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5 毫秒
1.
劳动法与民法的关系,尤其是劳动合同法与民法的关系,一直是近二十年来法学界研究的热点 问题。国内的社会法研究更多着眼于实在法层面,尤其是围绕法律部门之社会法,难以在社会法与强调自身已 经实现社会化的现代民法之间划出明晰界线。社会法需要进行法理与法哲学思考,通过何为“社会法”之“社 会”、何为“社会法”之“法”、“社会”之“法”与社会法是何种关系这三个问题揭示社会法的特质,继而 论证劳动法作为典型的社会法,难以在民法体系内实现逻辑自洽。此外,社会法的核心是有机体内的伦理规则, 但并不完全排斥契约,合意的“触发性作用”仍不可或缺,劳动争议可以在一定范围适用民法规则。  相似文献   

2.
劳动法律规范的实效,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具有实际上的效力。它意味着劳动法律规范得到了遵守和执行,立法机关制定劳动法的目的得到实现。社会主义劳动法的目的是通过对劳动关系的规范性调整,直接保证劳动者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利益,最终促进生产的发展和推动社会的进步。为达到这一目的,仅靠完善劳动法律体系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对劳动法律的执行和遵守,使劳动法律规范的调整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虽然“一个国家有合理的、民主的立法是重要的,但是如果立法仅仅停留在纸上,就没有多大好处了。”申言之,任何一个劳动法律或法规必须取得实效,否则,有法不依,等于无法;执法不严,实际上也等于无法。从1978年底至1988年9月,我国颁布的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共计645件,与其他部门法相比较,这不是个小数目。然而,人们目前却普遍感到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劳动法规  相似文献   

3.
《劳动法》名词解释劳动法劳动法是国家制定的,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劳动关系在社会关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关系的特征。因此,国家运用法律的手段进行调整,明确劳动者与...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陆学界关于涉外劳动合同法律适用存在不同观点。从世界各国国际私法立法及合同法律适用的国际公约来看,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是已得到全世界普遍承认的一个国际私法原则。但绝大多数法学家都认为当事人自主选择只能在任意法范围内进行,而不得违背法律中的强制性规定。“直接适用的法”是对当事人意思自治选择合同准据法的限制。“直接适用的法”在我国有关法律法规中已有所体现,但仍存在问题,故需要完善有关涉外劳动合同关系的法律适用的立法。  相似文献   

5.
第十六讲 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刘继臣《劳动法》是一部全面规范劳动者权利与与义务的基本法律,也是一部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为宗旨的法律。中国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性组织,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这次通过的《劳动法...  相似文献   

6.
劳动合同的定性及其对立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合同是一种在“契约自由”原则基础上渗透了国家公权力必要干预的、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本位的合同。“社会性”是劳动合同的本质属性。为了充分体现劳动合同的法律性质,在劳动合同立法中应当把握和处理好当事人“意思自治”与国家干预的关系,劳动合同约定与法定、规定、“有利原则”的关系,借鉴、吸收民事合同理论与体现劳动合同制度自身特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论工会在实施《劳动法》中的地位和作用霍起迈《劳动法》作为我国第一部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宗旨的法律,从今年开始实施了。对我们工会来讲,这是一件大事,是我们工作的重要法宝。下面仅就工会在贯彻实施《劳动法》中的地位和作用,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一、工会的法...  相似文献   

8.
工会法律监督工作是工会依法开展维护职工和工会权益的重要手段。在贯彻《劳动法》、《工会法》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在依法监督上下功夫,努力使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和主人翁地位落到实处。健全组织,形成依法监督网络。《劳动法》实施后,我们按照全总《工会劳动法律监督试行办法》的规定和省总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下发了《关于贯彻全总〈工会劳动法律监督试行办法〉的意见》,从而使滨州市在法律监督组织的建立和监督程序的规范方面取得进展,并逐步形成了网络。到目前,全市县以上工会都成立了法律监督委员会,基层建立工会劳动法…  相似文献   

9.
实施劳动合同制改革的难点与措施丁仲英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法》以法律规范的形式规定了“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这为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改革确立了法律保证。汕头市紧紧抓住《劳动法》出台实施之机,从...  相似文献   

10.
贯彻《劳动法》履行工会维护职能江兴瑞《劳动法》的颁布和实施,使劳动者应有权利和合法权益进一步有了明确的法律保障。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断发展,广大劳动者对工会代表他们的利益,为他们说话办事的要求也将越来越迫切。工会履行参与职能进...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 ,法学领域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 ,对我国的改革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对完善我国法律体系、丰富法学理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协调视角下的中国社会救助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救助法》要实现立法宗旨,需要体现协调的理念,运用协调原则指导法律制度的构建。我国社会救助立法需要协调与民事法律的关系,与劳动法律的关系,与社会保障其他法律的关系以及《社会救助法》内部各项救助制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集体合同是一种自治机制和市场机制,这种自治基础上的市场机制本身导致其与传统私法的合 同制度难以分离。从法教义学角度看,集体合同以私法合同的形式成立和消灭,对工会和用人单位或用人单位 联合会具有债权效力,这些都是私法现象;传统私法曾试图通过代理理论和有利于第三人的合同理论解释集体 合同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效力,但都不能自圆其说。为此,大陆法系国家承认了集体合同对劳动者和用人单 位的规范效力,并提出社团理论、国家授权理论、自治理论,分别从社会法、公法、私法的角度解释上述规范 效力。从中国集体合同制度发展的历史、社会经济基础和制度设计来看,私法的解释方案依然最优:集体合同 以合同的方式成立,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的决议行为获得对全体劳动者的约束力,即规范效力。因此,集体 合同是一种私法上的制度。  相似文献   

14.
工会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虽然不是《劳动合同法》的执法主体,但《劳动合同法》在许多条款中赋予了工会代表权、参与权、监督权等。因此,一方面要发挥好工会在《劳动合同法》中的指导、表达、维护、制约和协助作用,加强和完善工会在《劳动合同法》中的职责;另一方面要努力创造工会在《劳动合同法》中的权利和作用实现的条件。同时更要从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终止,到有关违约金、补偿金和赔偿金的给付过程中,为职工提供法律、政策等帮助和指导。  相似文献   

15.
工会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虽然不是《劳动合同法》的执法主体,但《劳动合同法》在许多条款中赋予了工会代表权、参与权、监督权等。因此,一方面要发挥好工会在《劳动合同法》中的指导、表达、维护、制约和协助作用,加强和完善工会在《劳动合同法》中的职责;另一方面要努力创造工会在《劳动合同法》中的权利和作用实现的条件。同时更要从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终止,到有关违约金、补偿金和赔偿金的给付过程中,为职工提供法律、政策等帮助和指导。  相似文献   

16.
2008年以来,随着《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实施,特别是《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颁布施行,虽然澄清了《劳动合同法》中的一些模糊问题,但是,围绕企业规章制度、双重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和赔偿金的计算、追索加班费的举证责任和加班工资基数,以及社会保险争议等问题,人们的认识和仲裁、司法的审理和执行仍比较混乱。因此,有待于通过进一步学习劳动法律,在实践中对《劳动合同法》及《实施条例》执行过程中的某些疑难问题做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行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采用单一的司法实施机制,无法得到有效实施.就业歧视本质上是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而非个体利益冲突.反就业歧视法客观存在着群体化个体利益和群体化社会利益两种法益.反就业歧视法有群体化个体利益实施模式和群体化社会利益实施模式两种,两种模式都突破了传统私法个体利益实现机制和传统公法公共利益实现机...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对我国劳动法的作用、意义、宗旨应有冷静客观的认识,尤其要意识到劳动法的局限,劳动法不能的一面.我国劳动法的生存和发展的语境与西方劳动法是迥然不同的,其作用的发挥应立足我国当前的实际,重视对劳动法实践过程中我国广大民众的实践经验的累积和提炼.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examines two modalities of law, depicted spatially as the vertical and the horizontal. The intellectual background for seeing law in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mensions is to be found in much socio-legal scholarship. These approaches have challenged the modernist, legal positivist and essentially vertical view of law as a system of imperatives emanating from a hierarchically superior source such as a sovereign. In keeping with the socio-legal critical tradition, but approaching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gal philosophy, my aim is to address three matters. First, why is vertical law problematic for feminists? Second, what are the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aw in its horizontal register? Third, how is an appreciation of this ‘flat’ law useful for feminist legal theory and practice? In particular, I consider the ways in which feminist legal theory operating in the horizontal dimension can transgress, without transcending, the vertically determined perimeters of the nation st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