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立法的人性化趋势令人瞩目 2003年6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废止实施长达20多年的《收容遣送办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6月20日签署国务院第381号令。公布施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1982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自8月1日起,备受瞩  相似文献   

2.
2003年孙志刚之死激起三位法学博士仗义而起,一纸《关于审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建议书》传真至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最终促使施行21年之久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被废止。三位法学博士开创了以民间形式启动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违宪审查权的程序的罕有先例,同时也突显了中国司法体制另一方面的不足,缺乏公益诉讼的制度。一、什么是公益诉讼公益诉讼一词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革后,伴随着公益运动的展开而广泛使用该术语。由于当时美国的众多社会制度均面临挑战,因而出现了各种尝…  相似文献   

3.
6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381号国务院令,公布施 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 助办法》)。根据《救助办法》的规定,民政部第3次部务会议于7月 16日通过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 细则》(以下简称《细则》)。7月21日,民政部部长李学举签署第24 号民政部令,正式发布了《细则》。8月1日,《救助办法》和《细则》 一并施行,国务院1982年5月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 送办法》(以下简称《遣送办法》)同时废止。这标志着我国对在城 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救助办法》较之 于《遣送办法》,在一系列条款上体现了指导原则的变化--从 为被收容遣送人员规定各种强制措施和服从义务,转变为对救 助管理机构和人员提出各种义务,做出各种限制。这种权利与义 务在救助者与受助者之间的转换,使《救助办法》成为一部保障  相似文献   

4.
2003年6月18日,国务院第12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同时,民政部制定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于2003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 《办法》共18条,包括对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原则、救助站设立和管理、为求助人员提供的救助内容、救助站工作人员的行为,以及违反者责任追究等,标志着我国对在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细则》共24条,明确了《办法》规定的救助对象。同时还对救助方式、救助内容、救…  相似文献   

5.
5月14日,许志永、俞江和我向全国人大常委会递交建议书,要求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进行审查。事实上,在正式递交的建议书上,我们没有提到孙志刚事件一字一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止,8月1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也随之施行了。乍一看这两部法规的标题似乎没有太大差别,但仔细一看,“关键词”变了,即把过去的“收容遣送”改作了如今的“救助管理”。  相似文献   

7.
5月14日,一份特别的“建议书”被传真至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我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认为国务院1982年5月12日颁布的,至今仍在使用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与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相抵触,特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审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建议。”这份薄薄的公民建议书,以民间形式启动了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违宪审查权的程序,罕有先例。建议人在落款处郑重签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俞江,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腾彪,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许志永,北京邮电大学文法学院。他们还有一个共同身份:法学博士…  相似文献   

8.
《法治与社会》2003,(7):55-55
三名刚刚走出校门不久的法学博士。向全国人大常委会递交了一份关于审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建议书,认为收容遣送办法中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规定,与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相抵触,应予以改变或撤销。  相似文献   

9.
永远的告别     
也许,再也不会有孙志刚式的收容悲剧了. 6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第381号令,公布施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办法>共18条,包括对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原则、救助站设立和管理、为求助人员提供的救助内容、救助站工作人员的行为,以及违反者责任追究等,标志着我国对在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江西省公安厅: 你厅《关于收容遣送站关押期是否折抵劳教期的请示》(赣公传发[2001]1206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根据国务院《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规定,收容遣送是对家居农村流入城市乞讨、城市居民中流浪街头  相似文献   

11.
2003年5月14日,在孙志刚案件被媒体披露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生许志永等三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名义,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求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合宪性进行审查。《中国青年报》在报道此事时说:“和一般的公民向人大常委会提出制定、修改法律的建议不同,这份公民建议书非同寻常之处在于,是公民依照《立法法》规定,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对有关法规进行违宪审查的举动。”上书者对媒体解释自己的动机时说:“我们认为,《收容遣送办法》作为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其中有关限制人身自由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近来孙志刚惨死广州一事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悲痛之余,人们开始思考造成孙志刚之死的原因。有人认为执法人员素质太低是直接原因,也有人认为将现行的国务院的收容遣送规定上升为法律就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本人认为,只有根本废除收容遣送制度才能避免类似孙志刚这样的悲剧重演,为什么要废除收容遣送制度呢?因为从根本上说它是一项违宪的制度。  相似文献   

13.
在参与《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办法》讨论时,他作为基层收容遣送站站长,大胆谈出了"在强调救助的同时,一定不要偏废管理"的想法。 2003年6月22日,经国务院第12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公布时,赫然加上了"管理"二字。  相似文献   

14.
艾佳慧 《中国法律》2010,(4):44-49,102
2003年春,经媒体披露,因未携带身份证件而含冤死在收容遣送所的大学生孙志刚的悲惨遭遇激发了公众积蓄已久的对收容遣送制度的强烈不满和愤怒,“三博士”和“五学者”先後上书之後,国务院废止实施了21年的《收容遣送办法》代之以新的《救助管理办法入由于通过民情民意和社会舆论有效实现了促进政府和立法者审视、检讨和废止既有法规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孙志刚案件”开启了以个案影响法治的影响性诉讼的先河。  相似文献   

15.
阿计 《中国律师》2005,(11):19-20
2005年7月10日,随着备受瞩目的《物权法》草案向社会公布并征求全民意见,立法民主化迅速成为社会热议的公共话题。此前,一系列标志性事件已经在中国立法进程中烙下日趋鲜明的民意痕迹、显出日益强大的民意力量:2003年春天至初夏,公众对孙志刚事件的口诛笔伐,直接促成国务院废止了有侵犯人权之嫌的行政法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2004年5月《道路交通安全法》正式实施后,有关事故责任认定的条款引发了民众大规模的质疑和批评,推动北京等地通过征求市民意见、召开立法听证会等手段,出台了更具民意基础的地方交通法规;再晚些时…  相似文献   

16.
乞讨是一项权利吗?——透视城市乞讨现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振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教师 ) :孙志刚案及《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施行被喻为 2 0 0 3年中国法治进程中最具标志性的事件。新的救助办法以自愿为原则 ,来去自由 ,只有个人提出申请时 ,才能进行而且必须进行救助 ,为保障人身自由 ,不允许再进行强制性的收容遣送。然而这部旨在以尊重受助者自由意志和防止国家权力滥用为核心的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法律并没有得到乞丐们的欢迎 ,实际上 ,现在城市流浪乞讨人员越来越多 ,且呈现出“职业化”的倾向。据合肥市救助站调查 ,职业乞丐占到总数的 80 %。福州市救助站成…  相似文献   

17.
从<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到<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从"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8个字之间的转换,折射出一种人性和理性的光芒.可以说,这是我国新一届政府实事求是、尊重人民意愿、与时俱进的一个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8.
我国收容制度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1年,中共中央批转了公安部《关于制止人口自由流动 的报告》,决定在大中城市设立"收容遣送站",以民政部门为主, 负责将"盲流"收容起来并遣送回原籍,与此同时也提出公安机 关要对收容对象进行审查鉴别。这是我国收容制度的发端,主要 针对的是因三年自然灾害而进城的农民。 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文革"期间,因户籍制度强化对 城市人口的严格控制,盲流人口不多,主要是少量的乞讨者,这 期间的公检法加强了对这部分人员的执法力度,盲流人口变成 被管制对象。 70年代末因改革开放,农村人口开始大规模向城市流动,为 维护城市社会秩序和保障城市安全,1982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 关于"收容遣送"的正式法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 办法》,收容制度全面启动。  相似文献   

19.
2003年8月1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开始实施,变强制性收容遣送为关爱性的救助管理,这一变化不仅体现了人文关怀、社会进步和法制的完善,也体现了对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的人格尊重。3年过去了,《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的效果如何,还存在什么问题?近日,记者在合肥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相似文献   

20.
三位中国公民日前的一个举动引人瞩目——可能也引人侧目。他们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建议对一个行政法规进行违宪审查(见5月16日《中国青年报》报道)。那个有“违宪”嫌疑的法规是个什么“东东”?区区六百字,寥寥十二条,可是从1982年5月12日发布施行至今,太岁头上没人给动过土,那就是《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而它的“实施细则(试行)”从1982年10月15日开始“试行”,“试”了二十多年还在继续“试”着。事情的缘起是近期影响巨大的武汉青年孙志刚命丧广州收容救治站事件。 这个事件的最新进展是“涉案的13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被公安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