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孔子学院的兴建看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在世界各地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的推动下,海外教育机构孔子学院应运而生。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孔子学院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关注,但却褒贬不一。孔子学院规模的扩大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软实力的提升等方面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警惕“软实力威胁论”成为“中国威胁论”的新版本。  相似文献   

2.
孔子学院作为语言传播机构,自2004年成立至今,其发展超过了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化机构,在国外受到不同的关注。孔子学院的繁荣离不开"汉语热"的客观推进和中国国际影响力提升,同时中国自身文化竞争力的提升和中国政府的重视也是必然的。但是繁荣背后意识形态冲突和"文化威胁论"等论调对于海外孔子学院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国要加强孔子学院自身的建设,加大立法力度,进一步发展文化软实力,致力于和谐世界的构建,为孔子学院的发展提供一个可靠的外部和内部空间。  相似文献   

3.
孔子学院是汉语国际推广的主要机构,其宗旨是传播中国文化,提升国家形象。本文以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和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的"星谈"暑期班为案例,通过实地问卷调查的方式,从语言教学、文化传播、中国形象的提升和孔子学院的声誉四个方面考察了孔子学院公共外交职能的实现效果。孔子学院的教学活动,对提升中国的影响力和国家形象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威胁论"与中国和平崛起--一种"层次分析"法的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岳 《外交评论》2005,64(3):93-99
冷战结束后,"中国威胁论"一度甚嚣尘上.其主要论据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军事威胁论"、"中国经济威胁论"、"中国生态威胁论"、"中国意识形态威胁论"和"中国文明威胁论".根据"层次分析"法,"中国威胁论"的论据大都聚焦于国际体系的结构和单元的特点,而忽略了国际体系的进程,即国家间互动的通常模式.由于中国崛起的进程同时也是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制度的进程,中国完全有可能以和平的方式来实现自身的崛起.  相似文献   

5.
文章针对"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的负面国际舆论,提出中国需要在周边公共外交上进行努力,还原"一带一路"造福沿线的初衷和本意,并以孔子学院为切入点分析了其在中国开展周边公共外交上的功能作用、独特优势和作为成效,指出孔子学院可以带动周边公共外交,推进邻国民众从学习了解中国语言文化入手,更直接地理解中国及"一带一路"。  相似文献   

6.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向前推进,"一带一路"的成效已在中亚地区释放出较大的活力,孔子学院作为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友好结晶和重要文化交流平台,增进了中国与中亚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一带一路"背景下,孔子学院是中国与中亚地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中亚地区孔子学院要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授到世界各地,为中国和中亚地区国家文化外交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7.
解析"中国威胁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明明 《理论前沿》2003,(21):18-22
"中国威胁论"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而出台的,主要表述方式有经济威胁论、军事威胁论和文明冲突论等.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西方一些人士顽固坚持"冷战思维".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实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保持和发扬了中华民族崇尚和平的历史传统.铁的事实和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将使"中国威胁论"不攻自破.  相似文献   

8.
孔子学院作为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受到学者的普遍关注,本文对2005-2012年期间以"孔子学院"为主题的学术文章进行了整理,分析了国内相关研究的成绩和不足,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强化跨学科意识,拓宽研究视角;鼓励专家学者走出国门,走进课堂;借鉴国外语言传播的成功经验;深挖文化内涵,共享文化成果。  相似文献   

9.
"中国威胁论"的由来及其实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冷战结束以来,在西方舆论中,"中国威胁论"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并呈现进一步泛滥之势.那么,"中国威胁论"是怎样出笼的?西方鼓吹"中国威胁论"的动机何在?中国的发展是否会对世界构成威胁?本文将对此予以剖析.  相似文献   

10.
作为深化学术交流的国际平台、传播中国文化和推介当代中国的海外阵地,孔子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应当是中国高校提升国际性程度的依托和契机;而中国高校自身的国际化水平也将带动孔子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并且从根本上保证孔子学院的办学质量、丰富孔子学院的办学成果。中国高校参与建设孔子学院是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加快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孔子学院自2004年首建以来,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开始在海内外"走红",影响力持续深入。这一方面表明中国依靠逐渐增强的国际影响力,更加主动地与世界开展对话交流的姿态;同时也传递了不一样的中国意蕴,成为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因素。然而,孔子学院的发展仍需注意一些潜在的问题,只有在不断探索中持续改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最近几年,各种"中国威胁论"不断的出现,并且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定的市场.中国通过举办2008年奥运会,能使自己的国际形象得到巨大的提升,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中国既不搞帝国主义的"霸权主义",也不会搞大国"沙文主义",我们是一个爱好和平的负责任的大国,而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就是一个绝佳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中国可以向世界展示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教育等一系列的新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中国威胁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孔子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包括"孝"文化在内,在国内外影响深远。以孔子命名的"孔子学院"为传播中国孝文化提供了载体,促进我国文化外交。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以及利用现代科技为载体进一步将中华"孝"文化向全世界发扬光大。这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民族精神、促进文化交融、构建和谐世界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孔子学院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今世界文化全球化的完美结合和代表。其中,文化的现代性是其主要理论来源和依据。在全球化时代,文化全球化条件下的孔子学院应运而生,对外国人深入客观的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中国人更加广泛接触世界文化,并且以此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提升对文化现代性的认识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二者的关系也是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威胁论”被排华势力当作一种政治资源,却加速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东南亚成了“中国威胁论”的受害者;东南亚金融危机则引发新一轮的“中国威胁论”,并加速有关各方对中国既遏制又接触的进程。化解东南亚经济危机,必须先抛弃“中国威胁论”,并认识、抓住中国市场的巨大机遇。  相似文献   

16.
孔子学院和歌德学院分别为中国和德国对外语言培训机构,同时肩负着向外界传输本国、本民族文化的重任,这使得两者有许多可以比较的方面。孔子学院在较短的数年间在全球建立了数百家分支机构,超过了歌德学院60年来的建院总数。而跨文化传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数量的迅速增长并不等同于强效的文化传播,目标受众对原本陌生或者已经持有刻板偏见的族群形象的形成或者转变,需要漫长的时间。因此,采用怎样的文化传播理念、以怎样的跨文化传播心态和系统步骤,积极地将文化推广和反哺相融合,从而使得我国优良文明传统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是孔子学院和跨文化传播研究者真正需要深入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17.
当下,各种各样的"中国威胁论"越来越损害中国的国家形象。中国走的是一条和平崛起之路。习近平从文化、历史、制度、时代四个维度阐释了中国的和平发展,这些重要论述既是对西方宣扬"国强必霸"的反击,也是对国内质疑"国家软弱"的解答。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关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论述,坚定四个自信,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近期的西方舆论中,“中国威胁论”又在抬头,似有进一步泛滥之势。如:“中国军事威胁论”、“中国经济威胁论”、“中国人种威胁论”、“中国文明威胁论”、“中国环境威胁论”等等。那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某些政要和文人之所以鼓吹“中国威胁论”,其动机何在呢?第一,人为地塑造一个假想敌,以维护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第二,从宣扬“中国威胁论”中获取个人私利。第三,恶化中国发展经济所需要的国际和周边环境。第四,丑化社会主义中国的形象,消除中国发展模式在世界上的影响。第五,制造假象,推卸责任,剥夺中国的发展权。第六,…  相似文献   

19.
海外孔子学院发展历程、动因及特点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年多来,中外合作创办的海外孔子学院蓬勃发展.其原因主要有:中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满足世界"汉语热"、"中文热"客观需求;中外政府大力扶持.海外孔子学院办学具有如下特点:中国政府主导与非盈利性;采取"大学对大学"的办学模式;采取非学历教育和多种办学形式.  相似文献   

20.
解析中国和平发展的环境与资源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越来越引起世界关注。对中国的发展,有积极的评论,也有消极评论。消极的评论以“中国威胁论”为主要内容,其中“环境资源威胁论”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中国威胁论”的具体言论,而且在国外的反应正在趋向强烈。在环境与资源问题上,国际社会对中国反映出了一种普遍的忧虑情绪,这是一个应当尽早引起高度关注的新动向。中国应采取积极的对策应对环境与资源问题的挑战,回应国际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