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徐宇丹 《中国律师》2003,(11):44-46
发生在今年春夏之交的“孙志刚案”,引发了人们对收容遣送制度的反思和批判。孙志刚因未携带身份证,无端被收容直至在收容所被殴打致死。人们在愤慨之余,在关切处理结果之际,5月16日,三位青年法学博士以公民的身份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求对收容遣送制度进行违宪审查。6月20日,国务院发布第381号令,决定《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办法》自今年8月1日起施行,废止1982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国务院以超乎寻常的工作效率,出台了体现权利本位、人文关怀的新法,果断地废止了收容遣送办法。这样的速度这样的…  相似文献   

2.
2003年3月,广州发生了一起至今仍倍受国人关注的案件,在广州市打工的湖北籍青年孙志刚因无暂住证,先被广州市天河公安分局黄村街派出所民警带到派出所盘问,后被作为“三无”人员送至天河公安分局收容待遣所和广州市收容人员救治站,在这过程中因遭被收治的其他人员殴打致死。这一事件发生后,由于新闻媒体及时报道,以致国人皆知,北京邮电大学许志永等三位法学博士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求对《收容遣送办法》进行违宪审查,北京大学法学院贺卫方等五位法律学者联名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特别调查程序,审查《收容遣送办法》,罗干、周永康、张德江…  相似文献   

3.
江西省公安厅: 你厅《关于收容遣送站关押期是否折抵劳教期的请示》(赣公传发[2001]1206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根据国务院《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规定,收容遣送是对家居农村流入城市乞讨、城市居民中流浪街头  相似文献   

4.
2003年孙志刚之死激起三位法学博士仗义而起,一纸《关于审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建议书》传真至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最终促使施行21年之久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被废止。三位法学博士开创了以民间形式启动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违宪审查权的程序的罕有先例,同时也突显了中国司法体制另一方面的不足,缺乏公益诉讼的制度。一、什么是公益诉讼公益诉讼一词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革后,伴随着公益运动的展开而广泛使用该术语。由于当时美国的众多社会制度均面临挑战,因而出现了各种尝…  相似文献   

5.
焦友龙 《检察风云》2003,(13):56-57
湖北青年孙志刚命丧广州收容救治站事件发生后,引起舆论再次高度关注,越来越多的公民对收容遣送制度的合理性提出质疑,而随着《立法法》的出台,这一制度的合法性也存在重大问题! 《了望》周刊最近载文指出:“孙志刚事件”和三博士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事件,也许将被记入中国依法治国的历史之中:这是中国公民首次行使违宪审查建议权,由此引发的关于全国人大应当尽快启动违宪审查制度的讨论,也将对中国依法治国的进程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1993年9月4日,国务院制定颁布了《卖淫嫖娼人员收容教育办法》,这是我国第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有关收容教育制度的立法.本文拟对这一制度的产生、性质以及有关的诉讼问题作些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7.
违宪还是违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志刚不是死于《收容办法》 ,而是死于对《收容办法》的严重违反甚至是犯罪。《立法法》不能证明《收容办法》违宪。《收容办法》制定于 1 982年 ,那时 ,《立法法》尚未制定。立法法只是宪法性法律 ,即使违背立法法也并不等于违宪。而且 ,宪法中有劳动义务的规定。国家行政机关由于行政管理的需要 ,根据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劳动义务作出一些收容遣送办法并无不当。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止,8月1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也随之施行了。乍一看这两部法规的标题似乎没有太大差别,但仔细一看,“关键词”变了,即把过去的“收容遣送”改作了如今的“救助管理”。  相似文献   

9.
《法治与社会》2003,(7):55-55
三名刚刚走出校门不久的法学博士。向全国人大常委会递交了一份关于审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建议书,认为收容遣送办法中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规定,与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相抵触,应予以改变或撤销。  相似文献   

10.
在参与《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办法》讨论时,他作为基层收容遣送站站长,大胆谈出了"在强调救助的同时,一定不要偏废管理"的想法。 2003年6月22日,经国务院第12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公布时,赫然加上了"管理"二字。  相似文献   

11.
孙志刚案引发 对收容遣送制度的非议 2003年3月17日,27岁的孙志刚在广州的大街上行走时,突 然被广州市天河区黄村街派出所收容,3月18日被送进收容遣送 站,3月20日上午10时25分孙志刚死在广州市收容人员救治站。 此后30多天,孙志刚的亲人在广州市奔走呼号,找了几十个部 门,但没有人告诉他们,他们的儿子因何而死?究竟怎么死的?谁 又该为此负责?4月25日,《南方都市报》首次披露了此事,引起众 多媒体的关注,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孙案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巨大的社会反响,令亿万国人为之 震惊和悲愤?只因为它使我们第一次开始认真审视自身生存环  相似文献   

12.
2003年6月18日,国务院第12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同时,民政部制定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于2003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 《办法》共18条,包括对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原则、救助站设立和管理、为求助人员提供的救助内容、救助站工作人员的行为,以及违反者责任追究等,标志着我国对在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细则》共24条,明确了《办法》规定的救助对象。同时还对救助方式、救助内容、救…  相似文献   

13.
6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381号国务院令,公布施 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 助办法》)。根据《救助办法》的规定,民政部第3次部务会议于7月 16日通过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 细则》(以下简称《细则》)。7月21日,民政部部长李学举签署第24 号民政部令,正式发布了《细则》。8月1日,《救助办法》和《细则》 一并施行,国务院1982年5月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 送办法》(以下简称《遣送办法》)同时废止。这标志着我国对在城 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救助办法》较之 于《遣送办法》,在一系列条款上体现了指导原则的变化--从 为被收容遣送人员规定各种强制措施和服从义务,转变为对救 助管理机构和人员提出各种义务,做出各种限制。这种权利与义 务在救助者与受助者之间的转换,使《救助办法》成为一部保障  相似文献   

14.
立法的人性化趋势令人瞩目 2003年6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废止实施长达20多年的《收容遣送办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6月20日签署国务院第381号令。公布施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1982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自8月1日起,备受瞩  相似文献   

15.
在今年6月27日上午被送上刑场的那一刻,原广州市收容人员救护站护工乔燕琴也许终于意识到,他的名字将会和另一个人以及一部行政法规的名字一道,写进中国法制史。那另一个人就是孙志刚,行政法规的名字叫《收容遣送办法》。 2003年3月18日晚10时许,在穗打工的湖北青年孙志刚因没有随  相似文献   

16.
从<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到<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从"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8个字之间的转换,折射出一种人性和理性的光芒.可以说,这是我国新一届政府实事求是、尊重人民意愿、与时俱进的一个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个毋庸讳言的事实: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中的流动人口数量越来越多,成份也越来越复杂。这些人员的流动,无疑对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有着积极的一面,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流动人员中的一批盲流中,不乏有杀人、抢劫、盗窃等违法犯罪人员也混迹其中。笔  相似文献   

18.
(2003年8月5日上海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上海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提请废止《上海市收容遣送管理条例》的议案,决定废止《上海市收容遣送管理条例》。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生效。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上海市收容遣送管理条例》的决定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在我所处的这座城市,经 常看到、听到不少进城寻找生计的老实 本分的农民工仅仅因为缺少暂住证而被 收容遣送,其中许多人是被警察无端撕 毁暂住证而变为"三无"人员的。目睹这 些农民工的痛苦、恐惧和愤懑,我实在难 以想像还有谁会相信这里就是人们心目 中的首善之区。更令人感到心寒的是,这 种现象已经蔓延到各地,并制造了这个 时代不应有的一幕幕悲剧:有人被收容 后下落不明,至今生死未卜;有人为逃避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劳动教养,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从创建至今已走过了整整五十年不平凡的历程,并已成为我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57年8月,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有关劳动教养制度的第一个法律文件。由于《决定》的颁行,使我国劳动教养由初创时期的文件、政策规定,定型为法律规范;由收容机关及厂矿企业内部的反革命分子和坏分子,而转为面向社会,收容有违法和有轻微犯罪行为的人员;由安置就业措施而成为与社会违法犯罪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