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8 毫秒
1.
时下,对领导干部用金钱、财物行贿,人们都已深恶痛绝,大有“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之势,然而“精神贿赂”却仍然盛行。所谓“精神贿赂”,也就是有些人千方百计从精神上取悦于领导者,在精神上麻痹直至击倒领导者,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精神贿赂”比用钱财贿赂更隐...  相似文献   

2.
所谓“精神贿赂”,是指一些人想方设法从精神上取悦、讨好领导干部,在精神上麻痹直至击倒领导干部,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精神贿赂”是一支射向为官掌权者的暗箭,和“经济贿赂”相比,其危害不小,治理却更难面对“精神贿赂”不断蔓延的趋势,对其实行综合治理和有效打击己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谨防「精神贿赂」□于丽萍贿赂是一种腐蚀剂,它能使一些抵抗力差的人腐化变质。贿赂除了金钱器物等物质贿赂外,还有一种便是“精神贿赂”。常见的精神贿赂大致有拍马屁、抬轿子、吹喇叭、戴高帽等形式,它常常能起到物质贿赂所不能起到的特殊作用。《史记》载:北海太守...  相似文献   

4.
为您提醒     
正精神贿赂"暗箭"当防精神贿赂与物质贿赂相比,具有形式上的灵活性、行为上的隐蔽性,貌似小小不然,实则危害极大。对于物质上的贿赂,许多人能够做到洁身自好,可面对极力吹捧的精神贿赂时,却容易放松戒备和警惕。领导干部一旦中了精神贿赂这支"暗箭",心中公平公正的天平就可能会失衡,进而污染政治生态,容易误入歧途。对于精神贿赂这支"暗箭",领导干部一定要耳聪目明、头脑清醒、心正气清,增  相似文献   

5.
当前,在“经济贿赂”四面楚歌的同时,“精神贿赂”却“天地广阔”,悄然盛行。所谓精神贿赂,是指一些人想方设法从精神上取悦、讨好领导干部,在精神上麻痹直至击倒领导干部,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精神贿赂花样多精神贿赂如今已是花样百出,手法多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手法:1.嘴巴抹蜜,当面吹捧。这是最古老的一种手法,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往往是借领导前来视察和向领导当面汇报等机会,口吐阿谀奉承之辞,给领导拍马屁、抬轿子、吹喇叭、戴高帽,以讨领导欢心和看重。1998年,安徽某县领导向省委书记卢荣景汇报工…  相似文献   

6.
《党建》1994,(10)
警惕“精神贿赂”王经朴贿赂是用财物买通对方的“攻坚”手段。古往今来,其招式不拘一格。我们既要提防以馈赠财物去“力克”的硬件,又要当心用“精神贿赂”来“智取”的软招。而今,物质贿赂慑于反腐;倡廉的紧锣密鼓只能暗道偷行。“精神贿赂”有时却可明火执仗地登堂...  相似文献   

7.
物质贿赂比较常见,早巳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而时下另一种贿赂也应引起领导干部的重视,这种贿赂就是“精神贿赂”。所谓“精神贿赂”就是以别有心的手段或方式打动或打通别人,以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比起物质贿赂,“精神贿赂”更恶劣,危害更大。因为物质贿赂是有形的,或钱或物,有数目,有价值,一旦行贿败露,证据确凿,必然受到法律的制裁。而精神贿赂则范围广阔,防不胜防,而且不必遮遮掩掩。不少领导干部喜欢古玩字画,一些行贿者看准了这一点,不惜巨资,购买古玩字画,以馈赠交友为名,送给当权者。当“共同的爱好和志趣”把两人的关系拉得十分“…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高校商业贿赂事件频发。加强对高校商业贿赂犯罪的预防,必须牢牢把握好教育、制度、监督的三位一体,整体推进。即深刻认识到教育是基础,是治本之策,加强廉政思想教育,从思想上构筑预防商业贿赂犯罪的防线;制度是保证,从制度上构筑预防商业贿赂犯罪的防线;监督是关键,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从机制上构筑预防商业贿赂犯罪的防线。  相似文献   

9.
政策快讯     
最高人民检察院:严打商业贿赂最高人民检察院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童建明日前透露,最高检将从三个方面参与治理商业贿赂的工作:一是对国家工作人员涉嫌贿赂犯罪的直接立案侦察;二是对公司企业人员的贿赂犯罪要及时批准逮捕,提起公诉;三是对涉嫌公司企业人员贿赂犯罪,有关部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高校商业贿赂事件频发。加强对高校商业贿赂犯罪的预防,必须牢牢把握好教育、制度、监督的三位一体,整体推进。即深刻认识到教育是基础,是治本之策,加强廉政思想教育,从思想上构筑预防商业贿赂犯罪的防线;制度是保证,从制度上构筑预防商业贿赂犯罪的防线;监督是关键,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从机制上构筑预防商业贿赂犯罪的防线。  相似文献   

11.
提起“贿赂”之事,人们往往想到的是物质贿赂,如金钱、物质、美色等,而忽视了精神贿赂,即用语言讨好他人,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以博取他人的欢欣和信任,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其实,精神贿赂同物质贿赂一样具有极大的腐蚀性。在现实生活中,确有一些人善于见风使舵,趋炎附势,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竭尽讨好卖乖之能事,以表面动听实则肉麻的语言来打动“受贿”者的心。有些领导干部经不住花言巧语的诱惑,在奉承话、恭维话和讨好话中渐渐放松了戒备和警惕,对精神贿赂习以为常,听之任之,最后发展到对金钱的非法获取也不置可否,由…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有关“精神贿赂”、“语言贿赂”的文章屡见报端,纵观这些文章的观点,都是把板子打在了“行贿者”身上,批评他们对领导是如何花言巧语,阿谀奉承,欺上瞒下。这些行贿者固然可恶,但作为精神贿赂的对象,我们的领导难道就没有责任?  相似文献   

13.
商业贿赂在一些行业滋生蔓延,已经成为某些领域市场的“潜规则”。本文探析了商业贿赂特点、产生、蔓延的原因;对商业贿赂的给付额是如何确定和转嫁问题进行定量分析;进而从经济学角度对商业贿赂的负效应进行定性探讨。以便人们对经济生活中商业贿赂的这一特殊现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另一种贿赂     
正别以为贿赂只是物质的,既不送钱也不送物,有时同样可以达到贿赂的目的。既然叫贿赂,那总得送点什么吧,这类人送的是好听话、拜年嗑,送的是美言,就是语言贿赂。语言贿赂的危害不可小觑,绝不逊于物质贿赂。如今在有的地方和单位里,顶头上司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结果是不服不行。行与不行全凭领导对你的亲疏好恶,而靠语言行贿溜须拍马正好能博得上司的好感,是无本万利的精神贿赂,这比起请客送礼行贿色诱合适多了省事多了,  相似文献   

15.
商业贿赂历史文化成因溯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彭凤莲 《学习论坛》2007,23(7):67-69
商业贿赂乃中国数千年之积弊。从历史文化视角分析,其原因大致有:请客送礼,卖官鬻爵,权力赎买等不良官场文化,是商业贿赂滋生的根源;官商勾结等不良商业文化,直接推动了商业贿赂的盛行;重农抑商、重士贱商,社会对商业贿赂的认同度较高等不良社会文化,对商业贿赂的流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导致经济权利、生活条件等基本社会权利方面的不平等日益增长的不良社会体制,为商业贿赂的频发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精神贿赂”古已有之,通常的说法叫做“拍马屁”。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行贿者们已经极富创造性地将这一学问提高到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水平,远不是一个“拍马屁”所能概括得了的了,所以,姑且将之称为“精神贿赂”,似乎更为准确、全面。自然,“精神贿赂”的对象,总是有权在握者。而今行贿的手段,可谓五花八门。一是阿谀吹捧。抓住一切机  相似文献   

17.
所谓“精神贿赂”,是指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迎合领导、讨得欢心、求得好感而使用的伎俩,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抬轿子、送高帽、自我贬损、巴结讨好等等。鲁迅先生称之为——“捧杀”。“精神贿赂”古已有之。史载,唐  相似文献   

18.
在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把“东施”说成是“西施”,把“武大郎”说成是“武二郎”,把“阿斗”说成了“刘备”,甚至于把“秦桧”喻成了“岳飞”的人。如此这般不分青红皂白,往往并不是因为这些人脑袋“昏昏”,而恰恰相反,他们是在很“理智”地“拍马屁”,行“精神贿赂”之能事。“精神贿赂”之所以能让人毫不避讳地“笑纳”,原因就在于它不象“物质贿赂”那样外露,却能起到异曲同工的效果。如果说物质贿赂是“硬刀子”,那么“精神贿赂”则为“软刀子”。其优点是行“贿”者无  相似文献   

19.
何谓精神贿赂?说通俗点就是给别人“烧高香”、“戴高帽”、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之类。施贿者用“美言”投其所好,有的甚至颠倒黑白。 眼下,经济贿赂已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  相似文献   

20.
物质上的贿赂比较常见,早已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而另一种无形的贿赂———“精神贿赂”,却未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何谓“精神贿赂”?就是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以精神的方式打动或打通别人,以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这一着可谓“低成本、高产出”,既不用钱物,也无须美色,只需张张口、动动笔,只要恰到“好”处,就能使被贿者如饮醇醪、四体通泰,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自己的圈套。毋庸讳言,近年来,这种手法在党内和社会政治生活中颇有市场。何以如此?首先是有“需求”。个别领导干部自我膨胀、爱慕虚荣,但自我标榜毕竟太露骨、太低俗,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