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崛起后,中美两国是保持合作还是会走向对抗?美国能否从“中国威胁论”的梦魇中解脱出来,寻求一项既能避免冲突又能寻求双赢的现实的对华政策,就成为其政界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学政两栖的中国问题专家谢淑丽(SusanSkirk)的新作《中国——脆弱的超级大国》一书,可以说是一个重要尝试。  相似文献   

2.
《党政论坛》2011,(24):33-33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崛起已无悬念。对此,日本国内出现两种声音,一种是希望与中国组成东亚共同体,借中国崛起繁荣日本;另一种则认为,应对中国崛起保持警惕,要与美国等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海洋国家结盟,应对“中国威胁”。  相似文献   

3.
话说民主     
杨心恒 《民主》2008,(4):8-9
前不久,《今晚报》上有篇文章说:“民主是个好东西。”我赞成。但是民主这个好东西到底是什么呢?人们并没有去深究。报载2007年6月下旬,马歇尔论坛在德国召开.由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的张维为研究员主讲中国崛起。演讲完了.一位欧洲学者(请注意,是学者,而不是记者)问:“你认为中国什么时候可以实现民主化?”张反问:“你的民主化概念怎么界定?”学者回答:“很简单,一人一票.普选,政党轮替。”  相似文献   

4.
《党政论坛》2014,(12):29-29
1.不怕封锁——毛泽东说: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美国在1950年12月3日宣布对新中国实行全面封锁禁运。面临美国的封锁,毛泽东的态度一是反对,二是不怕。早在1949年8月评论美国白皮书时,毛泽东就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  相似文献   

5.
美国对华人权政策是其人权外交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该政策以美国的价值观和人权模式作为衡量中国人权状况的标准,把人权作为处理对华关系的一个准则。近些年来,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美国利用双边和多边关系不断提出所谓的“西藏人权”问题、“政治犯”“良心犯”问题、“妇女人权”问题、“宗教自由”问题、法轮功问题等,谴责中国的人权状况,对中美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那么,美国对华人权政策是如何产生的?其实质是什么?本文试作一探讨。一、世界格局和东、西矛盾的新变化新特点是美国对华人权政策的时代根源美国人权外…  相似文献   

6.
《党政论坛》2011,(4):8-9
中国崛起必须处理好与传统大国美国的关系,观察今天中国与东盟的关系,无法回避美国因素。事实上,。在中国与东盟关系的背后,始终有若隐若现的美国影子。  相似文献   

7.
美国陷入了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而中国崛起的势头继续强劲,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更加担心自己会失去世界老大的地位,因而也加强了对中国的制衡。美国将更注重使用软实力来牵制和阻碍中国的崛起。还会继续采用其对待对手的一贯方法,一是“内部制衡”,二是“区域制衡”。  相似文献   

8.
从“框架理论”角度研究德国;家主流媒体—《世界报》、《时代》周报和《明镜》周刊的官方网站上关于中日钓鱼岛事件的相关报道的倾向性,发现作为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中的“旁观者”,其主流媒体在报道这起国际争端性事件时,对中国关注颇多,并且对岛屿争端的判断有失公正。而这与德国对中国意识形态的偏见以及对中国崛起的失衡心态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理论视野》2009,(4):63-63
《香港商报》2009年4月8日刊出署名文章说,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今天的政治、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崛起了。但是,我们不能说,中国已经是“超级大国”,世界要看中国的“眼色”了。最近内地有一本叫《中国不高兴》的书,发出“中国有能力领导世界”的大言,不仅是妄自尊大,且与中国奉行“不称霸”、“不当头”的对外政策相悖,是十分幼稚、无知、危险的论调。  相似文献   

10.
《党政论坛》2008,(12):34-35
美国《好》杂志网站4月2日发表文章,题目是“中国为什么重要?”作者是美国海军军事学院教授、政策和外交问题专家、畅销书《五角大楼的新地图》作者托马斯·P·M·巴尼特。文章摘要如下:  相似文献   

11.
《党政论坛》2008,(8):44-44
为应对中国崛起,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和印度曾经发起合作。现如今,这种合作态势开始发生变化。由于各国都担心刺激中国,顾虑到中国的感受,四国战略对话框架即将面临“自然消亡”。  相似文献   

12.
《党政论坛》2008,(20):38-39
中国崛起已经成了美国一个说不尽的话题。无论政界、军界、商界、学界智库与报刊媒体,都在密切关注与探讨。继南加州大学教授谢淑丽(Susan Shirk)《中国——脆弱的超级大国》一书之后;戴维·兰普顿(David M.Larnpton)教授新近出版的《中国力量的三张面孔——实力、金钱与思想》,可以说是叉一部力作。兰普顿现任约翰·霍布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SAIS)副院长兼中国研究主任,曾多年担任关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  相似文献   

13.
《党政论坛》2013,(14):32-33
中外领导人见面后谈什么?跟《新闻联播》报道的那样?其实不是。 针锋相对的直接“喊话” 在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温家宝为了捍卫中国立场,也曾有过一番“硬气”表现。媒体评价为,这是奥巴马与温家宝前所未见的直接较劲。当时美国主张中国承诺的碳减排要接受国际监督,奥巴马发言称:“(否则),任何协议将只是纸上空谈。”  相似文献   

14.
潘洪其 《民主》2009,(12):49-49
中国外逃的贪官有多少?据《环球时报》报道,2001年官方发布的数据称,中国有超过4000名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逃到国外,其中绝大多数是贪官。2008年8月,美国加州警方曾透露,中国向美方列出了超过1000人的外逃贪官名单。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是中国外逃贪官最集中的地方,很多外逃贪官为了能在当地“潜伏”下来,一般都善于躲藏,行踪诡秘。  相似文献   

15.
《党政论坛》2013,(18):29-29
美国皮尤调查中心对全球39个国家的民调显示,多数受访者认为中国“已经”或者“终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但对美国抱有好感的人为63%,对中国持好感的只有50%。其中日本喜欢中国的人最少,仅5%。这些数据显示,世界公众普遍看好中国的未来,但对此心态复杂,愿意为中国崛起鼓掌的人远不如我们期待的多。  相似文献   

16.
《党政论坛》2012,(8):32-32
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网站2月24日发表文章称--过去几个月,美国一直忙于将重心向亚洲-太平洋和印度洋-太平洋地区转移。中国是美国调整战略重点的关键因素。那么,中国会如何回应?的确,  相似文献   

17.
王东义 《学理论》2008,(20):91-92
《把信送给加西亚》是一个传奇的故事。美西战争爆发前夕,美国总统下令罗文中尉,将一封绝密信火速送给古巴起义军首领加西亚将军。罗文接过信,没有问:“谁是加西亚?”“他在什么地方?”“我怎么才能找到他?”“为什么非要我去?”“别人不能去吗?”而是历尽磨难、出生入死,把信送给了加西亚,从而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18.
《党政论坛》2012,(2):9-9
兔年初冬,华尔街同时砸盘中国的楼市和股市,通过打压人民币汇率来引导资本外流,越来越多的高端美资制造业正从包括珠三角在内的中国悄然撤退。这些都是预先设定的图谋,西方“立体做空中国”的全景图已经逐渐清晰。如何看待这场“风暴”,《国际金融报》撰文称:“做空中国”?不必害怕但须重视。  相似文献   

19.
刘迪 《党政论坛》2010,(20):45-45
目前尽管中美关系低落,但日本媒体对中美关系的发展及未来仍然不太放心。从中期、长期来看,日本认为随着中国崛起、中美在全球利益的一致,这两个大国必然走到一起。不久前日本出版的一本书,反映了这种心理。这本书的名字叫《美中军事同盟即将告成》,副题为“美国究竟还能防卫日本到何时”。作者叫日高义树,是个很有影响的新闻人。  相似文献   

20.
《党政论坛》2011,(18):28-28
中美经济高度关联,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美国主权信用评级遭“降级”将如何影响中国经济,中国方面将如何应对,美债危机的影响将使中国经济走向何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