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人权和主权关系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权和主权关系探索岳海涌人权和主权关系问题是当今国际、国内关心、争论、探讨的重大问题之一。它不仅涉及国际政治和国际法领域,也涵盖国内政治和国内法范围,对这一问题如何认识,直接影响处理国际、国内一系列问题是否能得到妥善的解决。笔者以下就对人权和主权及它...  相似文献   

2.
人权与主权的关系,是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长期故意歪曲的问题。他们大肆鼓吹“人权高于主权”、“人权无国界”等论调,借以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干涉别国内政,针对这一丑恶行径,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科学地阐述了人权与主权关系的正确主张,明确指出:“国权比人权重要得多。”①今天我们深入学习邓小平同志这一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国家主权是第一位的,人权从属于国权1989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时曾尖锐地指出:“人们支持人权,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权。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  相似文献   

3.
刘友田  宋绪猛 《前沿》2006,23(6):11-13
对于人权问题,邓小平有许多精彩的论述。考察人权要坚持抽象与具体的统一,人民民主专政是实现多数人人权的根本保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处理人权与主权的关系,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全人类的人权,从四个不同侧面反映了邓小平的人权思想。邓小平对人权问题的论述,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关于国家主权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关于国家主权问题的争论成为当代国际关系理论新思潮的一种突出现象。特别是针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口“人权高于主权” ,抛出“新干涉主义” ,中国理论界与西方学者产生了重大的分歧。在引介西方传统主权理论及其当代表现的同时 ,国内许多学者就国家主权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并取得了许多建设性的成果。现综述如下 :  一、关于国家主权的内涵(一 )基本内涵说。绝大多数学者认为 ,国家主权是民族国家最重要的特征和最根本的属性。国家主权具有对内和对外双重属性。在对内方面 ,国家主权表现为国家拥有对本国疆域…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人权观点的组成部分1.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看待人权问题;2.彻底揭露资产阶级人权的实质,认清8方国家“人权攻势”的险恶用。C;3.我什1与西方资严阶级势力关于人权之争的要害就是保“国权”,护主权。必须走自己的路,不受制于人;4.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中国人民真正获得人权,享有充分的人权;5.坚持和平与发展,搞好经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完善和促进人权状况的根本途径;6.发展经济,促进人权,必须保持社会稳定,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7完善和促进人权,必须发扬社会…  相似文献   

6.
一、人权与主权的法理规定人权概念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为了与中世纪不可侵犯的神权、神授的君权及世袭的等级特权相抗衡,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了“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的“天赋人权”口号。日后人权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重要成果得到肯定。英国1689年的《权利法案》、美国1776年的《独立宣言》、法国1791年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是资产阶级人权观的最早蓝本。进入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社会进步、时代发展、民族独立国家大量涌现,人权概念得到了发展,人权不仅包括公民个人权利和政治权利,…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跨入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就外部环境而言,新时期的到来,得益于整个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然而,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不时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其中包括针对社会主义中国人权问题的鼓噪。面对西方势力的攻击和歪曲,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捍卫主权,发展人权,形成了我们在国际人权观方面的基本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  一、国权比人权更重要,国家的独立权没有了,一切人权就无从谈起  国家主权,…  相似文献   

8.
日本学者大沼保昭建立了"文明相容的人权观"的思想,以此为分析视角,重新审视了普遍人权与特殊人权、人权与主权、经济性人权与自由性人权的关系,可以发现我们的一些人权口号在反对西方人权攻势的同时,也走入了另外一个极端.放弃实用主义,在反对西方霸权主义的同时对人权的理论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努力改善人权,才是在人权问题上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人权思想是与西方国家在人权领域斗争的直接产物。对西方人权观的驳斥和对当今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权状况的关注,是邓小平构筑人权思想的基本依据。作为与西方人权观相对立的一种人权观,邓小平人权思想在享有人权的主体、人权与主权的关系,人权标准以及人权实现的途径上与西方人权观形成尖锐的对立,从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后,人权问题已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无论是在双边关系中,还是在多边关系中,中国和美国在人权问题上都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了解中美人权斗争的特点,总结我们的斗争经验,对于我们处理中美关系,正确开展国际人权领域的斗争,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中美人权斗争的几个特点:中美人权斗争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由于美国对共产主义的敌视,中美早期在没有外交关系的情况下,就在人权问题上有过摩擦。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苏争夺世界霸权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在这…  相似文献   

11.
曹固强 《理论月刊》2004,(11):33-35
本文认为邓小平国权重于人权思想是对中华民族把国家民族利益摆在首位的历史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是对近代中华民族没有主权也没有人权历史的科学总结;是人权与国权的统一;是对西方一些国家提出的“人权高于主权”论调的有力回击;是捍卫主权、反对霸权、维护人权的有力武器;是中国在国际人权领域里开展交流、合作与斗争的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12.
早在1993年11月,三峡工程动工前,卢耀如就向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提出了《关于长江三峡工程库区地质一一生态环境保护与上游系统性工程的建议》,在这项建议里,他强调“三峡工程的兴建,不仅仅是大坝工程,而库区如何保护地质一一生态环境,应当被看作关系三峡工程成败的更艰巨的工程”。  相似文献   

13.
<正> 一、关于人权问题的产生理论界普遍认为:人权概念最早产生于17、18世纪,以洛克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在反对封建专制、反对贵族和教会的斗争中,力图抹掉封建制度的神圣灵光,把国家和法的问题从宗教中分离出来,为此,资产阶级“自然法学派”以“自然状况”来论证自由、平等是人人享有的天赋权利.此后,资产阶级思想家又从“自然状况”论中引伸出“天赋人权”的口号,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论”,从而成为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和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的主要理论依据.自此,人权概念始被明确载入西方各国宪法.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记者 《人权》2013,(4):60-60
中国人权研究会与乌兹别克斯坦国家人权中心于2013年9月13日在京签署谅解备忘录。谅解备忘录指出,双方以两国于2013年9月9日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关于进一步发展和深化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为指导,希望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就如何在各自国家提供有效的人权保护和比较两机构所实施的相似行动方面交流经验,达成多项共识。  相似文献   

15.
周叶中  杨蓉 《人权》2010,(5):32-35
人权的价值基础源于人的尊严。人的尊严的形成与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存在密切关系。从这个层面来说,人权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特质。其中,社会属性对人权的价值具有决定性作用。人在社会中形成的各种关系,是人权存在的场域载体。由此可见,在人权的发展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人具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罗豪才 《人权》2008,(3):4-6
今年是《世界人权宣言》诞生60周年。《世界人权宣言》是联合国关于人权问题的第一个专门性文件,对于唤起世界人民的人权理想、指导和推动国际人权发展,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是一份有重要影响的历史文献。60年来,在《世界人权宣言》的激励下,国际人权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权的内涵也不断丰富。进入21世纪,发展和安全在人权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化语境下的民权是受西方代议制民主影响,同时又与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相嫁接,而产生的既不同于西方近代的人权,又不同于西方民主的一个亦中亦西的概念。改良主义的民权话语的涵义主要是"人人有自主之权"。与以个人为本位、以调解个人权利和国家权力关系为目的的人权相比,改良主义者言说的民权主要以群为基础,以重塑君臣关系为目的;与以解决国家权力合法性问题的民主相比,改良主义者言说的民权则力图将儒家的民本主义与民主相调和。革命主义者所言说的民权同样并非西方意义上的人权,亦非公民权,而是指国民权,人民主权被言说成了"主权在民",即人民作为整体被迅速提升为国家主人,同时人民仍然是需要被政治精英所引导的传统意义上的"民"。  相似文献   

18.
龚爱林 《人权》2002,(5):52-54
近年来,谈到人权,人们常常提到米尔恩的名字。这位当今英国著名的人权哲学家,在他所著的《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一书中,提出了一些独到的人权见解。 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观点 人权一定要是普遍道德权利,这是米尔恩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观点。在他看来,有社会就有权利,若要遵从普遍的最低限度的道德标准的要求,就必须让每个人类成员都享有权利。米尔恩认为,享有权利是任何形式的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一切成员只有义务而无权利的共同体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因而是无法想象的。这许多权利是什么,取决于个别共同体的情况,如它的生活方式、特定道德、成员身份的条件、制度与价值。但是,源于共  相似文献   

19.
在"马尧海案"之后,关于聚众淫乱罪的争议更加激烈。多数民众对聚众淫乱是持宽容态度的。对私密性淫乱与公然性淫乱不加区分地进行刑罚制裁是值得商榷的。德国公法中的制度性保障理论并不能证成聚众淫乱罪的合宪性。相反,聚众淫乱罪是违反人民主权原则、人权保障原则和平等原则的。依靠法律的强制力来维护伦理道德,却牺牲公民的人权,显然是得不偿失的。法律人必须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取消以聚众淫乱罪为代表的偏见的强制执行。  相似文献   

20.
岳悍惟 《人权》2010,(6):46-47
何谓人权?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教授格维尔茨认为,“人权是所有的人因为他们是人就平等地具有的权利”。英国达勒姆大学的米尔恩教授认为,“人权概念是这样一种观念:存在某些无论被承认与否都在一切时间和场合属于全体人类的权利。人们仅凭其作为人就享有这些权利,而不论其在国籍、宗教、性别、社会身份、职业、财富、财产或其他任何种族、文化或社会特性方面的差异”。吲这种人之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是从道德范畴对人权所做的界定,它强调人权超越地域、时空对一切人均有效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