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荷兰"安乐死"法案的通过,关于"安乐死"问题的争论日趋激烈,仁智各见.本文拟从法理学的角度对"安乐死"提出个人的反对意见,并进行了较为严谨的论证.  相似文献   

2.
安乐死“合法性”研究应是“合法化”研究的前导。否则后者很可能陷入盲目。从逻辑上说,“安乐死合法性”具有三种可能内涵:安乐死不违法;依法律施行安乐死;安乐死是一种权利。分析表明,第一种和第三种安乐死合法性尚不能被现代法权系统承认。各国安乐死立法主要体现了第二种安乐死合法性。第一种安乐死合法性容易被遗忘和忽视;第二种安乐死合法性目前遭到了广泛的误解;第三种安乐死合法性则是误解的产物并且超出了法律的维度。  相似文献   

3.
荷兰是对"安乐死"实行合法化的先行国家。在荷兰每年 有4000人死于所谓"合法化死亡"。现在荷兰有许多老人和 病人越来越不相信为他们治病的医生,甚至对自己的亲属也 越来越不相信。他们宁愿单独或结伴穿越边境,进入德国或其 他国家,来躲避"合法化死亡"。  相似文献   

4.
刘泽刚 《证据科学》2007,14(1):41-46
安乐死“合法性”研究应是“合法化”研究的前导.否则后者很可能陷入盲目.从逻辑上说,“安乐死合法性”具有三种可能内涵:安乐死不违法;依法律施行安乐死;安乐死是一种权利.分析表明,第一种和第三种安乐死合法性尚不能被现代法权系统承认.各国安乐死立法主要体现了第二种安乐死合法性.第一种安乐死合法性容易被遗忘和忽视;第二种安乐死合法性目前遭到了广泛的误解;第三种安乐死合法性则是误解的产物并且超出了法律的维度.  相似文献   

5.
"安乐死"也称无痛苦致死,在现代医学条件下,安乐死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对安乐死的追根朔源,特别是对其思想产生的探寻可以加深对安乐死问题的理解。本文反对大多数学者认为安乐死古已有之的说法,而是认为在人们开始了一种自觉的、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时即启蒙运动之后才真正产生了安乐死的想法。  相似文献   

6.
李倩 《北方法学》2017,11(5):61-71
安乐死在中国是否可以允许,是法律界和伦理界一直争论的话题。主流观点是否定实施安乐死,认为安乐死是以协助的方式终结他人生命,侵害了病人享有的生命权和健康权,应该按照故意杀人罪来承担刑事责任。但是司法实践中层出不穷的疑似安乐死案件,是不能简单地根据故意杀人罪来定案的。德国刑事司法实践将安乐死分为"中断医疗型"安乐死、主动直接安乐死、间接安乐死,继而区分何种安乐死是法律允许的,何种安乐死应该绝对禁止。从刑法教义学角度出发,病人的同意、代理人的意见、法庭的许可都可以作为排除犯罪性事由在安乐死案件中影响行为违法性的认定。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法理角度出发,对"安乐死"进行了系统的价值分析,推导出"安乐死"必然合法化的结论,并且对相应的法律关系进行了说明以揭示"安乐死"法律化后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域外     
瑞士"安乐死"公司遭质疑瑞士一家合法经营的"安乐死"公司由于屡遭抗议,找不到办公地点,无奈推出了流动"安乐死"服务,即让顾客乘车到指定地点后"开始工作"。但此举仍未平息民众心中的不满。  相似文献   

9.
林海 《证据科学》2001,8(4):206-209
随着荷兰“安乐死”法案的通过,关于“安乐死”问题的争论日趋激烈,仁智各见。本文拟从法理学的角度对“安乐死”提出个人的反对意见,并进行了较为严谨的论证。  相似文献   

10.
安乐死从一开始出现就一直备受争议。随着人类社会的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人类的死亡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对待安乐死已从过去的禁止、反对,逐步转变为立法管理。安乐死涉及伦理学、医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牵涉医生、病人、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关系,在我国由于安乐死在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合法化,一些医院或绝症患者只能采取"自然死亡法"即停止治疗,这实质上就是采取消极安乐死,而此举并不受反对,但对患者造成了痛苦与折磨,对社会和亲属造成了经济和精神上的负担。现代文明社会应尊重患者的生命权与个人选择自由,对患者以临终关怀。安乐死有其法理上的立法依据,安乐死的实施从刑法角度分析也是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法律不应回避安乐死,安乐死应该有自己合法的地位。本文拟从安乐死的立法建议,安乐死的立法设想,安乐死的形式和实施方法,安乐死的实施程序,以及安乐死的法律责任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李惠 《证据科学》2002,9(4):209-211
安乐死的适用对象应当具备两个必要条件:患有不治之症且濒临死亡者 ;正在遭受无法摆脱的难以忍受的剧烈痛苦者.因此,植物人、无生存价值的新生儿不能成为安乐死的适用对象.安乐死的权利包括两个方面:选择死亡的权利;选择理想的死亡状态的权利.安乐死的权利属于安乐死的适用对象.因此,所谓"非自愿安乐死"不属于安乐死的范畴.  相似文献   

12.
载连在荷兰,安乐死早在三年前就已经合法化,不过,它只限于成年人。现在,政府也让新生婴儿在特殊情况下,获准安乐死。据有关统计,这次荷兰的“安乐死”法进一步放宽后,在这个有着1600万人口的国家里,每年将增加10个“安乐死”手术。但据报道,在新法颁布前,荷兰一些医院早就已经为婴儿秘密进行安乐死,一年内就有15到20起。根据荷兰的新规定,父母要为婴儿申请安乐死,必须证明婴儿已经无药可医,而他肉体上所承受的痛苦已经到了无法舒缓的地步。当然有人权分子抗议这个新条例。综览:作为世界上首个承认“安乐死”合法的国家(1993年2月通过法案),…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在借鉴荷兰"婴儿安乐死"立法的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加紧我国"婴儿安乐死"的立法举措,以期完善我国的相关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14.
"安乐死"问题事关生死大事,跨越社会、伦理、法律、医学等学科,争议由来已久。对死亡问题进行哲学思辨,目的在于揭示安乐死的哲学基础并寻求共识。对安乐死问题进行伦理分析和文化兼容性思考,有助于突破安乐死问题中国化所面对的两大障碍。研究并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实现安乐死立法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1986年,一个叫王明成的男子为其身患绝症的母亲实施了“安乐死”,其后他和医生被检察机关以故意杀人罪提起公诉,此事在全国引起了对“安乐死”的激烈争论。17年后,当身患胃癌晚期的王明成再次要求给自己实行“安乐死”时,却没有医生再有勇气。8月3日,形如  相似文献   

16.
安乐死历史的回顾安乐死《辞海》解释为"现代医疗条件下患不治之症的病人,真诚要求医师为解除其不堪忍受的痛苦而采取提前结束其生命的措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解释为"指十分痛苦的不治之症或身体机能完全失调的情况下的自愿死亡。"安乐死(euthansia)源自希腊文,由安逸(eu)和死(thantos)两个词素构成,原意是无痛地仁慈地处死,后来被扩大应用为无痛苦地死去(故安乐死又译为无痛苦致死)。关于安乐死在道德上是可以允许的意见可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斯多葛派等思想家、政治家。而在传统的基督教信条中却是受到抵制的,因为有人认为安乐死包括在第六条戒律的谋杀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的发展始中,人们由最初对死亡的恐惧发展为今天能积极主动的规范死亡,由此也反应了人们对生命的保护。在现实生活中,"安乐死"这一社会问题应时代要求而产生。本文主要将由生命权看待安乐死,通过对两者的认识,认为安乐死合法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建议尽快立法,以保护生命权使安乐死纳入法律规范中。  相似文献   

18.
闵晓涵 《法制与社会》2011,(15):259-260
安乐死问题是一个涉及医学、法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的极其复杂的问题,从其出现时开始,各国对安乐死的争议就没有停止过。无论是在安乐死已经合法化的国家还是在法律对安乐死三缄其口的国家,医疗实践中病人通过安乐死的方法结束痛苦生命的做法大量存在,而各国法律对安乐死能否合法化也做出了不同的规定。本文认为,安乐死的存在有其正当性和合理性,大量安乐死案例的出现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但从我国目前的社会环境出发,安乐死合法化在当前中国不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区倚 《法律与生活》2014,(15):44-45
正"安乐死"是在不违背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对生命的特殊处分方式。即使在今天,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安乐死是否合法仍然备受争议。2004年8月24日下午3点,云南省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两位法官来到辖区陆良县看守所,对宋见良为妻子实施"安乐死"案进行一审宣判,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宋见良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听完判决结果后,被告人宋见良说:"法律怎么判,我都认了。"一审宣判后,当地检察机关在法定期限内未提出抗诉,一审判决生效。同年9月23日,宋见良被送往监狱服刑。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了安乐死的以下法律问题:一、安乐死的法律定义,应当具有四个特有属性:二、安乐死的适用对象,应当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三、安乐死的权利,包括两个方面,应当属于安乐死的适用对象;四、安乐死的法律性质,实施安乐死的行为不构成犯罪,与故意杀人有着本质区别。并在上述探讨的基础上研究和分析了被动安乐死、植物人,非自愿安乐死等一系列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