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侯赛因·奥恩(Hussein Onn)是马来西亚的第三任总理,而且从1976年1月到1981年7月一直担任此职。他其实很不愿意从政,是他的内兄,时任总理的敦·阿卜杜勒·拉扎克(Tun Abdul Razak)劝他回到公共生活中去。他在后者患白血病去世之后继任马来西亚总理。侯赛因·奥恩1922年2月12日出生,是柔佛州一位官员的儿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接受了军事训练之后在印度军队服役。战争结束后,他与其父,时  相似文献   

2.
马来西亚的谨慎而大胆的外交政策从亲西方立场转变到不结盟是慢慢地付出代价的。马来西亚总理敦·阿卜杜勒·拉扎克在两年前就任后不久就出席卢萨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生动地标志了这个转变。马来西亚独立头十三年几乎完全倒向西方,之后才开始这个转变的,而西方国家在亚洲的政治地位的重新调整,无疑地加速了这个转变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以下是声明的全文:(1)自从新殖民主义的"马来西亚"成立以来,英帝国主义者及其代理人的处境非常困难.我国各族人民为了粉碎"马来西亚"和实现马来亚(包括新加坡)的真正独立而发动了广泛的斗争.同样地,北加里曼丹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运动也迅速地发展起来,而印度尼西亚人民也对新殖民主义的"Nakatsua"坚持他们的对抗,阿卜杜勒·拉赫曼和李光耀集团已在亚非国家中被  相似文献   

4.
马来西亚联邦自1957年新加坡独立并实行自治后,由于新加坡国家小而且大部分是华人,使得英国和马来亚担心新加坡会演变成共产党国家,对国内正发生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冲突的马来亚构成威胁。1960年新加坡大选时,出现了共产党获得议会席位之多出乎意料之外,使新加坡政府的地位为之动荡。马来亚人开始担心共产党势力将渗透到本国。马来亚总理东古·阿卜杜勒·拉赫曼认为马来亚很有必要联合新加坡以便共同抵抗共产党,同时,也  相似文献   

5.
拿督·哈里斯·穆罕默德·萨莱(Datuk Harris Mohamad Salleh)在1976年6月-1985年4月期间担任沙巴州的首席部长。他促进了沙巴人民团结党(Berjaya[SabahPeople’s Union])在1975年7月的成立,旨在挑战以敦·穆斯塔法·哈伦(Tun MustaphaHarun)为首席部长的政府,但在(后者)辞去首席部长职务之后却把领导权让给敦·穆  相似文献   

6.
东姑·阿卜杜拉·拉赫曼是马来亚及之后成立的马来西亚的首任首相。1951年,在拿督翁(Dato Onn bin Jafar)打算接纳其他族群为马来亚联邦成员,而失去巫统(马来民族统一机构)信任的情况下,东姑(人们广泛熟知他这个名字)成为巫统党主席。任巫统主席期间,他与华人、印度人族群政党组建了行之有效的联盟,即联盟政党,并在1957年马来亚联邦独立谈判和1963推动组建大马来西亚联邦方面,发挥了领导作用。他虽然能成功地战  相似文献   

7.
在建立一个非种族政治组织来促使英国加快马来亚独立进程的努力失败之后,马来亚独立党(Independence of Malaya Party [IMP])在1951年成立了。他的创始人是拿督·奥恩·宾·扎阿法(Dato Onn bin Ja’afar),他是在太平洋战争之后发起马来民  相似文献   

8.
1961年5月间,马来亚总理东古·阿卜杜勒·拉赫曼发动了政治力量、此举将会改变东南亚地图,并将大大影响世界这一地区的政治环境.他在东南亚外国记者协会的一次集会中发表演说称:"马来亚应该同英国以及同新加坡,北婆罗洲,汶莱,砂捞越人民取得谅解.现在来谈如何才能取得更密切的谅解,时机尚未成熟.但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朝向这一目标……"拉赫曼这次演说所以如是震动人心,并不是由于大马来西亚是个新颖的计划.这种计划(尽管形式不同)确实是许多马来亚和印度尼西亚民族主义者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在战争时期,日本人就煽动过这种情绪,希望通过东南亚的民族主义力量来对付日本的敌人.然而,在战后时期,当权者中却很少有人提起像组织较大的政治联邦这样的计划.因为在那个政治上动荡不定的时  相似文献   

9.
二、埃及 1、圣战组织(Jihad Goup)70年代后期成立的埃及伊斯兰极端组织,分为两派:一是由阿巴德·阿勒祖马尔领导的早期圣战派;二是由阿曼·阿勒宰·瓦西里领导、自称为“征服者先驱”的新圣战派。阿曼·阿勒宰·瓦西里现在阿富汗,是本·拉登“新世界伊斯兰阵线”组织中经济事务的主要负责人。圣战组织将被关押在美国的“瞎子谢赫”(教长)奥马尔·阿卜杜勒·拉赫曼尊奉为精神领袖。目标是推翻穆巴拉克政府,建立伊斯兰政权。该组织还要求根除西方对穆斯林国家的影响,并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作为攻击目标。  相似文献   

10.
《东南亚纵横》2000,(2):12-14
1981年上台执政至今的马哈蒂尔·宾·穆哈默德总理是马来西亚的最高实权人物。虽已年逾七旬,仍显得风度翩翩。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精明的治国才干,敢于说“不” 的鲜明个性,对西方国家毫不畏惧的斗士精神,日益为亚洲乃至全世界所瞩目。随着亚洲的崛起,作为东盟重要成员国的首脑,马哈蒂尔已成为活跃在国际政坛上的明星人物。 弃医从政 仕途曲折 马哈蒂尔·宾·穆哈默德1925年12月20日出生于马来西亚北部的吉打州首府亚罗士打。1981年7月起担任马来西亚政府总理至今已达18年,他是极富传奇色彩的一位政治人物。 据日本《世界周报》报道,马哈蒂尔是一个难以对付的现实主义者,马来西亚人民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多数人称颂他是“自独立以来第一个像宰相的宰相”、“马来西亚独立以来第一位有首相风度的首相”。由于他是一位非贵族出身的总理,所以又被国民称为“平民宰相”、“马来西亚有史以来最出色的政治家”,但也有人批评他是个“独裁者”、“极端的马来主义者”。除了被称为“独立之父”  相似文献   

11.
约塞·“萨纳纳”(亚历山大)·古斯毛(Jose‘Xanana’[Alexandre] Gusmao)一直是东帝汶抵抗印度尼西亚统治的运动的领导人,而且最有可能成为东帝汶独立政府的首脑。他1946年出生于帝力,并就读于一所耶稣会的神学院。从葡萄牙统治时期直到1974  相似文献   

12.
沙特阿拉伯王国成立于1932年9月18日。王国主宰沙特家族是阿拉伯半岛上的古老家族之一。开国君主阿卜杜勒·阿齐兹在率领这一家族征服其他部落时,曾采取联姻策略,一生娶妻极多,留下为数甚多的子女,仅合法的儿子就有43个。自他之后,历经沙特·伊本、费萨尔、哈立德,至现任君主法赫德已是第五任国王。今天,沙特王室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庞大的王室,整个家族共有17000多人,其中亲王就有5000多个。  相似文献   

13.
1996年11月4日凌晨,巴基斯坦总统莱加里以贪污腐败、搞裙带关系及不能再继续履行宪法等为由突然解散贝·布托政府和国民议会,任命哈立德为看守政府总理,同时宣布1997年2月3日举行全国大选。 贝·布托政府被解散的主要原因有: (一)总统与总理矛盾激化。莱加里总统认为贝·布托总理限制了他的权力。9月20日,总统公开表示他与总理在最高法官的任命上存在分歧。最近,总统要求最高法院就他在任命最高法官时是否必须听取贝·布托的意见一事作出裁决。他还一直受到要他运用宪法权力解除贝  相似文献   

14.
亚洲12月10—19日李鹏总理对马来西亚、菲律宾、老挝和斯里兰卡四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取得圆满成功。陪同出访的有他的夫人朱琳、外交部长钱其琛、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陈锦华、对外经济贸易部副部长李岚清、公安部副部长陶驷驹和外交部部长助理徐敦信等。10—13日李鹏总理访问马来西亚,分别同最高元首拉贾·图恩·阿兹兰·沙阿、  相似文献   

15.
马·纳·罗易(Manavendra Nath Roy)的名字已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熟悉。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易为争取印度独立开展反英斗争,曾奔走于中国、日本、印尼等国家。他曾在日本会见了中国民族主义领导人孙中山先生。他对孙中山先生极为敬慕。孙中山先生建议罗易与驻中国的德国大使取得联系,以便从云南、四川越过边境运送军火到印度,为武装推翻英国殖民政府而做准备。罗易自信此举可以使中国和印度人民在争取自由的共同斗争中结成实际的联盟。1915年罗易克服重重困难,奔赴中国山海关和北京,并  相似文献   

16.
被泰国人民誉为泰国民主制度之父的比里·帕侬荣曾任泰国总理、拉玛八世摄政 ,他组织发动了建立泰国君主立宪制的“六·二四政变” ,在第二次世纪大战期间 ,由比里·帕侬荣领导的自由泰运动 ,是泰国最主要的抗日爱国组织 ,在反对日本侵略和战后初期的泰国政治中都发挥过重要作用。本文试对比里·帕侬荣及其领导的自由泰运动作一初步的探讨。一、比里·帕侬荣 (pridiphanomyong) ( 1 90 0 - 1 983) ,爵名銮巴立·玛努探 (Luangpradistmanutham) ,中文名陈嘉祥 (一说名陈璋茂 ) ,1 90 0年 5月 1 1日出生于泰国中部阿瑜陀耶府古稿 (Krungkao)…  相似文献   

17.
他侬·吉滴卡宗(THANOM KITTIKACHORN)陆军元帅在1973年10月出任泰国总理,当 时军方因学生抗议政府没有实行宪法而采取了残酷的镇压行动,这促使普密蓬·阿杜德 国王建议他流亡海外。1976年9月他回到了泰国,表面上是为了要进入一个佛教寺院,  相似文献   

18.
济亚德·阿里阿巴斯·奥格卢·萨梅德扎杰是阿塞拜疆共和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经济学博士和经济学家.他的科研活动同阿塞拜疆一系列重要经济科学方针的形成、建立和发展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9.
马·纳·罗易(M·N·Roy)是印度共产主义运动的创始人,共产国际的著名活动家。他早年作为共产国际的重要领导成员,一方面积极贯彻共产国际的理论与政策,另一方面,他又有自己一系列独特的见解并形成了独有的体系。在共产国际建立初期(1920—1928年),罗易与共产国际领导人存在许多分歧并展开了激烈的论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在关于殖民地特别是印度资产阶级性质、作用及其策略问题的论争。下面就论战双方在共产国际二大、四大、五大、六大会议上的论争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  1999年 11月 2 9日 ,古巴驻中国大使馆举行隆重仪式 ,古巴新任驻华大使阿尔贝托·罗德里格斯·阿鲁费代表古巴国务委员、古巴“何塞·马蒂”文化协会主席阿曼多·阿特 ,授予黄志良 (外交部前大使 )、庞炳庵 (新华社前副社长 )、徐世澄 (拉美所研究员 )、王玫 (中联部副局级联络员 )和刘承军(拉美所副研究员 )等 5人古巴“何塞·马蒂”文化协会名誉会员称号。阿鲁费大使将由阿特签署的证书颁发给上述 5人。何塞·马蒂 (1853~ 1895)是 19世纪末古巴争取独立的民族英雄和著名诗人、文学家 ,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古巴文化协会 ,把名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