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林斤澜先生久负盛名,以小说享誉。我和老先生不熟稔。和他的女儿林布谷女士,在一次小范围朋友的聚会上相识。她的性格很爽快,似乎与他父亲的性格不同。我让她提供父亲生前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帮我查到:2010年第一期《收获》杂志"集外遗文"栏目,曰《滴水不漏》。还附了林布谷的一首诗:《我想我爸》。细核对这是篇小说,后面附了一篇文章《忏悔》。  相似文献   

2.
1944年3月,太宰治在杂志《新若人》上发表了短篇小说《散华》。这篇作品是作家怀念死于二战战场上的青年友人的产物,令人意外的是,这篇与时局联系比较紧密的作品,在太宰文学研究中却一直较少被批评界提及。本文将从杂志特点、时代言论倾向和小说人物的两种"死"三个视角,探讨作品与作家的战争理解。  相似文献   

3.
正邓友梅的作品甚多,包括散文《无事忙》和《一分钟小说一百篇》等等,而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当属中篇小说《烟壶》和《那五》,被评论家誉为"老舍之后的最佳京味小说"。什么是京味小说?敝人无能下定义,只是在文友们交谈中记下了四条:"运用北京语言,描写北京的人和事,环境和民俗是北京的,挖掘北京人特有的心理素质。"老舍先生的作品是公认的当代京味小说的代表。此前,我看还有《儿女英雄传》和  相似文献   

4.
克石 《海内与海外》2013,(11):26-27
1985年2月中旬,我在《北京日报》“广场”副刊“话北京”栏目,发表了一篇小文《酿美醇凝露》,谈及有关北京四大名酒之一莲花白的有关掌故,这只不过是一篇不到600字的小文,却引起侯仁之先生的注意,悠给我写了一封信,恭录如下:  相似文献   

5.
发表于1933年9月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上的冰心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当时及后人有说是女诗人冰心影射或讽刺另外一位女诗人林徽因的。源起在北京北总布胡同(即2012年年初以"保护性拆除"而引起公众哗然的"梁林故居")时,由于以林徽因为中心的欧美留学好友聚会而形成的"太太的客厅"一  相似文献   

6.
秉文来电话,说给别人编十年书了,想编一本自己的散文集,书名《独写我心》。他将书稿和相关资料已发至我的邮箱,征求意见,并请我为之作序。打开电子文稿,一一阅读,发现里面果然有经我手编辑、发表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北京晚报》四通八达版上的几篇散文。其中,《镇原方言》见报反响很好,以报为媒,他还结识了几位在京工作的老乡。这篇文章被评为年度晚报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7.
我跟王平有些缘分。他在武大读作家班的时候,我到那里组稿,托他帮忙。后来他从湖南文艺出版社调到省出版局,参与创办《书屋》杂志,搬家后的房子,我住过,感受了他的生活风格。他在局里编辑一本出版产业内刊时,发表过我的文章,当过我的责编。这些年,我陆陆续续看过他的一些小说、散文,以及介乎小说散文之间的散文小说或者说是小说散文,譬如这部《倒脱靴故事》中的一两篇,我是从《湖南文学》的清样中看的,因此,可以说我是他的读者兼校对。  相似文献   

8.
一篇通讯惹来的被捕西贡《南亚日报》1949年1月创刊时 ,我就在该报任地方版编辑兼外勤记者。6月5日我写了一篇通讯交给香港《大公报》 ,6月21日香港《大公报》的《各地通讯》版头条发表了这篇通讯 :《祖国解放·薄海欢欣·越南华侨申述希望·一致认为海外侨胞的苦难应该结束了·独立强盛的新中国会保护他们》。侦探楼(即中央警察局)看到了6月21日《大公报》发表的那篇署名南英的越南通讯 ,非常恼火 ,认定是西贡《南亚日报》的编辑张英所写 ,决定追查我。接着 ,法国驻印支最高专员公署即下达两道通令 :一道是从即日起禁止香港…  相似文献   

9.
前几天在一次联欢会上有位同志即兴朗诵了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不禁让我想起了有关毛主席这篇《沁园春·雪》发表的前后的轶事趣闻。  相似文献   

10.
光近  李华 《东南亚纵横》2002,(10):26-28
十年前 ,我在《共产主义杂志》1992年第8期发表了一篇题为《社会主义新的阶段》的文章。我在该文中写道 ,在现阶段 ,世界性的社会主义经历着严重的危机 ,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遭到破坏 ,但社会主义没有瓦解 ,而是进行痛苦、曲折和复杂的自我转变 ,进入一个我所概括为“现代社会主义阶段”的新阶段。在《共产主义杂志》1997年第8期上 ,我又写了一篇题为《今日世界的突出特点和主要趋势》的文章。文章提到了“一种与正陷入低潮的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密切相关的趋势” ;并预测苏联模式危机的社会主义正在探索走向符合现代世界各个国家与…  相似文献   

11.
正马未都,收藏家、古董鉴赏家,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系列节目《马未都说收藏》。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同时也是畅销书作家。1981年,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小说《今夜月儿圆》。《马说陶瓷》被许多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读物,小说发表后,被调为《青年文学》的编辑。1996年,马未都创办中华人  相似文献   

12.
美国《新闻周刊》1976年11月8日一期发表一篇评印尼政情的文章,题为《印度尼西亚:希望在消失》。该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印尼当局的强烈反应。苏哈托总统、马立克外长、国家谍报统筹机构副主任穆托波中将等官方人士相继发表谈话,指责《新闻周刊》的文章是“旨在搞垮印尼”。这篇文章已摘译发表在1976年12月2日和3日的《参考消息》。本刊现将这一期《新闻周刊》的另一篇特写译载如下。  相似文献   

13.
近日,我又找出茨威格的一篇著名散文来欣赏,题目是《世间最美的坟墓》,写于1928年在俄国旅行期间。短短的不到一千个字,记录了大文豪别夫.托尔斯泰最后之安息地。文章的内容很感人,文章也写得很感人,实在是难能可贵,耐人寻味。作者第一句话便是"我在俄国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接下来,是这样描绘的——"这将被后代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  相似文献   

14.
捷克<对话>杂志1999年第146期曾以"戈尔巴乔夫说:我生活的目的就是消灭共产主义"为标题,刊登了戈尔巴乔夫1999年在土耳其安卡拉"美国大学"做的一篇所谓讲话.这篇讲话于2000年也传到了北京.我国<真理的追求>杂志2000年第10期、<中流>杂志2000年第11期和<科学社会主义>杂志2000年第6期分别用"极为难得的反面教材--戈尔巴乔夫自白:我生活的目的就是消灭共产主义"、"叛徒的自白"和"一篇难得的反面教材--戈尔巴乔夫自供"等标题,全文发表了捷克<对话>杂志刊登的这个材料.于是,这篇被称为"戈尔巴乔夫自白"的讲话就在我国流传开来,误导了很多读者.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购得《敬宜日记》一书,读罢其中《访旧须趁人未老》一文,颇有感触。我所尊敬并熟识的范敬宜老师(原《人民日报》总编辑,已于2010年去世),在这篇作于1999年8月的文章是这样开头的:"十多年前,有位长我十岁的朋友给我来信,感慨地写道:‘杜甫有诗:访  相似文献   

16.
正杨晓升曾以报告文学名噪文坛,这使人们有理由用更苛刻的目光去审视他的小说——是不是有太多的毛刺而不符合小说的美学形态?其实这不公平,如同面对一位车把式出身的汽车司机,我们总试图在他行进的过程中听到一声"嘚儿——驾"的吆喝。关于报告文学和小说,我在一篇创作谈中有过如下界定:报告文学是写实油画,像罗立中的《父亲》,着力描摹着生活中每一  相似文献   

17.
正"姑奶奶回家了!"每逢叶广芩大姐回到北京时,我们满族作家都会这样欢呼。姑奶奶指父亲的妹妹,在满族的家族里,姑奶奶有着很高的地位。认识叶广芩是在10年前的一次满族作家聚会上,久而久之便是向大姐约稿。这本新书《去年天气旧亭台》里的《唱晚亭》这篇小说,便是首发于《民族文学》的。在研讨会的前一天,我正在阿克苏组织多民族作家看新疆活动,满族作家孙春平也在其中。  相似文献   

18.
石湾 《海内与海外》2012,(11):53-55
在赴西班牙旅游之前,作为一个资深文学编辑,我最先想到的是享誉世界的西班牙"现代小说之父"塞万提斯和他的代表作《唐吉诃德》。据说《唐吉诃德》是世界上被翻译成各国语言仅次于《圣经》的书。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出版《塞万提斯全集》时曾作了一个统计:1922年至1997年,单在中国就出版了19个不同版本的《堂吉诃德》。其中漓江出版社的1995年版,译者是新华社记者刘京胜,他馈赠的签名本是我珍藏的名著之一。因此,当我一拿到西班牙之旅的行程表,就寻找是否有与塞万提斯  相似文献   

19.
一天,我发现《中国记者》1993年第3期目录上有成一同志的大作《毛泽东为塔斯社写新闻》,这题目吸引我,立即寻找阅读,可是首先进入我眼底的却是这篇文章的插图——一幅毛泽东主席的手迹。这是怎么回事?它竟是1941年5月18日延安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发表的毛泽东撰写的社论《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天下》手迹的第一页(见插图)。这篇纵论天下大事的社论在《毛泽东选集》里没有收,《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里也没有,现在刊登在这里,说明它的健在。为此我请教成一同志,他说新华总社有复印件,原件在中央档案馆。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是独具风格的  相似文献   

20.
五毛二     
我写第一篇小说时是在我上三年级的时候。那时候收音机里天天都在播放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听众如云。于是我模仿“说岳”的路子写了一篇800字的小说,大意是:金国攻打某城,大将某某浴血奋战,最后全军覆没。写作的过程中我曾经试图让自己感动,但无论如何总感觉不如《岳飞传》,达不到曲折动人,催人泪下的效果。后来就匆匆结尾了。不过让我颇得意的是自己在小说里用了“沙场”这个词,并在末了写了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