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亮  吴士存 《东北亚论坛》2024,(1):50-63+127
南海国际话语权是海洋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南海争端相关方主张海洋权益,争夺舆论制高点和掌握舆论主导权的新场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以外交声明、立场文件、学术成果、舆论引导等多种形式对外宣介南海政策主张,有力彰显了中国捍卫领土主权、维护海洋权益的意志和决心。与此同时,南海国际话语权在百年大变局加速演变之下,也面临议题和架构设置能力不强、话语支撑体系薄弱、对外传播创新不足等诸多现实问题。构建南海国际话语权本身是一个系统性、历史性和连续性的过程。未来要深刻认识涉南海国际舆论的基本格局,通过加强南海问题基础研究、理论储备和成果转化,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一步重视智库和专业人才的支撑作用等措施,努力构建同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南海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2.
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的目标在于塑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中国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国际话语权在议题设置力、传播辐射力、理念引领力、形象影响力、方案贡献力以及制度创设力上取得重要成就。当前,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面临西方霸权话语、跨文化差异与价值观冲突、外交理论体系建设滞后以及国际传播能力不足等方面的挑战,需加强国家治理能力建设,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与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加强复合型多元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3.
国际体系转型与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在国际体系转型的大背景下,提升国际话语权显得非常必要。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国家强劲崛起为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提供了条件。中国可以从“中国特色”范式的形成、中国理论水平的提高、外交政策的调整及国际传播能力的增强等四个方面入手,提高自身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4.
国际战略学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国际战略学的创立是战略 概念拓展的结果, 是战略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的结果, 但同时又具有浓厚的中国背景, 是一门在中国 特殊的政治话语背景下产生的、带有独特东方特点的中国式学问。国际战略学在借鉴西方战略研 究尤其是大战略研究的优秀成果时必须意识到相互之间在研究范畴、研究方法上的巨大差异, 突出 自己的特色, 增加中国在国际政治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之发展回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波澜壮阔的30年改革开放同步,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研究在不断适应全球化时代国家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需求中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从以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拉世界为研究中心到学习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国际关系理论,从大规模引进介绍国外理论和新兴流派到探讨"中国理论、中国学派、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的建立,从服务于国家外交的对策分析和研究报告到超国家和次国家行为体的对外战略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从仅仅关注和平、安全、主权等"高政治"议题过渡到对涉及经济、社会、环境、人权等"低政治"议题的关注,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科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尽管中国国际关系学还有着学科发展诸多问题与缺失,但是,在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的今天,国际关系理论的话语权将与中国的国际影响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6.
关于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的国际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战略界普遍认为,照目前发展趋势,中国将在三五年内超过日本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个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的中国将如何处理与世界的关系?或者说中国将以何种范式崛起?中国应奉行、以及将奉行什么样的对外战略?所有这些不仅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中国自身必须深入思考、提前思考、谨慎为之的大战略问题。本文认为,即使中国如期、如愿成长为世界"老二",也必须继续坚持"韬光养晦"原则,继续坚持做一个谦逊的大国,不追求霸权,继续力避在国际舞台上耀武扬威;本文还认为,当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中国国际战略的成败关键仍然取决于如何处理与世界"老大"美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周英 《现代国际关系》2023,(8):21-38+153
国际组织外交既是多边外交的核心,也是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国际组织面临的问题,尤其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遭到严重破坏、国际组织权威性与有效性危机重现,以及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历史经纬与现实需要,提出国际组织外交思想,不仅为应对当前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困境提供了新思路,为推动国际组织建设、增强国际组织效能提出了新办法,也为中国的国际组织外交提出了新主张和新要求。习近平国际组织外交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有重大创新,开启了中国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互动的新模式,赢得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反响。深入研究习近平关于国际组织外交的重要论述、探寻其内涵意义,对指引中国多边外交、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和国际关系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紫莹 《拉丁美洲研究》2012,34(2):38-41,53,80
同其他拉美国家一样,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阿根廷经历了曲折而艰辛的过程。其现代化战略的选择在不同时期因为国际大环境和本国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倾向和特点。现代化战略的选择和确定,也从根本上决定了阿根廷的对外关系走向。二战后阿根廷的现代化战略发展经历了进口替代工业化、新自由主义改革和新世纪的调整与探索等几个大的阶段。其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也在不同阶段表现为"第三立场"、"外围现实主义"和立足于拉丁美洲的多边外交战略,与其现代化道路的发展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国际传播工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将具有新的更为鲜明的特点,也将承担新的更大的使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中国的国际传播工作面临来自自身、国际社会和国际传播范式革命等多重挑战。新时期中国国际传播工作要助力中国稳步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就需要完善自身体制与工作内容、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着眼未来布局等。  相似文献   

10.
对当今世界各主要经济体而言,互联网安全已成为一个利益攸关的重要议题,但该领域国际共识和国际规则严重缺失,这与持续加剧的互联网安全威胁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中国,互联网治理日益成为关乎国家安全的政策焦点,同时也是参与全球治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构互联网国际规则的话语能力直接影响着中国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建立和制度性话语权的提升,但目前中国对该领域话语策略的学术与政策研究仍严重缺失。当前,对互联网国际规则之制度理念的应然性研究仍显不足,关于中国在该领域对外传播话语策略的探讨更是近乎空白。互联网国际规则的缺失本质上源于互联网信息自由带来的收益与政府信息管控对此种收益的限制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由于日益严峻的互联网安全形势正逐渐打破互联网信息自由与政府信息管控之间原有的平衡,加之全球化趋势将世界各国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该领域国际规则的建构开始具备现实的可能性。鉴于传播话语在规则建构的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公共安全为切入点赢得国际共识、提升中国在互联网全球治理中的话语能力和制度性话语权就成为中国政策制定机构和宣传机构在通过对外传播推进互联网国际规则建构时应采取的话语策略。  相似文献   

11.
高祖贵 《和平与发展》2012,(1):10-15,67
2012年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将承接2011年出现的新态势向前发展。全球经济发展依旧困难重重,美欧等西方家金融经济危机的政治社会效应更趋突出;中东地区动荡呈长期化趋势;美国将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导致亚太地区格局重组加速;国际规制将进一步变革重塑,中国扩大参与规制重建和提升国际话语权的紧迫性将进一步上升,与外部世界互动不断面临新情况和新挑战。  相似文献   

12.
在过去30 余年里,中国成功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的基本稳定,显著增加了 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支持和参与。中国的渐进改革、减贫经验和民族关系模式为其他发展中国家 或转型国家提供了新的政策启示,中国不断增强的世界贡献及其推动的南南合作,也正在悄然改 变国际体系的演变进程。作为对当前日益紧迫的世界发展与国际治理问题的回应,中国模式显示 了其巨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及对外辐射力,为中国赢得了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13.
世界大国与战略环境:中国国际角色的新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考察中国作为潜在世界大国的战略环境,本文引入了四个指标:中国国际角色变化的动力、大国关系的新态势、中国国民的大国心态、国际社会的认知.前两者属于"硬实力"范畴,后两者属于"认知"因素.以此为出发点,本文以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客观分析中国当前的国际战略环境.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塑造有利中国的战略环境,其关键仍在国内.对外,中国则应继续保持敢于担当、谦虚平和的大国心态,更加坚定地发展与相关国家的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思想渊源来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本文关注中国古代政治中通过援助实现发展干预的国际政治行为,讨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影响这一国际政治行为的几组重要关系: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执政能力与民主政治的关系、中国经验与国际发展的关系、国家利益与国际主义的关系,并由此得出结论:中国古代通过文化与观念的传播与扩散,将中国自身发展经验有效融入到中国对外援助活动中,统筹了中国国内发展与国际地位两个大问题。中国较早地认识到影响政权执政效果的最重要因素是"正确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5.
加强国际关系领域中国话语体系建设,提升中国话语权是中国学术界的一项重大课题。当今世界,由美国主导的话语霸权处处可见。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领域的中国学者已经取得不俗的研究成果,但是尚未改变中国话语权的弱势地位。在国际关系领域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和提升话语权,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扬弃中国传统外交文化,全面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发展,尤其是加强国际关系领域的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建设;同时,要坚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借鉴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有益成果,不断创新发展,逐步形成国际关系领域的中国学派与中国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6.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7.
二战以后,美国一直掌握着国际关系研究的话语霸权,塑造了国际关系研究的基本范式并从学理层面论证其霸权合法性。冷战结束以后,出于理论发展的需要与国际政治现实的挑战,国际关系研究逐渐呈现出多元化态势,欧洲国际关系研究在研究取向、研究方法、研究议题、理论流派等方面与美国展开了积极的话语权竞争,成就了“欧洲视角”,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美国的话语霸权。近年来,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调整与地缘政治重心的东移,国际关系研究的亚洲意识也逐渐觉醒,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自主性建设已初见成效,学术自觉与学术自信有所提升。但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在话语权建设上存在诸多不足,应进一步强化学科内涵建设,推动理论创新;寻找西方学术话语体系的突破口,挖掘新的研究支点;拓展话语平台,为外交话语体系提供学术支撑。只有制定正确的话语权战略并付诸实施,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起步之年。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大国战略竞争加剧,国际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赋予我们国际安全期刊诸多重大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9.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起步之年。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大国战略竞争加剧,国际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赋予我们国际安全期刊诸多重大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0.
邢丽菊  赵婧 《东北亚论坛》2021,30(3):111-126
国家形象是国际社会对某一特定国家的总体感知、评价与情感,它的具体内容在主体与客体的共同建构中稳定、变化和更新.提升并运用国际话语权是主权国家塑造和建设国家形象的重要路径.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的海外认知情况较为复杂,积极与消极评价共存.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国的国家形象被不同政治和文化背景的人密集讨论,部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污名化现象凸显出来,维护国家形象和提升国际话语权成为紧迫课题.在国际话语权相比过去有所提高的情况下,中国在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包括“西强中弱”的国际话语权力结构的制约,以及舆论引导、议程设置和学术创新能力方面的不足等.未来,基于国际话语权的构建以维护和完善中国国家形象的具体路径可参考:以舆论性话语权加强公共危机中的国家形象管理,以制度性话语权在国际治理机制的议程、规则和话语中嵌入理想的国家形象,以学术性话语权为国家形象提供更多的价值来源和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