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当前人口老龄化加速背景下,从"人口红利"向"生产率红利"的转变对一国经济发展尤为必要。文章基于1998—2019年度29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了平均受教育年限、城镇化率对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提高平均受教育年限可提升人均GDP,从而实现生产率红利效应;而城镇化率对人均GDP的影响为非线性具有门槛效应,当平均受教育年限跨越9.59年和11.11年的门槛值时,城镇化率对人均GDP的促进作用是逐步提升的。基于不同地区结论的异质性,提出根据地区产业发展需求,进行拓展多元教育形式、完善城乡人口流动机制等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党和政府把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奋斗目标,不断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建国前,我国是一个文盲、半文盲人口占80%的国家,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仅20%左右。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普及义务教育和扫盲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据统计,我国人均受教育年  相似文献   

3.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如何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本刊特邀几位教育局长和专家一起探讨。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的基本教育制度,在我国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中位于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的位置,对提升国民人均受教育年限和劳动者人均受教育年限贡献份额最大、所占  相似文献   

4.
农民子女受教育的希望出口究竟在哪里?第一,国家财政投资结构应向农村基础教育倾斜;第二,各级地方政府也要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办法,以确保农村教育步入正轨;第三,农村基础教育要找准与高等教育的契合点。同时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和制度,切实保障农村人口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只有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才能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5.
在一直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女人成为男人或家庭的附属品。据统计,50年前的旧中国90%的妇女是文盲。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妇女事业取得巨大进步和发展,妇女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文化素质明显改善。调查表明,如今,我国15岁以上女性人均受教育水平6.5年,比1990年增加1年,快于同期男性增幅。女性文盲率下降大于男性,男女受教育水平的差异进一步缩小。1999年,高等学校、普通中学、小学在校女生比  相似文献   

6.
发展与差距     
人均受教育年限:8年 截至2002年底,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8年,与其他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如美国为13.4年、爱尔兰为11.7年、韩国为12.3年。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7% 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17%,这意味着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根据国际上通行的划分标准,适龄青年的15%以下接受高等教育为精英高等教育阶段。  相似文献   

7.
2005年中国青年人口发展状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从整体上分析了我国14-29、14-35岁青年人口发展的基本状况,主要结论是青年人口总量和比例逐年减少;低龄青年性别比偏高,且在未来会更为严重;流动是影响青年群体空间分布的最重要因素,广东是青年人口数量最多的省;我国的城镇化主要是青年的城镇化;流动青年规模大,远距离流动比例高;青年平均受教育年限比14岁以上总人口高1.7年;青年在二、三产业中就业的比例高于父辈;青年的平均初婚年龄在推后;未婚青年的性别比偏高趋势严重,婚姻挤压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8.
段吟颖 《求索》2013,(10):50-52,261
多数研究发现教育水平对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性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2003-2011年23个省的教育基尼系数、收入基尼系数以及受教育年限等数据考察了教育水平以及教育投入的不平等性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表明平均受教育年限与收入分配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但是这种状态在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表现。东部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相较于西部地区对收入不平等性影响较小。教育基尼系数显著影响收入基尼系数且为正相关,同样在不同地区也有着不同的表现。该结论对我国完善教育财政体制,实施统筹地区教育资源分配政策提供了论证,同时对改善居民收入分配现状,缩小贫富差距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陆莹 《桂海论丛》2013,29(5):120-124
通过分析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发现广西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在进入新世纪以后有了大幅提升,高学历人口增长迅速,但是各少数民族文化素质发展差异明显,整体文化素质低于汉族,个别民族处于后进水平。因此,要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探寻提高人口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民族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建立适合少数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构筑多层次少数民族教育体系;重视少数民族女性受教育的问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和福利。  相似文献   

10.
于雷 《青年探索》2005,(6):52-52
到2020年,我国25 ̄64岁劳动适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将达到10.5年,每年新增劳动力中将有20%以上达到本科以上文化程度。“2020年中国教育展望”的调研报告中指出——我国人力资源目标:到202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国从业人员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将提高到50%左右,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例将提高到20%左右。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从业人数总量增加到1.4亿人,比目前翻两番。细分各个阶段目标:到2020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将由目前的82.4%提高到95%左右;高中毛入学率将由目前的48%提高到8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提高到45%…  相似文献   

11.
一、在经济发展方面,人均GDP3000美元左右国家处于世界中等收入水平,我国目前属于中下等收入国家,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二、在社会发展方面,我国与人均GDP3000美元左右国家状况相似,表现为收入分配差距相对较大,但已基本实现男女平等受教育。三、在居民生活方面,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和平均预期寿命已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但小汽车普及率较低,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四、在科教文卫发展方面,我国用于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相对较高,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低,但居民受教育年限要比人均GDP3000美元左右的国家短。五、在资源环境方面…  相似文献   

12.
数据     
《时事资料手册》2007,(1):111-111,113,115,117
7.3年 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2006年12月19日表示,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  相似文献   

13.
温家宝总理近来一直和人们演算“13亿的乘除法”。他说:“人多,不发达,这是中国的两大国情。中国有13亿人口,不管多么小的问题,只要乘以13亿,那就成为很大很大的问题;不管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13亿,那就成为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这是中国领导人任何时候都必须牢牢记住的。”  相似文献   

14.
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广东人口结构呈现以下七个方面的变化:一是人口数量变大,二是流动性人口变大,三是年龄中位数变大,四是受教育平均年限提高,五是人口集中度变大,六是性别比、民族人口与家庭户均规模变化大,七是与经济增长关联度变大。  相似文献   

15.
怎样看待中国的“穷”人们说中国穷,是指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说的,中国目前人均国民收入,一般认为在300美元左右,属世界穷国之列。这里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的人口太多了。如果讲国民生产总值,中国居于世界第八位,也算是一个世界大国。但按11亿多人口平均,就在世界100位以后,又算是“小”国“穷”国了。人口因素是很重要的,美国人口2.5亿,不及中国的1/4。如果美国的人口同中国一样多,美国的人均收入至少减少3/4,人均  相似文献   

16.
数字     
《时事报告》2014,(3):7-7
“人均万元税负”到底重不重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达到12.9万亿元,有学者用它除以我国的13亿人口,得出了我国“人均税负接近万元”的结论。实际上,“人均宏观税负”跟“人均财政收入”不过是同一个指标两种叫法,但听到“人均税负接近万元”,大多数人的反应肯定是负担太重,而听到“人均财政收入万元”时,则会感到人均财力太少了。一个国家税负高低,一般用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即宏观税负来衡量。我国2012年公共财政收人占GDP的比重为22.59%,全部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为35.33%。而宏观税负的世界平均水平约为40%,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处于合理区间。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课教材一经编成使用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即使是不断进行修改,也会因为修改时间和使用时间的差异而使教材的某些内容难以反映、体现最新的时代内容。因此,教师有必要将平时收集到的最新材料充实进教材,甚至“修改”教材的某些内容。例如:在讲授《经济常识》中“我国农业自然资源比较少,人均耕地只有1.5亩,是世界人均耕地4.4亩的1/3左右”时,我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目前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36亩的最新数据“修改”了教材;在讲“我国人多地少,要解决11亿人口吃饭问题,必须不断提  相似文献   

18.
陆莹 《桂海论丛》2004,20(4):26-28
邓小平从战略高度认识到人口数量超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和矛盾,主张必须坚决控制人口增长;同时要通过教育解决人口素质低下的问题,开发人力资源,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强调要牢固树立人均观念,走非传统的可持续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他的人口思想对我国人口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在民族研究和民族工作中提出了很受人们关注的概念,即“人口较少民族”,也称“少民族”或“小民族”。在我国56个民族当中,有22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在10万人以下,即人们所说的人口较少民族。这22个少数民族不仅每个民族不足10万人口,而且人口相加起来也就63万人。这22个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加快他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却是很大的。加快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是坚持民族平等和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大事,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新世纪新阶段…  相似文献   

20.
罗炳科,今年50多岁,就任天峨县政协主席职务,迄今已有5个寒暑,5年来,他兢兢业业地工作,除做好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外,一直在八腊瑶族乡挂点扶贫。他时刻都想着群众的疾苦,与工作队员一起走村串户,发动群众修水柜,上项目,与贫困作斗争,办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事,人们称道:“罗主席扎根山区,志在扶贫”。1997年是天峨县扶贫攻坚的最后决战阶段,组织上安排罗炳科到全县11个贫困村之一的八腊乡龙峨村扶贫。龙峨村属大石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开发难度大,贫困人口多,全村有138户600多人口,年人均只有粮210公斤,年人均收人只有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