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8 毫秒
1.
任国强 《德国研究》2004,19(3):47-52
战后盟国管制委员会发布的第46号令将普鲁士定性为"军国主义和反动的载体",并据此宣布解散普鲁士,从而在客观上造成将普鲁士列为一种禁忌、从现实生活中加以彻底清除的后果.本文对这项影响深远的法令及其历史有效性提出质疑,从思想根源、普鲁士在1871年以后不同历史时期所表现出的历史特性等诸方面分析了该法令的种种疏忽;同时提出对普鲁士的研究侧重应从政治层面转向文化历史层面,普鲁士所具有的两面性特征应该构成相关评论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国际贸易的非均衡发展与国家政治变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根本的关联。本文拟结合外部市场准入、国内政治经济联盟和政治变革等维度,对普鲁士(德国)、法国和俄罗斯等欧洲三国进行历史考察,并阐释国际贸易发展对于政治变革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3.
德国莱法州行政复议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志建 《德国研究》2001,16(3):50-53
对源于普鲁士时代市县委员会的莱法州行政复议机构———莱法州市县法律委员会是否必要、是否过时 ,在德国司法界曾有过激烈的讨论。一方认为战后德国有了比较完善的行政司法机关 ,因此普鲁士时代市县委员会的做法是多余的 ;另一方认为 ,莱法州市县法律委员会体现了法治国家、人民通过代表参政和民主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权威主义政治文化与德国国家性格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明芳 《欧洲研究》2005,23(6):32-40
个人的性格受制于其成长的背景,国家性格则来源于文化传统,而文化传统的形成是历史和地理两方面作用的结果。军国主义是德国历史上典型的国家性格,但是其文化根基却是权威主义。军国主义因为它激烈的外部性较为引人瞩目,但其文化的内敛性却常为人忽视。本文探讨了德国军国主义国家性格和权威主义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认为普鲁士的军国主义孕育了德国权威主义政治文化,而文化的顽固性、渗透性和继承性,又使得权威主义政治文化极大地支撑了德国后来的军国主义。二战以后德国改变了军国主义的国家性格,但是彻底改变了的却是传统的权威主义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5.
德国与埃及的关系始自普鲁士埃及学家对古埃及文明的热情和憧憬。自1864年普鲁士与埃及建交以来,双边关系经历了文化联系、经贸交往、政治互动三个阶段。二战之后,德国虽然一直是埃及第二大经贸伙伴,但其在埃及外交总体战略中的地位总是被边缘化,而这一情形在中东变局之后发生转变。2011年埃及革命后,默克尔政府曾与欧盟对埃政策保持一致达四年之久,却在2015年初果断抛开人权和民主标准重启德埃关系,德埃政治互动迅速加强,德国成为埃及最具潜力的经济和政治伙伴。日益密切的德埃关系为默克尔获取欧盟地中海政策领导权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可能削弱埃及"向东看"的动力。  相似文献   

6.
德国工商业联合会简介陆逸联合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在欧洲之心脏———普鲁士,最早的工商业联合会是拿破仑统治欧洲时期由法国商人建的“CHAMBRESDECOMMERCE”的商业团体。其目的是为法国政府在莱茵河流域的管理机制提供经济上的咨询。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  相似文献   

7.
俾斯麦与曾国藩之试比较叶隽俾斯麦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实际创始人,史称“铁血宰相”(EisenundBlut),他在欧洲革命浪潮峰起,普鲁士王国统治摇摇欲坠时,挺身而出,受命于危难之际,就职于败亡之刻,挽狂澜于既倒,建殊勋于瞬间,成为非但德国历史,而且在...  相似文献   

8.
赵蕾莲 《德国研究》2013,(4):101-111
德国现实主义巨擘冯塔纳在《艾菲·布里斯特》、《泽西利亚》、《混乱与迷惘》和《施蒂娜》这四部以婚恋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中批评普鲁士贵族狭隘过时的价值观:由决斗体现的崇拜荣誉至上,服从社会规范,坚守秩序意识,恪守社会等级观念,拒绝并非门当户对的联姻等。在冯塔纳时代已日薄西山的普鲁士没落贵族因循守旧,顽固而狭隘地恪守过时的思想糟粕,而这恰恰酿成冯塔纳多部婚恋小说中的悲剧。  相似文献   

9.
乔丽丽  刘耘华 《德国研究》2023,(5):135-151+156
19世纪德国的中国书写与想象,其蕴涵较为复杂。作为负面形象的“中国”发酵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普鲁士自由主义思想的兴起,因而它常常被自由主义者引为反抗普鲁士强权的政治与文化隐喻,即一种用以躲避文字审查的文学修辞策略。受此影响,“中国”成为德国普通民众娱乐消遣的虚构素材库;同时,出于19世纪末德国政治与外交的需要,“中国”又曾是德国所期望的远东市场及军事同盟候选国。德国19世纪政治、文学、娱乐、经济与军事领域的中国书写相互关联又彼此影响,德国学者、文人借创造“中国形象”来完成符号化的意指过程,以达到实现自我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0.
陈冰 《新民周刊》2023,(39):40-41
1864年3月8日,在普鲁士与丹麦之间爆发的日勒苏益格战役中,佩戴红十字臂章的救护人员第一次在战场上出现,并提供人道服务。红十字会这个以“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和平进步事业”为宗旨的国际组织,历经百年依然在当今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1994年后的时期里的不同经历,不仅区分波兰的社会意识和其他共产党国家的社会意识的差异。而且,波兰人是“历史性的民族”,从中世纪至十八世纪它有自己的国家,即15—17世纪波兰是东欧强国。从18世纪末至1918年,它多次武装起义,反抗三大瓜分国——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坚持着恢复独立的斗争。因此,波兰人的民族激情特别强烈。这在1918—1939年国家重建中  相似文献   

12.
闫行健 《美国研究》2022,(5):133-160+8
美国驻普鲁士前大使、国际法学家亨利·惠顿的《国际法原理》一书在面世后的百年间(1836~1936),通过不断再版和修订,成为国际法学科发展中的一座里程碑,对国际法学科做出了持久性的贡献。由丁韪良翻译的该书的中译本《万国公法》影响巨大,在其传播过程中,时常出现读者“只知译者丁韪良,不识作者惠顿”的情况。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界有关丁韪良和《万国公法》的研究日益增多,但对惠顿和《国际法原理》较少涉及。此外,由于缺乏对一手材料的溯源和掌握,我国学界在丁韪良翻译《万国公法》的问题上看法不一。本文主要依据惠顿和丁韪良的档案,以及《国际法原理》和《万国公法》在中国、美国、日本、加拿大的诸多现存版本等材料,梳理惠顿的生平,分析《国际法原理》的成书、评价与影响,以期厘清《万国公法》的成书过程、翻译意图、翻译蓝本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张玉书 《德国研究》2012,27(2):104-113,128
今年我们纪念海涅的215岁诞辰,回顾诗人海涅和中国关系的发展.海涅青年时代的抒情诗中有印度,没有中国.1830年七月革命前后,海涅反对德国的封建势力,斗争锋芒也指向资本主义.中国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封建帝国,被他用来讽刺浪漫派诗人和普鲁士国王.1840年爆发鸦片战争,海涅从一开始便把同情心倾注在中国人一边,而对“红毛生番”痛加挞伐.这些充分表现在他通讯报道的汇编《卢苔齐娅》和他最后的著作《自白》里,足证海涅此时已对中国怀有深情.我们纪念海涅的诞辰,也缅怀中国人民的这位朋友.  相似文献   

14.
汪伟 《新民周刊》2012,(17):64-65
对杨奎松(还有沈志华、高华、杨天时等学者)的追捧,的确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某种变化:人们希望从历史中得到经验和教训,以把握现实和不怎么确定的未来。戏说20年后,穿越开始流行,很多历史研究者甚至担心,决定国民的历史观念的,将不再是历史书,而是电视剧——但对杨奎松这代学者来说,历史书本身就是  相似文献   

15.
欧洲的历史和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精英才子不断地对其进行或宏大或细微的诠释,这也构成了欧洲文化发展史中一幅颇为壮观的画卷。欧洲的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常常会问,欧洲文化及其进程的特质何在,其悠久的历史对今天又有哪些有益的启示和可以为今人及后人引以为戒的教训。在诸多对欧洲文化和历史进行诠释的著作中,法国著名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埃?加.莫兰的《反思欧洲》一书无疑堪称其中的一部精品,值得我们仔细研读。本文主要根据莫兰提出的“复合思维”和“历史漩涡”的概念对欧洲文化的特质进行简要而集中的梳理和探析。  相似文献   

16.
赵梅 《美国研究》2006,20(4):51-71
本文在阅读自1902年~2003年中国的中学历史教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及历史教科书的基础上,对过去一百多年间中国中小学的外国历史(包括美国)的教学思想、美国历史的教学内容和观点进行分析整理,探讨自清末以来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美国形象。研究表明,一方面,中国中学的美国历史教学内容随着时代变化、历史发展而不断增添新内容,不同时期对这些历史问题有着不同的诠释;另一方面,独立战争、美国宪法和美国的建立、美国内战、罗斯福新政一直是中国中学美国历史教学的经典内容。文章认为,教科书是学术研究成果的结晶。清末以来,美国形象在教科书中所发生的变化和教科书对美国历史的解释,反映过去百年中国的美国研究、中国人认识美国的历程。  相似文献   

17.
疯癫的沉默与理性的独白——解读福柯的《疯癫与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晖 《法国研究》2010,(1):47-53
在《疯癫与文明》中,福柯所关注的并不是对于疯癫的治疗,而是要对疯癫进行考古学式的研究,要追问关于疯癫的知识和话语的历史建构过程。福柯认为,疯癫的历史只是一场理性的独白,疯癫自身却是沉默的。文章从分析福柯在历史研究中所运用的知识考古学方法入手,通过考察福柯对人类社会中疯癫历史的真实再现,揭示了福柯对历史理性的颠覆和对传统历史观的瓦解。  相似文献   

18.
重温德国历史上的文化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世隆 《德国研究》2005,20(1):61-64
本文较全面地整理了100多年前德国文化斗争的基本过程和主要内容,包括文化斗争的背景、序幕、高潮和结尾.对文化斗争期间的德国各派政治势力及他们对文化斗争的态度进行了分析和介绍.特别是对文化斗争的性质、历史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与以往历史著作有所不同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自建国以来,联邦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对"纳粹与二战历史"的叙述沿着"还原历史真相、直面历史罪责"的方向不断改进。20世纪50年代的教科书将战争罪责归结到希特勒身上,掩盖"犹太人大屠杀"的事实。20世纪70年代的教科书揭露和批判了"犹太人大屠杀",却无视德国民众的罪责。21世纪前10年的教科书揭露了国防军和德国民众的罪行,引导学生反思德意志民族背负的集体罪责。联邦德国的历史教科书受社会运动和思潮的推动而不断革新,帮助联邦德国社会树立起正确的二战史观。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即将出版的《东南亚古代史》一书的结束语。《东南亚古代史》是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从远古至19世纪初叶东南亚历史发展的地区史,既有对地区历史发展的综合性整体论述,又有对各主要国家和重要事件的具体分析与专题研讨;既有古代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的历史论述,又有对古代东南亚国家的各民族宗教文化的阐述。作者们从东南亚自身历史的视角出发,对东南亚的史前文化及其特色、稻作文化与社会基本结构、早期国家的形成和演进、中央集权国家的兴起与特征、宗教与民族文化的多样化和本土化,以及中国、印度与古代东南亚国家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