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李君如 《人权》2012,(2):2-5
人权,是因其为人而应该享有的权利。而人不仅有其自然属性还有其独特的社会属性,包括能够思维并有文化这样的高级社会属性。文化对于人的作用也体现在对人权内涵和人权价值的认识上。事实上,世界上许多国家在人权问题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罗豪才 《人权》2014,(3):14-18
“人权”一词产生于西方。但作为对“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描述、分析和界定,围绕“人”的学问在全世界各种文化和各国历史中都存在,并且以不同的形态和理念表现出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民本思想,围绕“民”这一概念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理论体系,产生了大量思想成果,这其中就包含了众多现代人权理念的构成因子和重要内容,蕴含着人权的合理内核。  相似文献   

3.
人权的本原源自人性.人性具有人的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事实问题,并不能涵盖幸福、平等、博爱、正义、理性、理念和理智等方面.人的自然属性是人权的源泉.人的社会属性是价值问题,是人权价值所在,是多样性的统一.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辅相成,构成人权价值的基石.  相似文献   

4.
高心满 《人权》2012,(4):32-34
从学术角度而言,人的尊严是人权的源泉,这一观点有着深厚的学术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人权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以人的尊严为基本考量的人权理论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在这个倡导权利的时代,人的尊严与人权保护是一种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5.
范继增 《人权》2012,(3):43-48
目前,法学和哲学是整个人权研究领域的主导学科,两者在人权研究中分别有着不同的作用和功能。哲学视角下的人权研究是对人权起源的探索和批判,其本质是对人权的定义、属性以及是否具有道德正当性的研究和论证。然而,从古至今学者们就从未没有对人权起源的哲学基础达成过任何的共识。从斯多葛学派的“权利是起源于普遍的自然平等正义”到《世界人权宣言》所确认的“人权是源于人的固有尊严”的历史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朱世洪 《人权》2006,(3):27-29
一、我国罪犯人权保护的现状罪犯人权是指被法院判处刑罚的罪犯依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享有或者应当享有的权利。从自然属性上讲,罪犯虽然被法院判处了刑罚,但他(她)仍然是人,因此,罪犯仍然享有人权。从社会属性上看,罪犯是由于自己的犯罪行为(在很多情况下,犯罪是严重侵犯人  相似文献   

7.
论社会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存在与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与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显著差异在于 :在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 ,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 ,因而不可避免地仍然存在着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社会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既具有剩余价值的一般属性 ,又具有自身的特殊属性。  相似文献   

8.
郑谊英 《湖湘论坛》2004,17(5):49-50
犯罪嫌疑人虽然在刑事诉讼中处于弱势群体的特殊地位 ,但犯罪嫌疑人也是人。把犯罪嫌疑人当作人看 ,尊重犯罪嫌疑人作为人的人格尊严权 ,这是犯罪嫌疑人享有权利的基础。因为一切人权都源于人类固有的尊严和价值。法律上的公民权和人权是以承认人的主体地位为基础的 ,尊重犯罪嫌疑人的人格尊严权 ,也就是承认犯罪嫌疑人作为人类社会主体的社会存在。  相似文献   

9.
论人权的人性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佑武 《求索》2007,(7):129-131
在人权的应然视域之中,作为道德权利的人权与作为应有权利的人权是两个应当严格区别开来的概念,学界这些年来在此问题上的不同看法已经形成。人性是人权证成的基石,也是将人与人权连接起来的桥梁。人权是人的社会属性与人的自然属性的统一体。人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统一的不同比例与程度决定了一个社会或国家不同时期的人权的内容与种类。  相似文献   

10.
网络隐私权与人权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人权法哲学中的网络隐私权主要涉及网络隐私权的人权价值属性和基本人权地位两个问题,而人权的本原问题是这两个问题的理论前提。人权的本原在于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网络隐私权具有人权价值本性,其人权本原在于网络虚拟社会关系。网络隐私权的形成是隐私主体需求、网络技术力量和信息社会力量三者的有机统一。网络隐私权实质上是对建立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网络虚拟社会关系的法律调整和治理。网络隐私权不仅是一项人权,而且是一项基本人权。因为它在整个人权体系中的地位具有基础性、功能具有母体性、渊源具有宪法性、对私法具有构建性。  相似文献   

11.
范水平 《求索》2011,(6):201-204
文学是人学。现实主义认为,"人"的社会属性高于自然属性,对人的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自然主义认为人的身体和生理本能决定着人的行为,而且认为人的生存环境中的自然因素对人亦有着莫大的影响。李健吾深谙自然主义理论,他的文学批评具有鲜明的自然主义倾向。无论对作家的批评还是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批评,常取病理学、生物学、种族学的角度;在考察环境对人的影响时,坚持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辩证地研究李健吾的文学批评,重新审视其文学批评的自然主义倾向,对于我们当前的文学创作与批评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什么是人权人权是人依其自然属性和社会本质所享有和应当享有的权利。人权不是任何外界的恩赐。人权的产生根源于人的本性,即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是人的本性或本质的两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方面。人类之所以需要人权,首先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的、精神的、人身的种种利益与要求,这由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自然属性所决定,是人的一种本能和天性。人的自然属性是人权存在的重要基础和基本根据,也是推动人权向前发展的动力。人的利益需求,人们要求过优裕的物质生活和良好的精神生活的愿望是不断发展的,因而人权的发展与进步是无止境的。人的社会属性是指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中,人的“属性”和人的“本质”以及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昆淆。同时,那种认为马克思忽视人的自然属性的观点也是没有根据的。其实,在马克思那里,就人的“属性”而言,人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人的存在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自由权的局限性和政治权的虚伪性,但是仍然肯定了人权在推动政治解放和促进人的解放中的作用。人权的存在及作用取决于历史条件,如果人类社会还没有实现人的解放,人权就会存在并发挥作用;人的解放是社会不再需要人权、人权逐步消失的自然过程。社会主义中国建立在人权观念和制度没有充分发展的历史基础之上,人权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只有置于人的解放的视域中才能准确界定其价值。其价值内核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具体形态取决于社会主义和中国这两个基本规定性,表现为和谐的自主、公共的个体、深刻的平等、普遍的特殊、有形的实质、整体的发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陈秀平  阿荣 《求索》2013,(5):202-204
和谐社会必然建立在尊重和保障人权基础之上,人权得不到真正的保障就无社会的和谐可言,人权入宪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一旦人权知识得以普及,将对以往不适应和谐社会构建的因素进行清扫;人权入宪是对人的科学发展的法治化诉求,是和谐社会权利的具体言说和生动体现:人权入宪将人权作为中国宪法的核心价值。是法治社会的价值基点;人权入宪与中国提出努力创造一个和谐世界的价值内涵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关联,强调国内人权保障、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更是向国际和谐人权关系靠拢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刘波  尤国珍 《人权》2012,(3):20-23
人权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获得承认的价值体系之一,人权的核心在于人的生命与尊严。刑事诉讼法一方面涉及每个人关注的生命与自由,另一方面存在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直接对话。如何消融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内生紧张性,实现对每个公民的人权保护,是我国刑诉法改革方向。本文将结合“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刑诉法,探讨我国刑事诉讼中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公安研究》2011,(9):90-91
张琳琳在《法学杂志》2011年第4期撰文认为,中国城市化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中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继续存在的必要性。原因在于不论从国家角度,还是从农民角度,当前中国农地属性的价值排序中社会属性都应优先于经济属性,而集体土地所有权恰恰能够保证土地的社会属性得以发挥。  相似文献   

18.
不一样的文化可一样尊重人的尊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豪才 《人权》2011,(6):2-3
第一,增进全人类的幸福与尊严,构筑人权保障的坚实根基 人的尊严,顾名思义是指人固有的尊贵与威严,即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品质。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人的尊严这一概念的提出源自于人的理性和道德性。从内容上来看,人的尊严包含了对人的价值重要性的概括和认可,也包含了人与人之间应得到平等对待的要求,反对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  相似文献   

19.
论人权教育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延平 《人权》2007,(1):51-53
人权教育是推动人权事业不断进步和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促进人权已成为国际人权界的共识和国际人权运动的重要步骤。人权,简言之,就是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成其为有尊严的人的最低限度的共同标准。  相似文献   

20.
《中国妇运》2013,(1):45-45
《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 1979年12月18日,由联合国大会通过。《公约》为使占人类半数的妇女成为人权问题核心的一部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公约》重申对各项基本人权、对人的尊严与价值及对男女权利平等的信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