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莲花洲往事     
正刚到北京工作头几年,我曾在报刊上发表过一批写厦门海沧老镇的散文,其中一篇写到少年时期玩莲花洲的一些事。这些散文现在一时也找不到了,但莲花洲还在我的记忆中。那时正闹"文革",学校少上课,很快就不上课,离学校不远的莲花洲就成了小学生的天堂。海沧地方穷,没有什么好房子,唯独水中央的莲花洲,建了一座大厝宅,得有十几二十间,一看就是大户人家。可能是当时海沧唯一一家大户人家。去那里得过一座石板桥,长而窄,小孩免强两  相似文献   

2.
正我读汪曾祺散文,极喜欢他写父亲的那篇"多年父子成兄弟",父子对坐,可以浅酌,可以吸烟,看画写字,何其温馨隽永?汪曾祺先生是大家,小说、散文皆精——有一种大家气象,行云流水,挥洒自如,深蕴醍醐。我觉得汪老有名士气,文如其人,散文即冲淡。他也写旧体诗、画画。因为闲时爱涂鸦旧诗,所以也很注意汪老写的诗。汪老的诗有一种韵味,耐咀  相似文献   

3.
紧追一只羊     
我有位朋友很有才华,在少年的时候就开始陆续发表文章,尤其是他写的散文,简直是字字珠玑,发表在全国很多期刊上,渐渐地他也有了名气。但是后来他遇见了一位文友就改变了自己的风格,那个文友的小说写得很棒,其中一本小说集子已经相当畅销,他见了后开始羡慕不已,一意孤行地也开始写起了小说。这期间别人劝他的时候,他怎么都听不进去,说一定要有所成绩,不然就绝不罢手。就这样过了几年,他写的小说发表的少得可怜,等他醒悟的时候,再次去写散文的时候,文笔已经枯竭,大不如以前。而和他同时期甚至还不如他的文友,都已经在文化圈里相当有名气了,不…  相似文献   

4.
正每逢岁末年初,冬去春来,旧时的中国文人总是要写上几首应景的诗,已成惯例。说得好听些,是风雅,说得刻薄些,是毛病。因为只要写了,必定拿出来,名曰献芹,实为邀好,那是令对方很尴尬的事。说好吧,真不好,说坏吧,又怕他脸上挂不住。因为这类应景诗,几百几千年写下来,成千上万人写下来,很难突破,很难创新。这种游名胜必题诗,逢年节必凑句,只是属于文人恶习而已。所以,历代的各种诗选,如  相似文献   

5.
周恩来总理一生留给我们的诗作并不多。我所看到的也就几首,有旧体诗也有白话诗。就他的旧体诗来说,虽然都是他青年学生时期写的,但诗写得很娴熟,意蕴深刻,境界开阔,诗味浓郁,有书卷气。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据周总理南开学校的同班同学后来又都在日本留学的张鸿诰先生说,1919年  相似文献   

6.
他们遇见对方时,都已经是大龄了.她30岁,成熟知性的女子,一颦一笑风情无限,写得一手好文,是小城里尽人皆知的才女.只是,如此优雅美丽的女子,却只能坐在轮椅上--她的腿,在一次意外中瘫痪了.  相似文献   

7.
正散文是一门真诚的艺术,必须说真话,抒真情。散文拒绝虚伪。散文必须以真面目对待读者,容不得一丝一毫的虚伪散文能否虚构?这个问题在散文界和评论界一直争论不休。既然争论不休,说明争论双方各有各的理,谁也说服不了谁。那么,不妨先放下这个问题,我们从散文的本质谈起。按照传统的定义,散文是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一种文学体裁。在还没有人能够提出为大家所接受的新的定义之前,这  相似文献   

8.
汪曾祺先生写过不少与美食有关的文学作品,地道,有滋味,久读不腻。汪先生写吃的文章大概有两类:一是专门写吃,譬如,散文《四方食事》、《故乡的食物》、《手把羊肉》等等;一是在小说或散文里涉及到了吃,譬如,散文《老舍先生》,汪先生写在老舍先生家吃到了,以后再也没有见过的,瓷钵芝麻酱炖黄花鱼。  相似文献   

9.
韩国朝鲜王朝中期著名的文章家金昌协堪称韩国文人学习研究欧阳修散文的一个典型代表。 韩国史书以及文人的著述中均有金昌协学习欧文的记载。金昌协从欧阳修散文的内容特点、表现技法方面 入手, 评价了欧文所引发的审美效果。“简严有法、含蓄吞吐” 、“提挈纲领、错综关节”是金昌协重点学习、接 受欧阳修散文的两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近日,我又找出茨威格的一篇著名散文来欣赏,题目是《世间最美的坟墓》,写于1928年在俄国旅行期间。短短的不到一千个字,记录了大文豪别夫.托尔斯泰最后之安息地。文章的内容很感人,文章也写得很感人,实在是难能可贵,耐人寻味。作者第一句话便是"我在俄国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接下来,是这样描绘的——"这将被后代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古代文人都通书法,但能写书法的却不一定是文人。比如说抄书手甚至书匠都能写字,但不能因为他们会写,就称为文人。工匠可以写一笔好字,但文人能带给书法更多的东西,比如说风骨神韵。这就涉及到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老话题,叫做隋唐尚法,两宋尚意。法是法度,意是意趣。所谓意趣,就不是规矩,技巧,而是精神问题了。这个意趣的获得,在规范和技巧之外,得有学识和才情做底子,才能让书法有风骨,有个性,有灵气。  相似文献   

12.
纸寿千年     
正"纸寿千年"这话真好。它不仅讲出了纸的寿命,更讲出了对文化的传承。纸可以千年不朽,指的是我们的宣纸。宣纸闻名于唐,早些,我们写东西是在竹简和木板上,再后来是麻是丝,价格都昂贵,非一般人能消费得起。文化久居于庙堂之上,为统治阶级垄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缺纸。纸之不闻,知识可谓行之不远。文化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赖于纸的出现。它让文化走出了象牙之塔,使人类文明得以大大推进。  相似文献   

13.
正卫东兄新出散文随笔集《有一种悔恨叫永远》,请我为序,且情挚殷殷。几番推托,其意甚决。真应了古人那句话:"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者,卫东散文的风格、特点颇有影响,但散见于各报刊,挂一漏万,读者难窥全豹。惧者,我非散文名家或前辈,齿序比他还小两岁;又非散文界理论家或评论家,实在是无资格写序言的。所以,一闻作序,虽然不至于"晴天里响了个焦雷",但也仿佛"战战兢兢,汗不敢出"。他的文学创作成就有目共睹,几与身  相似文献   

14.
且说北京的胡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年代著名作家朱湘,曾写了一篇很有名的散文《胡同》。而且所记述的,特指北京的胡同。这位作家原籍安徽太湖,却对北京的胡同产生了特殊的印象,足见北京的胡同有一种非同一般的神韵。外地人敢于说“我到过北京,而且我了解北京”,如果说得太实太深,大不易也。在很多时候,无论是外地人还是北京人,真正了解北京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文化蕴涵,标志之一就是熟悉北京胡同。因为北京的胡同最具有中国式的民间意趣。对北京的胡同做了深入开发的,文学作品中首推老舍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在那样的作品中,都将北京…  相似文献   

15.
男人的优雅     
优雅是一种恒久的美丽,女人追求优雅,男人追求优雅的女人。蒙娜·丽莎浅浅的笑诠释了女人的优雅,而我们对男人优雅的要求似乎远没有像对女人那样苛刻,也没有对男人的优雅予以过同等的关注和重视。男人从懂事开始就被寄予厚望,这种期待让男人竭尽全力做一个拥有财富和名望的人,做一个成功的人,做一个强者。我们的家庭教育男人,社会要求男人,女人选择男人都遵循强者的逻辑。很少有人刻意要求男人学会优雅,保持优雅。其实一个优雅的男人同样让人赏心悦目,当男人的优雅成为一种自然的气质时,也暗含着一种对世俗的抗争。遗憾的是,男人的优雅大多…  相似文献   

16.
首先要填饱肚子人民吃不饱。越南当局较大的忧虑是千方百计地给他们提供食物,对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是比较少的。胡伯伯在他神圣的遗言里写得再清楚也没有了:“我只有一个愿望,一个最主要的愿望……就是使我们所有的同胞都能得到温饱。”  相似文献   

17.
    
魏鹏 《新青年》2007,(1):23
大诗人艾青写过《透明的夜》,诗里呈现的是一群叛逆的酒徒.诗行很短,像匕首一样把夜色映得透明.在所有写夜的诗作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这首《透明的夜》.  相似文献   

18.
钱老师     
钱老师是教语文的,二十七八岁,中等个儿.人很瘦,眼睛不大,目光却深远.牙齿长得不好,有点儿往外伸.虽是语文老师,却不善言辞,有些木讷.最惹人注目的是他骑车的样子,喜欢一个肩膀高一个肩膀低,拧着腰,歪着头往前骑.右脚膝盖向外翻,左脚尖朝右放在车脚踏板上,两只脚形成一个丁字,好像骑车也很害羞.钱老师话不多,课却上得很实在.小学语文最难弄懂的就是生字生词的含义.钱老师力求把每篇课文的每一个生字词都讲透.有一篇课文中有"匍匐"这个词,字难写,音难读,意思还不好理解.老师解释是"手脚并用往前爬".  相似文献   

19.
在美国送礼     
徐卫初 《海内与海外》2003,(4):66-66,65
不久前在报上看到一位老先生写的一篇文章,讲他到美国看儿子,回国前想买些礼物送给在国内的亲友,可到了商店看来看去,发现许多价廉物美的商品上面都写着“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标志。这位老先生怕别人拿到“中国制造”的礼物会轻看他,很是为难。看到这里,我深有感触,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尚往来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准  相似文献   

20.
明月几时有     
中国文人写中秋的诗词很多,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苏轼的《水调歌头》。宋人胡仔对其评价极高,认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苕溪渔隐丛话》)胡仔为南宋诗评家,生于北宋,对苏轼坎坷一生,要比后人了解得具体而且深刻,因而话说得有点偏袒,不免抬爱。但细细琢磨胡仔的说法不无道理,因为在人们脑海里,不假思索,即能记起的中秋词,除了苏轼这一首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