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者手记:这是一名特殊的讲述者。她因为自己的切身经历。萌发了立遗嘱的念头,并且早早为自己的孩子、父母作出了安排。她告诉记者,在立完遗嘱那一刻,她觉得自己的人生突然轻松了许多。  相似文献   

2.
彬是我多年前的一个朋友,她常向我抱怨老公不争气,公婆一家对自己不好,同事挤对自己等等,我每次都是尽力帮她分析甚至出主意。我常想,或许时间长了,经历的事情多了,她就会顿悟,不会一直泡在抱怨的苦水里了。  相似文献   

3.
晁珊珊 《小康》2014,(3):86-89
她曾是香港乐坛炙手可热的明星,也曾因一曲《别问我是谁》唱红两岸三地,如今的王馨平重返乐坛,相比于20多年前,她坦言如今更加了解自己,而这些了解则与自己的高尔夫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4.
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她仍活跃在中国的政坛上。 她的老友冰心称她是个大忙人;一篇文章说她的名字是与社会进步事业紧紧相连的;她自己认为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奉献是她最大的幸福! 这就是全国人大常委会  相似文献   

5.
巴荒是一位端庄聪慧带有一点四川口音的女子。看上去并不太像一名画家,而是一位标准的“职业妇女”。她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绘画,而是她的一些与西藏有关的传奇经历。早在十几年前她就四次进出西藏,三次独行阿里,穿越无人区,经历了生死病痛,写出《阳光与荒原的诱惑》、《西藏古文明之旅》、《废墟与辉煌》等引起学术界关注的著作。至今,她还有多得令人吃惊的有关西藏之旅的文字和笔记尚未来得及整理。 巴荒的油画画得很有特点,很有想法,在许多方面既像她的性格,也像她的经历。用她的话讲,是油画引领自己走上了艺术之路,而油画更是自己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从她的那些肖像画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目光冷峻的藏族  相似文献   

6.
薄茹 《北京观察》2010,(3):52-53
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是本份,也是一种幸运。回顾自己的经历,她最感念的是遇到了雷洁琼、费孝通、袁方、蔡文眉这样的前辈和恩师,他们的教诲令她受益终生,前辈们的思想塑造着她的心灵,使她深刻地把握社会学的知识和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参与政治协商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她没有一个男友,她有多个男友,多得连她自己也经常混淆彼此的身份,我一直对有着一头红色卷发的她感到好奇,迷惑于她到底经历过什么,才能让自己总是那么处变不惊?或许我永远无法真正的体会到她与她那些擦肩而过的爱情以及男人留给她的那一个个瞬间和一道道伤痕。  相似文献   

8.
朱学元是《中国残疾人》2013年第1期报道过的人物。一年前,她是一个团队的负责人,她带领着自己团队的残疾人兄弟姐妹们一起为理想而奋斗。一年后,她离开原来的团队,重新对自己的职业做出规划,并成功融入到健全人的环境中去;一年前她单身一人漂泊北京,一年后,她已为人妻,生活中多了一份爱和责任。一位视力障碍的女孩子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经历了恋爱、结婚、跳槽,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坚定地向那个方向走去。  相似文献   

9.
因为有了他,翁虹不再避讳自己的经历,她挺着肚子,果敢地站在人群中,任凭记者怎么追问,她都泰然处之。这已经不再是以前的那个翁虹了,她的每一个微笑都是真诚的,因为有了他,翁虹再一次相信这个世界总还是美好,爱情总还是玄妙的。再过几个月,她便完成孕育孩子的整个过程,在她的心里,准妈妈的生活只有是充实的,心里才能是满足的。最主要的是,她找到了爱自己的那个男人,所以她的幸福是真实的。  相似文献   

10.
黄禹康 《传承》2009,(7):25-27
她是一位不平凡的女性,经历了风霜雨雪的洗礼,又以爱心回馈社会。她一生情牵花明楼,关心着故乡的父老乡亲,并为故乡的经济建设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也是因为这份对亲人的眷恋,她一生致力于"幸福工程"扶贫计划,把她无私的爱心奉献给所有贫困的母亲……  相似文献   

11.
路在脚下     
曾在《中国残疾人》上读过一位聋人写的文章,记得名叫《宽容》,当时感慨万分。那篇文章中写的是这位聋人自己的经历。写她从聋哑学校毕业参加工作后,同事对她很不尊重,工作了很长时间,甚至有人还不知道她的名  相似文献   

12.
刘建国 《台声》2002,(4):22-23
“周荃泡咖啡,两岸论是非”这句诙谐幽默的话是台湾真相电视台主打栏目《周荃泡咖啡》的开场白,周荃既是董事长,又兼这个栏目的主持人。1月下旬,周荃女士率领该台8名采编人员来青岛采访,短短的3天时间,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快人快语评时政刚一接触周荃女士,她就非常坦率地谈起自己的经历,她说她经历了三个9年,第一个9年当电视记者、主播、制作人,第二个9年当“立法委员”,第三个9年自己搞媒体。她有些自豪地说,在当记者期间,她敢言、直言,挺身为公理正义据理力争;在当“立法委员”期间,她突破当局的封锁,开放台湾的…  相似文献   

13.
刘绍卫 《传承》2007,(1):12-13
走进党史研究记者面前的张化,是理性的。即使谈及自己的人生经历和选择,她都采取一种分析的方式。但她敏捷的思维、睿智的言语、安详的神情,让人直觉有一种强烈的历史激情与诗意态度潜伏在她平静的面容之下。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并不神秘,只是工具和平台……”在一次关于互联网就业的交流会上,一位手持双拐的残疾人正在微笑着向在场的听众介绍自己的创业经历.她是黄银华,一位来自湖北武汉的电商创业者,在过去的20年里,她凭借自己的智慧与辛劳,从摆摊买衣服的小裁缝发展为年营业额上千万的淘宝大卖家,她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别人展示了一段属于互联网时代的小小传奇.  相似文献   

15.
26年的时间经历了中国培智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变强。北京市海淀区培智学校校长于文坐在我的对面,讲述着她与培智教育事业26年的情缘。说到自己刚入校时还是个“又高又胖”的姑娘,她笑了,眼角爬上了道道鱼尾纹;说到学校现在6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教学楼和100名专业教师队伍,她感慨着创业的环境如何艰难;说到她自己失去的孩子和亲手培育的700个智障学生,她哽咽了,这些都是她的孩子。  相似文献   

16.
采访唐晓青,是在得知她当选北京市政协副主席之际。49岁的她,一脸平静,轻言细语。面对记者的采访要求,她一再表示,自己的经历很简单,没有什么可说的。可是当你同她像朋友一样聊起来后,就会发现,毕竟是教师出身,一旦打开话匣子,她便侃侃而谈,而且谈话思路清晰,逻辑严密,一如她的教学和科研,对人不无启发。我们就从她的“简单经历”聊起。1972年,19岁的唐晓青离开哈尔滨到北京航空学院上大学,学习机械制造专业。这之前,她已经当了两年多工人。北航毕业后便留校当教师。1978年全国恢复招收研究生,她顺利考上了本校硕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17.
费斐的经历比较特别。她虽然出生在香港,但却在北京度过了21年,她是“文革”前两年自己要求到北京来上大学的,进的是北京外国语学院,并经过了“文化大革命”的全过程。1970年,周总理说,不要把这一批外语学院的学生流到社会上去,就这样,她一直留到1973年进入外交部工作。  相似文献   

18.
方文 《前进论坛》2011,(12):48-49
王茜珂,一名有着36年从医经历的眼科医生,同时也是一名有着11年党龄的农工党党员。不论是作为一名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医生,还是作为一名党员,她觉得需要在心灵深处拥有一处真善美的精神家园。在行医的道路上,她都始终践行着自己的信念,尽自己所能地帮助病人。  相似文献   

19.
到山东代表团驻地采访高明芹代表,她正在房间为自己的电脑出现故障而着急,因为她急着敲写自己将提交大会的建议。作为一名律师,高明芹希望自己的建议能够写得"专业"、"成熟"一些。当然,撰写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高明芹代表已经经历过很多次了。因为她在过去五年里,一直履行着山东省十届人大代表的职责。  相似文献   

20.
《小康》2020,(4)
正"酸甜苦辣,段子多多"是胡静对这十多年来寻找保姆经历的概括,她甚至开过公众号,讲述自己和保姆之间的故事。她的经历并非个例。随着人口老龄化、二孩政策全面落实以及80后、90后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提升,家政市场保姆需求增长很快,但缺口却很大。"你大概想不到,这十多年里,我们请过的保姆多达百位,故事都能写本书了。"说起这些年的经历,胡静苦笑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