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韵 《前沿》2013,(9):89-94
根据世界银行的分类标准,中国已跻身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正在向高收入经济体转型。国际经验表明,在这一过程中经济体可能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文章分析了中国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可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和风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的问题,实现经济增长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成功实现经济转型,经济转型需要建立、发展新兴产业和产业升级,与此相对应要有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的跟进,而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依赖人力资本的积累,所以就主要问题而言,应对措施有经济转型和产业调整升级、创新和科技进步以及发展教育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当前,能否避免大多数后发国家深陷其中的"中等收入陷阱"发展瓶颈已经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我们借助于转型社会学的理论,从经济转型与社会转型的联动关系出发,指出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无法为经济转型提供坚实可靠的社会基础,提出要以社会转型助推经济转型,进而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社会平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李连根 《求索》2012,(4):78-80
"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我国已经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由于收入分配差距悬殊、产业结构升级受阻、技术创新困难加大、人口红利减少以及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脱节等原因,正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创新社会治理,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4.
笑蜀 《同舟共进》2012,(3):11-12
通常说的中等收入陷阱,实际上是转型陷阱,知识界对此已没有什么争议了。之所以称作转型陷阱,当然因为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积累的社会财富没有用于推动社会进步,即没有用于推动转型,反而给社会进步和转型造成巨大困扰。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均GDP已经突破世界银行的上中等收入标准,正式跻身于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经历改革开放30余年高速发展的中国,未来面临更多全新的严峻挑战,要想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需要转变发展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经济体,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之后将面临着怎样的命运,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还是顺利实现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目标?其关键因素在于东亚网络生产体系的生命力如何.东亚生产网络体系具有产生“中等收入陷阱”的内生形成机制,但人口红利的消失、要素成本的上升并不是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因素.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在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能否像日韩那样实现产业结构升级,顺利地从中等收入国家跃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关键要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格局是否会发生变化和逆转.根据中心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趋势,全球经济的总体格局在长期中不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东亚网络生产体系所受到的外部冲击不可能持续.因此,由外部冲击所导致的“中等收入陷阱”危机是可以避免的,以区域网络生产体系为依托的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仍然具有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7.
“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由世界银行于2006年《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出,是指国家或地区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以后,向人均GDP1万美元以上的高收入迈进的过程中,由于不能实现转型发展,反而使经济陷入停滞甚至衰退、社会陷入动荡甚至崩溃.经过35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2013年中国人均GDP达到6629美元,已经成功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的“陷阱”现象也不同程度地显现.如何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以部分典型国家和地区发展为例,在分析不同类型国家和地区的成败经验基础上,结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玉环县为例,探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同舟共进》2012,(3):3-3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对是否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担忧和争论也益愈增多。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为何有观点认为中等收入反而会阻碍转型?中国会不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如何跨越"陷阱"?对已步入中等收入阶段的中国,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正视并给出答案。  相似文献   

9.
【"馅饼"还是"陷阱"?】 世界银行2006年《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它的意思是说,当一个国家从低收入阶段攀上中等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以上)的平台后,会面对两难局面。一方面是工资水平提升后,失去了低廉劳动力价格的优势,无法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另一方面是尚未有足够实力,在尖端技术研发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两方面的夹击会形成“陷阱效应”,中等收入国家因此会面临经济增长的停滞期,并可能长期走不出来。  相似文献   

10.
郭巍青 《传承》2012,(7):80-81
“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概念引发了关于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的反思,这是它最积极的一面。概念的复杂性产生一个问题:中等收入是一个馅饼,还是一个陷阱?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看,我们曾对中等收入的馅饼满怀期待。结果到手之后发现不过尔尔。我们刚刚摆脱低收入忧虑,或者更准确地说,还没能完全摆脱低收入的忧虑,紧接着就发现中等收入将是更大的忧虑。这叫做“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似文献   

11.
《政协天地》2013,(8):51-52
为什么有的国家能成功避免中等收入陷阱,而有的国家却不能?像拉美一些国家是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从19世纪70年代工业化开始起步,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快速增长和后来的停滞甚至倒退,至今仍未走出中等收入阶段,其中一些共性因素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2.
梁亚莉 《政策》2012,(11):44-46
"中等收入陷阱"提出的挑战迈入"中等收入"门槛,标志着湖北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将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更是结构优化和发展动力的转换期。  相似文献   

13.
吴锋 《人民论坛》2014,(7):93-95
中等收入陷阱是低中等收入国家步入高中等收入国家必然要经历与跨越的鸿沟。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贫富分化逐渐加剧,调节贫富分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文章探寻了贫富分化加剧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可行的贫富分化调节路径,这将兼具宏观总体层面的指导性与中观局部层面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我国已进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发展阶段,预计到2023年可以跨越中等收入国家的最低门槛。实施梯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发展战略,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现实选择。其基本路线图是:由局部跨越,到大部跨越,再到整体跨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继续向高收入国家水平迈进,建设一个“富裕社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上高收入国家水平,必须实施综合性的国家战略,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5.
刘兴远 《群众》2018,(1):20-22
“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概念始见于2006年世界银行发布的《东亚经济发展报告》,其含义是指当一个经济体达到中等发展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转变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在相当长时间内无法成功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过去五年,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发生了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变革,夯实了跨越“中等收入陷...  相似文献   

16.
许正中 《时事报告》2010,(12):28-31
当前,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5600美元,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喜的是,中国保持了50余年GDP年均增速9.8%的纪录,当前经济增长势头依然强劲;忧的是,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的各类陷阱己不同程度地凸显。9月13日,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与世行合作50周年座谈会上再一次表示,目前摆在中国面前的新问题是“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17.
田春生 《人民论坛》2013,(8):6-7,256
中国需要对"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加以高度的认知和关注。尽管目前尚难断言我国正在陷入所谓"转型陷阱",但是需要承认,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阶段与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的跨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也存在更多的困难,这使得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过程更为艰巨。  相似文献   

18.
台湾地区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做法和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冲破"中等收入陷阱"的魔咒,是众多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要面对的共同课题。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台湾地区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支持培育和发展中产阶级,注意平衡居民的收入分配,重视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等措施,成功地走出了"中等收入陷阱"。台湾地区的做法、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谈中等收入首先要做好三个估价 对比较小的经济体而言,"中等收入陷阱"的意义及相应的对策,是容易回答的,但对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的经济体,如何理解"中等收入陷阱"及如何据此制定相关的政策就变得非常复杂。国内已有相当多学者的研究认为中国收入不平等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5,属于世界最高水平的范畴。  相似文献   

20.
刘旭青 《人民论坛》2011,(8):140-141
当前,我国现有的发展方式制约了需求的增长、限制了经济总量的持续扩张,不利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扭曲了资金、资源的配置,环境代价过高。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转型和消费模式升级,鼓励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充分发挥政府的资源配置功能,规避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