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革命,它在唯物主义的演进中实现了从直观唯物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从旧唯物主义世界观到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革命。将这一世界观革命的实质概括为把‘世界’理解为‘历史’,它具有复杂而深刻的形成基础——历史的前提、思想的前提和阶级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学界较为普遍的一种看法是将其视作“现实的人”。这种看法没有区分两种意义上的历史,即作为研究对象的现实的历史和作为研究现实历史之结果的理论意义上的历史。实际上,在马克思那里,现实的个人只是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对象的现实历史过程的“前提”。而作为研究现实历史过程而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前提只能是“生产”。  相似文献   

3.
雷弯山 《理论月刊》2004,(10):31-33
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的新发现,特别是三大发现,是马克思科学世界观形成的基础。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基础”理解为条件、前提,也就是说,马克思恩格斯是对三大发现等自然科学成果概括和总结后才产生科学世界观的。其实,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十多年后,马克思恩格斯才了解自然科学三大发现。因此,“基础”不能理解为“前提”,而应理解为“根基”。正确理解马克思世界观的自然科学“基础”,对于坚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科学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海锋 《思想战线》2011,37(6):63-68
梳理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过程,我们就会发现,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伴随着对世界观的理解而走向深入的。其主要表现为: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和21世纪初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这一研究的逻辑变迁启示我们,对于任何思想理论的理解,都必须深入到其所依据的文本之中,回到思想产生的历史和时代背景之中,才能找到思想的真正源头和真实本意。  相似文献   

5.
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术语使用可以知道,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的"天才发现",首先是以"历史观"的方式出场的,"历史"首先作为实体或研究对象而存在。但在当代哲学的语境中,历史唯物主义具有了世界观的意蕴,"历史"或"历史唯物主义"本身都构成了我们"观世界"的方式,都成为了一种解释原则。但这种作为解释原则的历史唯物主义也有着自身的缺陷,即陷入了能指与所指、语言与存在的"二元断裂"。在马克思的真实语境中,历史唯物主义要真正以"新世界观"的方式出场,其可能性的条件恰恰是突破实体主义与解释原则的二元论,历史唯物主义正是依靠"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在存在论的根基上实现了人与世界的真正统一,成为了一种新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6.
"实践"与"历史"何者为马克思的"新世界观"?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实践"与"历史"的马克思式理解。只有将"实践"理解为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也即否定性的统一,"历史"理解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也即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才能真正彰显马克思的"新世界观"之"新"和在哲学史上实现转向的伟大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在"实践"与"历史"互释中,不仅深化了自身的理解,而且升华了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的马克思"新世界观"。  相似文献   

7.
人类思想体系的背后都存在信念.无论是宗教、哲学,还是科学都是如此.这样的信念往往是形而上学的,无法以经验评判其真伪.这导致了科学哲学界围绕着科学认识纯粹是人的主观建构还是客观真实描述,是发明还是发现事业的争论.以"客观世界是科学认识的实在前提和人是科学认识的逻辑前提"来理解科学事业,有利于整合科学认识的建构性与客观性难题.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哲学的本质区别在于哲学思维逻辑的根本对立,这种对立贯穿于哲学思考问题的前提、思路、结论以及旨趣等思维过程中。在传统哲学思维逻辑下,哲学所认识的世界是一种抽象的本体世界;而马克思新世界观的思维逻辑,则把关注的目光从抽象王国返回到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以人的生成性特点为依据,完整体现了主体性、客体性、历史性的辩证统一,科学回答了人与世界的历史发展。因此,马克思新世界观与唯物史观是内在统一并相互规定的。  相似文献   

9.
根据《全日制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试用稿)编写的高二政治课教材,坚持了“三个统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统一,以达到如下基本要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和科学人生观教育,使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并学习、运用这些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正确理解和对待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等问题,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奠定基础。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就讲授世界观时如何渗透人生观教育,谈一点认识。世界观和人生观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0.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问题的理解,在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课书和哲学著作的论述中,一般都停留在结论性含义的理解上,过于简单化。笔者认为,要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与方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生前对所创立的"新世界观"只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化,现今流行的解释路线是从恩格斯开始、经过苏联的哲学家到斯大林的一脉相承的"自然主义"传统,主要受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家分别从对"总体性"的强调、对历史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辩证运动的把握,从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抽象二元对立的"实践哲学"的角度,开拓了诠释马克思世界观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12.
哲学是时代的精华,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马克思主义完整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陆云 《长白学刊》2011,(4):43-46
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强调马克思关于"实践的本质的发现"——"实践的、人类感性活动";而把历史唯物主义视作马克思世界观的孙正聿老师认为"历史"就是"人的活动",即以"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作为"现实的前提"。从上述各自强调的立足点上可以看出,二者强调的核心内容应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社会有机结构论),只有立足于唯物史观,才能理解二者对于马克思哲学性质的表述,也才能更好地理解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实现政治理想(人的自由的实现)的思想武器的真实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14.
从学理上讲,哲学不是无前提的操作,哲学的合法性首先源于前提的合法性。胡塞尔现象学明确指出一切合法性的根源在于前提的明证性,并致力于这种明证性前提的诉求,但知识论立场的局限性使其陷入唯我论困境。马克思哲学从现实的人出发,其前提内在地具有现象学意义上的明证性,不仅破解了胡塞尔现象学唯我论难题,而且有力地表明:合理的哲学需要前提的明证性,而明证性的前提只能确立于人的现实生活。因此,当代哲学操作的第一本文不是抽象的存在与空洞的概念,而是我们每个人实实在在的生活本身。  相似文献   

15.
教材第二页中指出:“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一命题?这一命题只适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呢?还是适用于一切哲学呢?这是教学中常碰到的难题之一。有人认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只适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对别的哲学不适用,认为别的哲  相似文献   

16.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说,往往被误认为世界观就是哲学,或哲学就是世界观,把两者等同起来。而在谈到人生观时,又常常把它和世界观混同起来。因此,在理论上弄清哲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区别和联系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对于中学生提高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意义的认识,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哲学和世界观作为对整个世界的普遍的根本的观点和看法,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层次上说,哲学和世界观所反映的对象都是整个世界,而不是它的个别方面。不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还是其他任何哲学,都是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三个领域中的最普遍的、最一般的问题,都要对诸如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是怎样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孤立的还是相互联系的、是静止不变的还是运动变化的、世界的变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相似文献   

17.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最科学、最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的认识工具”和“思想武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要  相似文献   

18.
立足于作为马克思原生态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与形成的原发语境,可以判定西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和我国的实践唯物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存在理论偏颇。反思由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第二国际正统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和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纷争所导致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主旨与科学内涵的分化与对立可知,作为"真正的实证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并非只强调人的主体性而否认历史必然性的纯粹的"行动"哲学,而是"现存世界革命化"的理论主旨与历史必然性的科学内涵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9.
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性质的难点之一,就是如何看待其与历史目的论的关系问题。历史唯物主义是以反驳历史目的论的姿态而出场的,典型表现就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异化"范畴的严厉批判。但是进入《资本论》创作时期,马克思却又频繁地正面运用"异化"范畴以描述工人状况,重新肯定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这一核心术语。马克思后期对这种术语选择的意义十分重大,但却被长期忽视,这就制约了人们对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目的论关系问题的理解深度。  相似文献   

20.
孙正聿在《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一书中系统确立了作为"思想的前提批判"这一独特的哲学体系。与早期的《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不同的是,这部著作进一步明确了三重哲学致思取向。第一重是以"哲学就是思想的前提批判"这一哲学观为哲学致思统摄。在这一致思统摄下,前提批判构成了哲学观的自我定位。第二重是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哲学基本问题作为哲学致思内核。在这一致思内核中,前提批判构成了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存在方式。第三重是把"哲学就是哲学史"这一哲学史解释原则作为哲学致思格局。在这一致思格局中,前提批判构成了理解全部哲学史内在逻辑的一条独特的解释原则,凭此可以说,一部哲学史就是前提批判的思想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