。教师犯罪的成因包括:教师个人的原因——法律知识的荒漠化;学校管理的原因——犯罪情景的多元化;思想观念的原因——传统理念的合理化。应把预防教师犯罪工作视为一个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包括:一级预防,即发案前的远期预防;二级预防,未发案前的近期预防;三级预防,即发案后的处罚与救助。  相似文献   

19.
在普通大众看来,犯罪为什么还有自然人犯罪与单位犯罪之分呢?但对专业人士来说,这其实是一个基本概念。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自然人犯罪的情况早已习以为常,而单位(包括公司)犯罪的情况相对较少。因为,某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完全在于刑法的规定。  相似文献   

20.
我国洗钱犯罪立法贯彻罪刑法定原则,将自然人和单位规定为洗钱犯罪的主体,符合反洗钱犯罪客观方面的要求,保持了与国际刑法的接轨,有重大的立法意义。但仍存在不足之处,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扩大洗钱犯罪的对象范围;改进洗钱罪主观方面的规定;完善洗钱罪的法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