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曾福生  郭珍 《求索》2013,(4):5-8
本文选择农业基础设施投资额、农业R﹠D经费、第一产业劳动力、农业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农业GDP等变量,构造基于投入的BCC模型测算中国省际农业基础设施供给效率,并利用各省1989-201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Tobit模型分析了人均GDP、教育水平、财政支农支出占GDP比重、政策虚拟变量等变量对农业基础设施供给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1989-2010年西部地区的平均农业基础设施供给效率明显低于东中部,且从规模报酬来看,西部地区大多数省份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教育水平与农业基础设施供给效率显著正相关,人均GDP、财政支农支出占GDP比重、市场经济改革与农业基础设施供给效率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采用Super-SBM模型与Malmquist模型测算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用固定效应模型与门槛回归模型分别验证黄河流域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与城市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2011—2020年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呈现递增趋势,且主要由技术进步引起,流域内所有城市的土地城镇化逐年递增,11个城市(州)出现人口流失导致人口城镇化递减;人口城镇化与城市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倒“U”型关系,土地城镇化与城市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呈现“U”型关系,且这种关系在流域内存在区域差异性;人口城镇化影响城市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土地城镇化的双门槛效应,当土地城镇化发展过低或者过高时,人口城镇化呈现抑制城市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土地城镇化影响城市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存在人口城镇化的单门槛效应。因此,黄河流域各城市应积极推动人口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控制土地城镇化高速发展,建立以常住人口为标准的“人地挂钩”制度,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居民消费,建立“以人为本,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3.
<正> 人口经济学家冯立天教授认为:“今天我们以各种方式来使人们关注11亿人口日,最重要的就是要树立起‘大人口意识’。过去人们理解人口意识,多指控制人口数量与人均观念(即某种资源人均只有多少)。这种理论当然正确,但也太片面、狭窄。”他提出的“大人口意识”,还包括提高人口质量的意识,郎人口道德规范、人口身体素质和人口文化素质。他提供了几个数据。据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我国在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4.92年,即不到小学毕业水平。而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平均受教育年限也只有8.82年,只接近初中毕业水平。这表明我国人口文化素质是很低的。对此,冯教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使得我国东、中、西部的城镇化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地区间城镇化水平始终处于不均衡状态。本文通过分析区域人力资本存量与城镇化及产业发展的关系,探析我国区域城镇化进程差异的人力资本因素。一、区域人力资本水平对城镇化发展影响分析2010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城镇化率分布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人力资本存量最高的  相似文献   

5.
许梦博  寇依 《长白学刊》2024,(1):107-121
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本文选取2005—2021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基于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财政分权、人力资本与高质量就业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财政分权对就业质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经过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地区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对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比东、中部地区更加明显。传导机制分析发现,财政分权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水平,进而促进高质量就业水平的提升。人力资本在财政分权对高质量就业作用的关系中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随着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财政分权对就业质量的作用呈现边际效应递增的规律。因此,我国应当进一步完善财政分权制度,实行多元化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多渠道提升地区人力资本水平,从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相似文献   

6.
段吟颖 《求索》2013,(10):50-52,261
多数研究发现教育水平对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性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2003-2011年23个省的教育基尼系数、收入基尼系数以及受教育年限等数据考察了教育水平以及教育投入的不平等性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表明平均受教育年限与收入分配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但是这种状态在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表现。东部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相较于西部地区对收入不平等性影响较小。教育基尼系数显著影响收入基尼系数且为正相关,同样在不同地区也有着不同的表现。该结论对我国完善教育财政体制,实施统筹地区教育资源分配政策提供了论证,同时对改善居民收入分配现状,缩小贫富差距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各区域教育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口众多的国情决定了教育在中国的重要地位。一个地区的人口素质和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的关系。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专及以上人口比例"是对经济发展而言最为重要的指标。利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分析得出人均教育年限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结果表明人均教育年限的提升和经济增长水平有显著的正相关。利用聚类分析研究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结果说明区域之间差别巨大,最大的鸿沟在北京、上海和天津三个直辖市和其他地区之间。  相似文献   

8.
利用2011-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以及相关的经济社会数据,探讨了该地区人口空间分布总体特征,并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这一特征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整个经济圈人口整体呈现出边缘地区不断向中心地区聚集、不均衡性持续加剧的空间分布格局;可能对这种人口分布格局产生了影响的因素按作用大小排序依次是:滞后效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医疗卫生机构数>第三产业占比>普通中学专任教师人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商品房均价>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每万人医疗卫生床位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化率。其中,前八个变量与经济圈内人口中心化聚集和不平衡分布程度正相关,即其水平提升将导致人口进一步聚集和更大的分布不平衡;后四个变量负相关,即其水平的上升趋于弱化人口中心化聚集和分布不平衡性,可能的原因是以重庆、成都为代表的核心区域对为数众多的边缘地区产生了过强的人口虹吸效应。  相似文献   

9.
一、在经济发展方面,人均GDP3000美元左右国家处于世界中等收入水平,我国目前属于中下等收入国家,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二、在社会发展方面,我国与人均GDP3000美元左右国家状况相似,表现为收入分配差距相对较大,但已基本实现男女平等受教育。三、在居民生活方面,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和平均预期寿命已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但小汽车普及率较低,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四、在科教文卫发展方面,我国用于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相对较高,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低,但居民受教育年限要比人均GDP3000美元左右的国家短。五、在资源环境方面…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如何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本刊特邀几位教育局长和专家一起探讨。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的基本教育制度,在我国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中位于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的位置,对提升国民人均受教育年限和劳动者人均受教育年限贡献份额最大、所占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我国2011—2020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模型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并验证农业科技投入是否在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中介效应。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促进农业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发展之间具有双门槛效应,当农业发展水平跨越其门槛值之后,数字普惠金融的促进效应加强;科技投入在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中介效应,且我国中西部地区科技投入的中介效应明显强于东部地区。基于此,要加快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进程,完善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助力农业发展的功能,让乡村共享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2.
通过采用珠三角9市2003—2010年的宏观经济数据及其223家上市公司样本,运用双向固定/随机效应非平衡面板模型分析了宏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否能提升企业创新特质。研究发现:宏观全要素生产率对企业创新特质并没有产生正面影响,对于原创性的"创造性破坏"式创新和"模仿性创新"均没有明显作用,而对于"创意式创新"甚至还存在负面作用。因而,创新政策的完善需要注重设法提升企业主体的作用,而不能过度强调"政府主导"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已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贡献国,近十年来,气候变化所引发的自然灾害越来越严重,从而导致不同收入水平的人们做出差异化的迁移决策,最终可能出现"环境贫困陷阱"。基于此,利用1994年-2009年中国10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门槛回归的方法,实证分析气候变化对中国人口跨地区流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气温变化与人口流动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降水量变化对人口流动的影响不显著,即气温高于平均温度1摄氏度,人口迁移率上升0.475个百分点;在收入水平较高的地区,随着气温的升高,人口流动率较高,而在收入较低的贫困地区,人口流动率则较低,因此,气候变化会引发"环境贫困陷阱"。基于以上结论,政府应加大节能减排措施应对气候变暖,以及加大对低收入的贫困地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以减轻气候变化对穷人的不利影响,从而避免"环境贫困陷阱"的出现。  相似文献   

14.
区域社会和经济存在与发展的因素对犯罪规模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文章基于这一事实将警务效率、人均GDP、受教育状况、人口密度和基尼系数作为地区犯罪规模的评价因素,采用复回归方法建立了地区犯罪率模型,通过模糊动态聚类分析得到了影响犯罪规模各因素的混沌特征,从这种混沌优化的学习过程中确定了各个影响因素的权重,将它作为地区犯罪规模影响因素的程度。结果表明,警务效率对犯罪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人口密度和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的"人口红利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由1978年的55.1%上升到2010年的68.2%,至2011年,我国所具有的"人口红利"已经达到顶峰状态,正面临着"人口红利"越过拐点的特殊时期。"人口红利"对我国影响深刻,一方面,多年的"人口红利"带来了充裕的劳动力供给,提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以来,我国GDP保持平稳较快增长,GDP总量多年来一直位居世界第二位,且与美国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从需求角度分析,内需与投资是拉动我国GDP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投资呈现疲软趋势,内需成为拉动GDP增长的第一动力,而提升内需的关键在于提升城镇化率。从产业角度分析,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是拉动我国GDP增长的主要动力,由于受产能过剩影响,要不断提升第三产业的GDP占比和产业的供给质量来拉动GDP增长。从区域经济角度分析,我国经济形成了东部地区GDP总量大于中部、西部、东北三大区域GDP总量之和以及南强北弱的局面,要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积极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促进中部、西部和北方地区GDP增长,同时,积极构建环渤海南北经济带加快东北地区GDP增长,积极构建横贯南北的沿海经济带加快北方地区GDP增长。  相似文献   

17.
我省现有总人口8550万,居全国第三位。四川是全国计划生育工作的一类地区,计划生育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贡献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四川省的人口问题仍不容忽视。 一、人口控制对我省GDP战略目标的影响 我省西部大开发的基本目标是,2005年人均GDP达到2000年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达到当年全国平均水平,即人均GDP达到13000元。要实现这一基本目标,必须高度重视人口增长对GDP的影响。 现行计划生育政策规定“独生子与独生女结婚的可以照顾生育第二个孩子”,目前我省独生子女已逐步进入婚育年龄,独生…  相似文献   

18.
2004年2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表明,2003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这说明我国的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更是全球绝无仅有的人口大国。温家宝总理深刻地说过,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得很大;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很小。一般认为,作为国内生产总值的GDP,衡量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而人均GDP,则反映着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超1000美元,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成长门槛”。现在我们跨过这道“门槛”,标志着我国已经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低收入国家行列,人民…  相似文献   

19.
《政策》2004,(6):62-62
我国将对地区GDP的核算工作进行改进和规范。今后各省、区、市将统一使用人口统计中的常住人口而非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而地区GDP的中文名称也将被“地区生产总值”的名称所代替。  相似文献   

20.
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广东人口结构呈现以下七个方面的变化:一是人口数量变大,二是流动性人口变大,三是年龄中位数变大,四是受教育平均年限提高,五是人口集中度变大,六是性别比、民族人口与家庭户均规模变化大,七是与经济增长关联度变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