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孙叔敖是春秋时期楚国的贤相,亦是《史记·循吏列传》中记载的第一位清官。他从小胸怀大志,勤奋好学。后被引荐给楚庄王,楚庄王任命他为楚国令尹,即丞相。相传在他刚任令尹之时,曾受到一位老者的教诲。当时,文武百官、亲朋好友乃至普通百姓都纷纷前往  相似文献   

2.
张颖 《中国监察》2014,(3):63-63
孙叔敖是春秋时期楚国的贤相,亦是《史记·循吏列传》中记载的第一位清官。他从小胸怀大志,勤奋好学。后被引荐给楚庄王,楚庄王任命他为楚国令尹,即丞相。  相似文献   

3.
按照现代人的思维习惯,官吏常被分为清官和贪官,好官和坏官。然而,在司马迁和班固的史书里,他们则把官吏分为循吏与酷吏。循吏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官吏种群,从《史记》到《清史》均可见独立的循吏传记,故其地位非比寻常。本文以唐代诗人汪遵的七言绝句《密县诗句》为线索,来论述汉代循吏卓茂的施政理念和业绩,并以此总结和探究中国古代循吏的概念与基本特点,最后客观真实的评价循吏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春秋战国时期,楚人孙叔敖很有才干,是个隐居乡间的处士。古代的处士,是指有才干和德行而又隐居不做官的人,有时也指虽有德、才而未被朝廷发现的人。楚国的令尹(宰相)虞丘年纪大了,知道孙叔敖的才能,便将他推荐给楚庄王以代替自己。楚庄王试用他三个月后,觉得不错,便任孙叔敖为楚令尹。孙叔敖初为令尹,国中吏民前来道贺。有一位老人,穿着粗布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这有些像吊丧穿着的服装。他来到孙叔敖的相府时,已经迟到,来了以后,不贺孙叔敖之喜,而是对孙叔敖说:“宰相今天新上任,我不想随例贺喜了,倒是想说几句哀悼的话。”孙叔敖大度地说:…  相似文献   

5.
武树臣 《中外法学》1993,(5):24-29,10
<正> 循吏、酷吏是汉代中央集权官僚政体中风格迥异的两种官僚。他们各有不同的出身、经历和文化程度,并以其不同的施政方式来完成拱卫集权专制政体及其社会基础的政治使命。他们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可以从春秋战国的儒法对立和晋国文化鲁国文化的分野中找到原型。而这种差异的消弥和统一正反映了法家文化儒家文化融和过程的一个侧面。从历史渊源来看,循吏自春秋时便已初露端倪。《史记·循吏列传》所述孙叔敖、子产、公义休、石奢、李离五人大多为春秋时人。其主要特征是"施教导民"、"以患养民"、  相似文献   

6.
著名史学家孟森先生曾对《明史》中的循吏做过专门的数据统计,他说:“全传百二十人,宣德以前六十余年时得百人以上,正统至嘉靖百三十余年间十余人,隆庆、万历五十余年间仅两人,天启、崇祯两朝无一人。……宣德以前,尚多不入循吏传之循吏。”  相似文献   

7.
孙见喜书法     
《法治与社会》2011,(10):81-F0003
孙见喜,陕西商州市张村乡人。1969年毕业于西安工业学院,1984年调入省出版社,任太白文艺出版社编审、太白书院副院长、西安工业大学及咸阳师范学院兼职教授,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作家协会理事,西安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孙见喜书法作品清正刚强、骨力内蕴,有欧阳询意趣,被爱好者广泛收藏,其传略收入《古国丹青画卷》,书法对联被中国书画研究院和北京书画艺术研究院收藏,艺术成就载入《中国文艺家传集(第一卷)》。  相似文献   

8.
梁晓俭 《检察风云》2005,(15):52-53
如果给"清官"下个定义,肯定会有各种版本,包括来"大讲堂"坐坐的专家们也各有见解。然而,"清官"的核心是"廉洁、正直"似乎并无争议。这就是为什么在社会昌盛,人们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仍然有那么多人有"清官情结"。问题是,我们该如何看待"清官情结"?如何去粗存精?如何将这种"情结"化为"廉政"的氛围?这是我们刊登这组稿子的期盼。 本期另一话题"房产市场,谁主沉浮"将继续由《上海房产》主编赵也初先生客串主持,感谢他的鼎力相助。  相似文献   

9.
也说"清官"     
如果给"清官"下个定义,肯定会有各种版本,包括来"大讲堂"坐坐的专家们也各有见解。然而,"清官"的核心是"廉洁、正直"似乎并无争议。这就是为什么在社会昌盛,人们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仍然有那么多人有"清官情结"。问题是,我们该如何看待"清官情结"?如何去粗存精?如何将这种"情结"化为"廉政"的氛围?这是我们刊登这组稿子的期盼。 本期另一话题"房产市场,谁主沉浮"将继续由《上海房产》主编赵也初先生客串主持,感谢他的鼎力相助。  相似文献   

10.
史籍最早的贪官——羊舌鲋中国历史上贫官如蚁,披览史册,见之于史籍记载、最早被诛之以法,第一个被奴隶制的法典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贪官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代理司马、代理司寇羊舌鲋。羊舌鲋(前580—前531年),一名叔鲋,字叔鱼。出生于晋国,是晋文公的名将羊舌斗克的后代。  相似文献   

11.
一北宋来年,曾经爆发过多次农民起义。宋江领导的起义就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一次。关于这次起义,《宋史》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等,以及南宋人所撰写的一些野史、笔记,如王傅《东都事略》、李焘《续宋编年资治通鉴》、李(?)《十朝纲要》、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等都有一些零碎的记载。例如,《宋史·侯蒙传》说:“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宋史·张叔夜传》说:“宋江起河朔,转掠十  相似文献   

12.
坚守底线     
正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写有《(?)蝂传》,说的是一种叫做(?)蝂的小虫,喜欢背东西,见物就背,从不嫌多,以致负重累死。柳宗元通过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贪得无厌、不自量力、毫无底线的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都应有一个底线,如果无法坚守底线,任由私心欲望膨胀,就会被低级趣味迷住眼,被庸俗交往绊住脚,被名利诱惑缠住心,终究会毁于熊熊欲火之中。当市场经济给我们带来丰厚的物质资源时,也让一些人的道德底线有所松动,使得曾经的纯洁与美好渐行渐远。于是,诚信道义屈从于戾气浮躁的功利,  相似文献   

13.
司马谈作史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贞说:“《史记》者,汉太史司马迁父子之所述也。”(《史记索隐》序) 司马贞的话,完全符合《史记》创作的实际情况。这就是说:《史记》之作,自司马谈始。《太史公自序》载司马谈临死对司马迁的话道:“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谈既念念不忘《史记》的创作,把它看作是自己毕生的事业,而《史记》的规模又是如此宏大,那么,直到他逝世前还没有动笔,是难以想象的事情。而从司马  相似文献   

14.
《水浒传》、《金瓶梅》里的火葬很多读者都会记得《水浒传》里武大郎含冤而亡后,西门庆用了10两银子去买通"团头"何九叔,要他敛尸的时候"照顾则个"。三天后出殡,就把武大郎的尸首抬到城外的"化人场"。何九叔良心过不去,设计"来到城外化人场上,便叫  相似文献   

15.
<正> 太史公在《史记》中特作循吏列传》,这对于研究司马迁的政治法律思想,具有莫大的价值。但是,这不是我们本文的题旨。什么是“循吏”呢?《史记》“索隐”释之云:“谓本法循理之吏也”。太史公在《循支列传》开篇有语略云:“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可见,执法之吏,对于国家之治乱,至为重要。一个国家的“法治”状况如何,不仅仅在乎其写在文本上的法律条文如何,更在于这种体现统治阶级“导民”意志与政策的法律条文是否在实际生活中被严格地遵循。虽  相似文献   

16.
题记:南疆卫士曾庆艳南沙守礁5年,妹妹曾庆梅被人拐卖3年无下落。此事引起《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等多家中央新闻单位的关注,公安部长贾春旺、副部长白景富专门批示,湖北省公安厅长挂牌督办救人——  相似文献   

17.
近读《史记·循吏列传》,其中“李离自罚”的史实颇令人深思。春秋时,晋国狱吏李离审理一案子不慎误判,杀无辜一人。按晋法中“不当死者被杀,狱吏要抵以性命”之规定,李犯的是死罪,他懊悔不迭,为谢罪天下,他一面令手下人将自己关进狱中,一面请求主公对他秉公执法。可晋文公接报  相似文献   

18.
《诗经·甘棠》一诗,作于西周初年,原本只是一首召南百姓追念曾经施与他们恩泽的爱民官员——召公奭的抒情诗,与甘棠听讼并无必然关联。可是在汉儒的注疏中,原本形象抽象模糊的召公,却被建构成一个追慕王道政治理想的道德家,以及深入民间听讼决狱的苦行者。召公听讼断狱,乃是《甘棠》所述之事;召公爱恤百姓以及百姓因报恩而思念召公,则是《甘棠》所述之志。但是这种具体的事与志,并非源自《甘棠》本身的记述,而是出于汉儒的刻意建构。汉儒之所以将二者联系起来,或许是因为这首反映周初德教政治兴起的抒情诗,恰好与汉代儒家政治的逐步兴起吻合,既昭示了儒家政治理念的复活,也预示了循吏政治实践的来临。然而从古典中国循吏的司法实践来看,虽然送法下乡有其自身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但是同样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循吏送法下乡,实际上也不是一种常规化与制度化的安排,只是一种因人而异的非常举措。  相似文献   

19.
沈栖  陆华 《检察风云》2014,(13):32-32
常读史书,偶见清官格外钦羡,因为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封建时代,清官委实是凤毛麟角.近览《明史》,杨溥和范理的清廉事迹值得一书.  相似文献   

20.
太史公是官名,还是尊称?司马谈父子相继为太史公,证明了太史公是一个世袭的官职。司马迁的出仕是由于其父司马谈的保举,说明太史公地位较高,有别于后世的太史令。《史记》和《报任安书》都自称“太史公”,说明司马迁终于太史公之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