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科学的发展使得诉讼证明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并日益冲击着我们的证据制度。测谎技术作为查明真相、揭发谎言的一项里程碑式的发明,对案件事实的证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国内外理论界对测谎技术的应用、测谎结论的法律地位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测谎技术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已大量使用,而现行法律却未对其法律属性、适用规则等加以规范,不仅使测谎结论的适用无法可依,也制约了测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测谎鉴定问题——从高检的批复谈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测谎技术进入我国已有十余年,然而由于其可靠性未得到有效保障,以及相应制度的滞后,造成其难以被认定为证据而步入法庭.本文对国外从测谎技术到测谎鉴定的发展变化进行分析后认为,我国只要加快创造条件和建构制度,测谎技术迟早会成为鉴定证据.  相似文献   

3.
李欣 《政法学刊》2008,25(4):32-36
测谎技术和活动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认可和应用,自80年代起测谎技术就在我国侦查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发挥了侦查导向、查找线索、提高破案率等巨大作用。但是测谎结论的法律地位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理论界争论不已,而且现有司法解释的规定也存在问题。应该充分认识测试技术科学有效性,肯定测谎结论的证据能力,待条件成熟时将其纳入科学证据体系。  相似文献   

4.
民事案情纷繁复杂,有时难以甄别理清,探索完善有助于发现事实的新科学证据方法无疑是一种有益进路。测谎检验的适用尽管在国际与国内均存在肯定说与否定说之争,但其作为诉讼中探寻案件真相的新兴技术手段仍引起了各界的不断关注。相较于传统质证方法,测谎检验意见作为一种通过特殊物质化手段获取的关于案件知情人所述言词内容的真实性判断,具有客观性、科学性的优势,其更易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应作为证据的一种,具有一定的证明价值。通过对测谎检验技术对于真相证明意义的探讨,更关注对这种新技术的合理司法控制,拟通过证明评价僵局原则、当事人意愿原则、事实设问中的集中性原则、证据链形成原则等四个方面分析测谎检验的法律控制标准,规范该鉴定技术的适用,使测谎检验能够在民事诉讼的正轨中有序运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民事测谎契约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广泛存在,但各地法院在有关此契约的订立时间、主体、违约责任等问题上看法不一,具体操作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民事测谎契约的达成符合民事诉讼中的处分原则及举证责任规则的一般原理,可以消除测谎程序可能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的障碍,是赋予测谎技术和测谎意见应用正当性的必要条件.民事测谎契约除应具备证据契约成立和生效的一般条件外,还需要符合特殊的规制要求.生效的民事测谎契约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双方当事人均应按照契约内容履行相应义务,违反约定需承担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6.
多道心理生理测谎结论的证据之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传统、经典的测谎技术,多道心理生理测谎是指测谎员有结构地对被测人进行提问,并运用多道生理记录仪记录其生理反应;根据对被测人生理反应的分析给出其在所调查的问题上是否说谎的意见。虽然世界许多国家,包括中国,都在运用多道心理生理测谎技术,但在司法实践中其结论能否作为证据一直存有争议。本文首先介绍美国、日本及中国多道心理生理测谎结论的证据立法状况,然后提出在当前中国应该如何看待多道心理生理测谎结论的证据地位,最后提出应如何推进其证据发展之路。一、多道心理生理测谎结论在美国的证据之路美国法院对待多道心理生理测…  相似文献   

7.
司法鉴定机构社会化管理以来,检察机关遇到人身伤亡案件出现多个"鉴定意见"的情况频发.这些情况集中反映了两大问题:一是原始的法医技术性证据成为案件主要证据(也叫"主证据")时自身有薄弱,有遗漏或瑕疵存在;二是技术性"主证据"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鉴定意见重复或分歧并存.检察机关在受理这样的移送审查批捕和起诉案件时,迫切需要检察技术部门帮助办案人解决"一案多鉴"结论的选择与应用问题.在近年,大连地区每年已经有十余份法医文证审查意见成为补强证据被法庭采信应用.  相似文献   

8.
美国测谎制度的发展过程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是否采信包括测谎结论在内的科技证据 ,美国经历了由弗赖伊判例所确立的“普遍接受”标准向达伯特判例所确立的“综合观察”标准的转变 ,这标志着美国的测谎制度日渐成熟。目前 ,我国的测谎实践基本上无章可循 ,因此 ,应借鉴美国的做法 ,结合我国测谎实践的现状与不足 ,制定规范测谎实践的法律、法规。在该法律、法规中 ,应该明确规定测谎结论的证据属性为鉴定结论 ,并在规定测谎人员专业素质与诉讼地位的同时 ,建立统一的测谎操作程序。  相似文献   

9.
测谎结果能否作为定案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青  王戬 《中国律师》2000,(12):58-60
目前,理论界对如何看待测谎技术及其应用结果──测谎结果?怎样从刑事诉讼的角度规范测谎结果的证据价值与证据能力?如何对测谎证据进行审查判断等问题的研究还很欠缺,几近空白。本文作者试图对上述有关问题进行阐述,以期为刑事诉讼立法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测谎技术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运用逐渐增多,但对测谎结论能否进入刑事诉讼程序及其证据种类,仍有争议。从证据的关联性、客观性、合法性看,测谎结论具有证据能力,是鉴定结论的一种。但鉴于目前我国相应技术、人员的不规范,现阶段还不能将其纳入诉讼、作为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只有当相关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以后,测谎结论进入诉讼程序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测谎技术才能在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同时,自身也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