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4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农村土地征用制度的改革,实现好、维护好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现行农地征用中存在着土地征用权被滥用、征用补偿不合理、征用程序不公平等问题,因此,确立农民在土地征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改革征地补偿方式,妥善安置失地农民,规范土地征用程序等非常必要。以此才能实现对农民土地权益的保障,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
农地流转是保障国家粮食充足、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然而,农地流转存在土地所有权主体虚位、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土地市场中介组织不完善等众多障碍。因此,采取完善农地产权制度、规范农地流转行为等一系列措施将有效健全农地流转制度,推动农地合理、有序流转。  相似文献   

3.
农地制度与农户投资之间的关系是农业经济领域长期讨论的热点。已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农地使用权稳定性对投资的影响上。从制度角度考察中国传统农业中的"粪草银""灰肥田""田面权"以及它们的内在关系可以发现,在农业生产中,保障产权、激励投入有三类制度安排:补偿机制、地权机制和权益流转机制,相应地为农户提供了三种选择。经验分析表明,在讨论产权问题时不应只看到土地的产权,还须考虑工本的产权;在谈论地权时,不应只注意其静态"稳定"的一面,更应关注地权的流转和权益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现行的农地制度下,土地对农民而言一方面是生存的基本保障,但同时也是束缚他们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绳索。要有效解决这一矛盾,最根本的是对农村地权加以研究和探索。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农村地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土地所有权流转、农地产权制度安排、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等几方面。从总体上把握我国当前农村地权变化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动态,将有助于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的加快与农地制度改革的深入。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农地规模化的进程中,农地有着重要的双重功能,即农地的生产功能和农地的保障功能。当前,形势的发展使我国农地的保障功能重于生产功能,主要由于人口增长使人地矛盾越来越紧张、土地征用过程中人员安置矛盾突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不公等,而且农地本身的保障功能确实十分出色,而农地之外的社会保障由于我国在国际工厂中的生产地位、世界金融危机等很难实行,所以我们的农地规模化制度安排要首重农地的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6.
困境与出路: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土地流转是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是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又一制度创新。当前,我国农地流转面临诸多困境:农地产权关系不清晰,土地流转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二元户籍制度和农民工社保真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位等因素制约着农村土地的自由流转。而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切实保障土地流转中的农民权益,不断健全农地流转市场和积极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和专业型农业种养大户,加强农地流转各项配套制度建设则是破解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困境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7.
农民的诸多权益,都是间接或者直接以土地为载体,失去土地就失去了与土地相连的一系列权益。在农地流转过程中,农民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即失地农民群体。他们的弱势地位决定了在农地流转中他们是最直接的受害者。因此,如何切实有效地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是农村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陈林娟 《前沿》2006,(11):230-233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土地征用规模不断扩大,因征地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文章剖析了当前土地征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指出必须转变土地利用观念,转变政府职能,限定征地范围,调整土地收益分配关系,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实现程序公正.探索农村集体土地直接进入市场.保障农村个人建房用地,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农地流转制度改革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深层改革。实践中,农地流转机制存在目标不明确、程序固化复杂、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对此,可完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简化农地流转程序,加强农地流转市场监管,构建统筹补充耕地机制。  相似文献   

10.
罗迈钦 《求索》2014,(6):77-80
基于湖南旨60县、1500乡镇、4500个行政村、225792个农户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发现,制约农地流转的瓶预主要是:农地流转服务平台缺位导致的信息不对称;缺乏新型土地流转主体导致的农地流转需求不足;农地流转价格机制不健全导致的农民利益受损;农村社保体系不健全导致农民无法解除后顾之忧;部分农民就业渠道狭窄导致对农地的过度依赖。要破解这些瓶预必须打造农地流转服务平台,培育新型土地流转主体,建立价格评估机制,完善农村社保体制和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1.
农地城市流转(rural-urbanlandconversion)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土地需求量增大,城市土地需求者通过经济的手段或者行政的手段将城市附近农村土地转变为城市土地,以满足城市土地需求的过程。农地城市流转主要集中于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农地城市流转有两层涵义:其一是土地所有权变更,即指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更为城市国家全民所有;其二是土地利用性质变更,即指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住宅、工业、商业、休闲、娱乐用地(张安录,1999)这两个层次的流转是统一的,但在时间上可能错…  相似文献   

12.
唐茂华  陈丹 《长白学刊》2009,(4):99-103
农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但台湾地区和日本农地经营的历史进程表明,农户数量而非农业就业人口是其决定性变量。据此来看,中国的农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也将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渐进过程。而非一蹴而就。当务之急是避免农地非农化和非粮化的进一步蔓延,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框架下推动农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否则必将损害中国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的长远利益。  相似文献   

13.
霍然 《前沿》2014,(13):149-150
土地问题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原有土地制度中土地产权性质不明确,土地使用权流转不畅,土地征用制度不合理,土地收益分配制度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实质上是使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土地产权不清、土地承包经营权不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程序不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抵押方式受限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顺畅进行.因此,要从明确界定土地产权主体、规范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管理、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明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合法性、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几个方面着手,建立和完善保 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机制,确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5.
论农地流转市场中的不确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振兴是国家一项重要战略,农村土地流转及其规模经营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社会转型时期,农村社区愈加多元化,社区信任持续弱化,并伴有社区规则、农民职业转型及市场交易风险等诸多不确定性,影响农地流转市场扩展和土地规模经营。农地流转市场中的不确定性根源于市场结构、产业结构及社会结构的二元悖论,本质上是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传统与现代的结构性矛盾。确立农地流转储备金制度、促进政府有效介入、打造社区共同体以及规范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降低农地流转市场中不确定性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6.
农村土地征用问题:现状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乱征地、乱开发等向农村攫取土地的现象目前较为普遍,农村征地问题的核心在于在农地被征用、开发和升值的过程中,土地上的农民没有得到相应合理的发展机会,具体地说,就是没有获得合理的征地补偿,这一问题的症结在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集体产权界定的模糊性、产权与利益主体的分离,成为攫取农地乱象的制度背景。  相似文献   

17.
集体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农民土地财产流失情况严重,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或农地违法流转成建设用地的问题十分突出。究其根源,一是集体土地流转缺乏正确的确权前提,二是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镇、乡、村庄规划,如何破解这两方面的难题是有效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孙晓青 《小康》2012,(1):90-91
正土地流转要合法农民利益要保障土地流转政策是实现土地联产承包经营制度以来,乡村财产制度的一次重大的变革,对乡村治理产生很大影响。在推进的过程中,它往往跟劳动群众土地流转观念之间会产生冲突,比如如何保障它的推行、如何保障在此过程中的粮食安全问题、土地流转后最终受益者是否为农民等等。  相似文献   

19.
农地经营权流转对于提高农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以及农业现代化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农地经营权流转还存在着结构不协调、规模偏小等问题,流转期限不相匹配是重要原因之一。农地经营权流转期限是转出户、转入户以及村干部三方博弈的结果,而较长的流转期限是现代农业发展所必需。事实上,转出户、转入户和村干部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他们都将从成本收益角度出发做出符合自身的最优行为选择。延长农地流转期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农村土地的优化利用,是解决我国土地资源稀缺、人地矛盾尖锐的主要方法。为此,要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农民就业创业扶持,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创新农地经营权流转制度,兼顾转出和转入双方合法权益;强化村干部管理制度,防止其贪腐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土地所有权是法律确认的人们因对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1]土地所有权的法律保护,是按照法律规定的条件、方法和程序保障所有权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其所有的土地行使权利的制度.明清时期随着土地租佃和典卖的发展,地权流转频繁,西南少数民族固有的习惯法已无力解决其土地所有权不断被侵夺的状况,王朝国家逐步以专门立法和制度化司法手段保护西南少数民族的土地所有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