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2008年黑龙江省某奶牛场犊牛中暴发的一种以呼吸道病变为主疾病的患病牛中分离出3株细菌,根据其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化特性等将分离菌鉴定为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对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皮肤坏死试验及16 S rRNA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菌对氟哌酸、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敏感,可导致豚鼠皮肤坏死;其16 S rR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收录的标准菌株Bb RB50株(BX640449)同源性为100%.证实,引起该病的病原是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  相似文献   

2.
我国近10年来从一些发达国家输入大批种猪,这些国家自60年代以来,猪群普遍常年饲喂药物饲料,使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b)分离株的抗药率有惊人的上升。我国虽然只有很少数关闭饲养的大型猪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乐山市某猪场的猪发生以咳嗽、气喘为主要症状的呼吸道疾病,取病猪新鲜肺组织进行分离培养检出了猪肺炎霉形体(Mycoplasma hyopneunloniae)XY-1株及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oidatella bronchisepticai)JYZ3株;利用分离的2株病原菌制成灭活苗,对猪进行免疫,预防效果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4.
20 0 1年 2~ 4月 ,四川省雅安市某兔场饲养的獭兔出现呼吸困难、精神沉郁、食欲下降 ,随后发生零星死亡。发病后采取了一些治疗措施 ,但未能控制病情。笔者通过对病兔和死亡兔病料的细菌学检查 ,分离培养出 1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 (Borde tellabronchiseptica) ,并结合发病兔群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确诊为獭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病。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病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引起的以鼻炎、支气管炎和脓疱性肺炎为特征的传染病 ,近年来在四川省大中型养兔场时有发生。本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  相似文献   

5.
为建立可同时快速检测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b)、副猪嗜血杆菌(Hps)、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和多杀性巴氏杆菌(Pm)的四重PCR方法,根据Bb的fla基因、Hps的16S rRNA基因、App的apxⅣ基因和Pm的特异性基因KMT1设计4对特异性引物,基于TaKaRa公司的Premix Taq PCR预混酶,对四重PCR的引物浓度和退火温度进行优化,确定该四重PCR的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通过对特异性及同一种病原菌不同血清型检测的通用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评价,建立快速检测猪这4种呼吸道病原菌的四重PCR方法,同时应用该方法对81份临床样本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与这4种病原菌单项PCR检测以及4种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同时对这4种病原菌进行检测,特异性和通用性好、重复性好,对这4种病原菌DNA的最低检测质量浓度为20 pg/L,对这4种细菌的最低检出量分别为1×10~3CFU/mL的Pm,1×10~2CFU/mL的Hps、Bb和App,敏感性高。81份临床样本的四重PCR检测结果和单项PCR检测结果一致,PCR检出率明显高于细菌分离鉴定结果。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可同时检出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副猪嗜血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四重PCR方法,该方法可用于临床样本的快速检测以及这4种病原菌的鉴别检测。  相似文献   

6.
以疑似猪萎缩性鼻炎的病猪 ,采集鼻腔分泌物进行细菌分离培养 ,经鉴定为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并对秦皇岛、唐山等地 8个规模化猪场的 2 98份血清样品采用猪萎缩性鼻炎乳胶凝集诊断试剂盒进行了血清学监测 ,检出血清抗体阳性猪 16 8头 ,阳性率平均 5 6 .3%。以 2~ 3月龄育肥猪的检出率最高 ,达 75 .2 % ,感染情况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7.
在一处猪群浓厚感染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并多年存在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明显症状和病变的猪场,于妊娠母猪分娩前1月左右颈部皮下注射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油质剂灭活菌苗2ml,仔猪通过吃食含有高价抗体的初乳(平均试管凝集K抗体价达101035倍)而获得被动免疫。与未免疫猪相比,被动免疫的猪鼻腔检菌阳性率减少77.7%,感染指数减少83.2%,鼻腔病变发生率减少91.2%,病变分级减轻95%,断奶仔猪成活率、断奶猪日增重和育肥猪屠宰日增重分别提高27.8%、34.4%和13.2%,料/肉比降低1.3。本次检查结果表明,该菌苗对于防制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引起的猪性染性萎缩性鼻炎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从发生临床型萎缩性鼻炎的7个猪场的319头猪的鼻腔分离多杀巴氏杆菌,其中获得A型20株,内有产毒素株5株,D型85株,内有产毒素株76株。产毒素菌株占总分离株的77.1%(81/105)。各年龄的猪均有产毒素株感染。另从临床型萎缩性鼻炎阴性的3个猪场共95头猪的鼻腔分得A型多杀巴氏杆菌1株和D型12株,后者仅1株产生毒素。从此10个猪场的不同年龄猪的鼻腔均分离到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此菌阳性检出率为47.8%(196/412),其感染率与萎缩性鼻炎的发生率无关。调查结果表明,产毒素多杀巴氏杆菌与临床型萎缩性鼻炎的发生有关,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感染有助于产毒素多杀巴氏杆菌在猪鼻腔定居,二者混合感染导致猪发生严重的持续性萎缩性鼻炎。饲养管理不良可以促进产毒素多杀巴氏杆菌的传播,加重疫情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用约8万个以上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Ⅰ相活菌滴鼻感染1周龄仔猪,产生了严重的鼻甲骨萎缩,但不发展成持续性临床型萎缩性鼻炎。相反,仔猪先用致中等度鼻腔病变(约6万个活菌)甚至肉眼不明显病变(约5千个活菌)以下的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滴鼻感染后,再接种产毒素多杀巴氏杆菌,则产生严重至完全的鼻甲骨萎缩,并有临床型病例出现,与自然感染发病相同,实验结果证实,产毒素多杀巴氏杆菌可以起到加剧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引起的猪萎缩性鼻炎病演过程的作用。结论认为,这两种细菌在猪鼻腔的混合感染是持续性临床型萎缩性鼻炎的病因。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结果证明,仔猪实验感染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b)后再接触感染产毒素多杀巴氏杆菌(Pm);或自然感染Bb后再实验感染产毒素Pm;或实验感染产毒素Pm后再接触感染Bb,均可产生严重的鼻甲骨萎缩和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1.
80年代初期,我国曾从几个国家引进了几批瘦肉型种猪,在口岸检疫时某些批次猪的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b)检出率竟高达90%。曾设想通过化药治疗清除感染猪呼吸道内的细菌,并在转运后通过化药来预防阻止感染的传播。为此,1983~1984年,我们在对进口猪及国内猪Bb分离株进行药敏测定的基础上,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对自然和人工感染猪进行治疗试验,对健康猪进行同居感染预防试验,结果报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试验猪:为了排除自然感染猪自4月龄以后对呼吸道内的Bb有明显自体清除作用(彭发泉等,1990)以及群体感染率和感染浓度明显差异对试验效果评价的影响,但又使试验猪尽量接近进口  相似文献   

12.
用产毒素多杀巴氏杆菌单独接种到未作任何处理的仔猪鼻腔,细菌被迅速清除,鼻甲骨不发生明显萎缩。对仔猪鼻腔用1%醋酸预先处理2天后,再接种产毒素多杀巴氏杆菌,该菌则可在鼻腔长期定居,引起严重的鼻甲骨萎缩;如再混合感染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时,猪萎缩性鼻炎的病理变化和临床指征明显加重。试验结果表明,与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一样,某些非传染因素也可促进产毒素多杀巴氏杆菌在猪鼻腔定居,从而导致持续性萎缩性鼻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某大型养猪场下属的5个商品猪场育成猪发生了严重的持续性萎缩性鼻炎,临床发病率在A场为5.5%(60/1084),B场15.7%(95/607),C场12.8%(126/981),D场9.1%(65/713),E场6.7%(72/1070)。采取D场4个年龄组的猪鼻拭子进行了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多杀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这两种细菌的感染率在繁殖母猪均为6.7%(1/15),这些采样母猪的哺乳仔猪各为33.3%(10/30)和40.0%(12/30),断乳小猪各为93.3%(28/30)和46.7%(14/30),有典型症状的育成猪各为40.0%(12/30)和36.7%(11/30)。在分得的47株多杀巴氏杆菌中,11个A型株有2株产生皮肤坏死毒素,36个D型株全都产生这种毒素。另外,有些多杀巴氏杆菌分离株的糖发酵能力与文献记载稍有不同。流行病学和细菌分离鉴定的结果表明,该大型养猪场发生的持续性萎缩性鼻炎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产毒素多杀巴氏杆菌菌株混合感染引起的。  相似文献   

14.
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PCR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鞭毛蛋白基因的上游序列设计了1对引物fla1和fla2,扩增出大小为237 bp的目的基因片段,建立了快速检测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PCR方法。特异性和敏感性试验表明,该方法对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均无交叉性反应;最低能够检出112.5 pg的模板DNA。用该PCR法检测了从延边州采集的48份表现不同临床症状的猪鼻黏液;结果,检出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阳性42例,阳性率为87.5%。同时与传统的细菌检查法、微量凝集法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该PCR法的检出率是细菌检查法的5.25倍,是微量凝集法的1.75倍。  相似文献   

15.
从我国部分地区21个养猪场1081头份猪鼻腔分泌物和病死猪肺脏材料分离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b)661株,平均阳性检出率为61.1%,个别猪场最高检出率为93.3%。分离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Pm)99株(D型95株,A型4株),总平均阳性检出率为9.2%。99株是在3省10个养猪场264头份病料中分离到的,阳性率为37.5%。调查结果表明,Bb污染甚广,本菌感染的猪场多为非临床型猪场。产毒素Pm虽然仅在3省、市10个猪场分离到,但其中有9个猪场是猪萎缩性鼻炎临床型猪场。说明临床型猪萎缩性鼻炎与产毒素Pm混合感染有关。Bb感染和不良的饲养管理、地理环境都有助于产毒素Pm在猪鼻腔中定居繁殖及传播,从而使病情发展加速。  相似文献   

16.
为了确定某养殖场奶山羊细菌性感染导致死亡的具体病原种类,从送检的肺和肝组织病料中分离纯化细菌。通过生化培养特性观察、16S rRNA和毒力基因的PCR扩增、血清型鉴定、药敏试验和致病性试验来鉴定病原种类。结果显示,从送检的组织中分离出2株革兰阴性球杆菌;16S rRNA和毒力基因LKT测序结果表明,所分离的病原菌为溶血性曼氏杆菌,血清型鉴定均为溶血性曼氏杆菌A2型,故可确定分离株为具有致病性的溶血性曼氏杆菌2型。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羧苄西林、庆大霉素敏感,对氨苄西林、卡那霉素等中度敏感,而对复方新诺明具有耐药性。小鼠致病性试验表明,接种分离株后小鼠于24 h内陆续死亡,并从剖检小鼠肺中也检测到溶血性曼氏杆菌,表明该菌有一定的致病力。结果表明,造成山羊死亡的主要病原是溶血性曼氏杆菌,这为溶血性曼氏杆菌病的临床用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1998年 3— 7月 ,井研县某集约化种猪繁殖场 6 0— 90日龄猪发生一种慢性支气管肺炎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临床以咳嗽、喘气为主 ,尤其咳嗽较明显 ,似咽喉或气管内有异物样的连声长咳 ;对抗生素耐药性强 ,病情顽固很难彻底治愈 ;经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病原分离和鉴别诊断等 ,确诊为猪败血性波氏杆菌病。1 流行情况1998年 3月 ,井研县某集约化种猪繁殖场引进 40头长白母猪以改良猪品种 ,不久部分断奶仔猪和生长肥育猪出现咳嗽、喘气症状 ,经用抗生素药物治疗病情基本得到控制 ;7月份该场的断奶仔猪和 6 0kg体重以下后备母猪、生…  相似文献   

18.
从临床上有明显咳嗽、流涕、鼻梁和鼻甲骨变形的20~60日龄仔猪的鼻拭子分离到12株细菌,经形态观察、培养特性、生化试验和动物感染试验,证明分离菌为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rodetella bronchiseptica).该菌周身鞭毛、能运动,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在鲜血琼脂平板上产生β-溶血,在马铃薯浸液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形成黄棕色略带绿色的菌落,在改良马丁琼脂上形成表面光滑、隆起、针尖大的菌落;不利用糖类,V-P、MR试验为阴性,尿素分解酶、过氧化氢酶、氧化酶、柠檬酸盐利用试验均为阳性;人工接种豚鼠能引起典型病变,从死亡豚鼠腹水中回收到接种细菌.  相似文献   

19.
波氏杆菌属中的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在家兔主要引起仔兔和幼龄兔发生支气管肺炎,而成年兔感染后多表现为慢性鼻炎,对养兔业危害较大。为了有效地诊断与防治本病,我们对所分离的30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培养特性进行了观察,并对发病兔群中的临床健康兔做了 血清学抽样检验。 (一)材料和方法 1.细菌的分离培养:从不同日龄的发病死亡兔分别采取肺、肝、脾、肾、心血等病料划线接种于10%绵羊脱纤血琼脂和麦康凯琼脂平板上,37℃需氧培养48小时后,选取典型菌落做成纯培养以供鉴定。  相似文献   

20.
副猪嗜血杆菌抗体间接血凝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将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血清型4、5型分离菌株经超声波破碎处理后的产物致敏醛化红细胞,建立了检测HPS抗体的间接血凝试验方法。最适反应条件为绵羊红细胞30℃醛化5 h,4、5型菌株浓缩抗原以1∶8稀释致敏红细胞。免疫猪2周后检出率达89%。对15种HPS血清型阳性血清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对猪瘟病毒、口蹄疫病毒、猪圆环病毒、猪细小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生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肺炎支原体、猪链球菌、猪肺疫巴氏杆菌、Ⅰ相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及胸膜肺炎放线杆菌阳性血清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为琼脂扩散试验的16倍。对1 665份猪血清进行检测,阳性率为47.1%。结果表明,该方法敏感性较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疫苗免疫后抗体水平的检测及副猪嗜血杆菌的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