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亚太再平衡"的战略背景下,奥巴马政府的南海政策经历了两次深刻的调整。第一任期进行的调整以外交、舆论施压为主,主要是在"亚太再平衡"的战略布局下,基本上形成了南海政策的再平衡框架。第二任期的调整则加大了军事介入,加强了同盟体系和安全合作网络,并扶持相关声索国增强防卫实力,美国的"亚太再平衡"得到强化,南海政策框架得以确立、稳定和运作。从"亚太再平衡"的战略本质看,美国主要是通过介入南海问题来制衡和管理中国的崛起,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同时,它也制造了中美在南海的"安全困境",政策本身也具有内在的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美国的亚太政策正处于转折关头。奥巴马政府第一任期内所构建和实施的"再平衡"战略虽然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但在亚太不断演进的地区情境中仍有进一步调整的必要。第二任期内,基于对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国家安全利益及美国与该地区国家关系的重新评估,奥巴马政府对"亚太再平衡"战略进行精心改造,赋予其明显的"聚合安全"特性。在"聚合安全"战略的指导下,美国将继续保证其双边安全承诺,并更多地通过筹划或参加地区多边机制和多边创议的方式来发挥其主导性作用。这种从双边优先的传统立场转变为双边及多边并重的战略安排,被认为是目前国内政治经济条件下美国保障其在亚太地区利益的最现实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正>奥巴马政府的亚太战略调整,经过了"转向亚太"、"重返亚太"的概念表述之后,最终定位于"亚太再平衡"。奥巴马政府对亚太战略概念表述的变化,固然有避免给人留下围堵中国的印象,但"再平衡"一词较之前两者,更能体现亚太国际关系的格局和美国的亚太战略意图。经过奥巴马第一任期对"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和第二任初期的调整,这一战略的目标日益清晰,但内涵依旧模糊;战略设计也存在着矛盾及不平衡性,从而使得这一战略必将继续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编者的话     
正自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其将采取何种对外政策,尤其是亚洲政策,成为国内外学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在舆论界、学界与政府的共同推动下,当前,特朗普政府提出以"印太"战略取代奥巴马政府时期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并将其纳入美国的国家整体安全战略和国防战略。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特朗普政府的亚太战略调整?该战略会对亚太地区格局产生何种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印太"概念既非美国首创,同时又得到澳大利亚、日本和  相似文献   

5.
新书架     
正"再平衡"战略下美国亚太战略的目标与手段周琪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1月第1版本书考察了奥巴马政府的"再平衡"战略的内外成因、实施效果、遭遇的挑战,及其对中国周边外交环境和中美关系的影响;全面分析了奥巴马政府实施"再平衡"  相似文献   

6.
<正>一亚洲再平衡:一石激起千层浪自从美国推行亚洲再平衡战略以来,围绕中美关系展开的东亚地区局势变动可谓牵一发动全身,极大地影响和推动着东亚地区形势的演变发展。中美作为最强大的地区和全球大国,必将成为东亚国际关系和安全安排的重要角色。亚洲再平衡即使是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的一部分,也是从其他地区向亚太倾斜的调整。美国亚洲再平衡被认为是应对中国崛起的举措,由此引发的中美关系曲折反复致使奥巴马第一任期对华政策出现"高开低走"。中美关系本来从未真正一帆风顺  相似文献   

7.
奥巴马第二任期基本上延续了第一任期内的对台政策,同时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即在遵循美台非官方关系基本框架、确保避免冲击中美关系的前提下,给予台湾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支持以稳固和发展美台关系,突出台湾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中的重要作用,积极谋求对台湾问题的更多主动权。从近期来看,奥巴马政府对台政策调整仍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美关系的大局、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发展,保障了东亚地区的安全稳定;但从长远来看,这些政策调整却蕴含着很多潜在的隐患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8.
美国多年来极力主导与推动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具有复杂的两重性:一方面,它是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在经贸领域的战略支柱,意在主导亚太经贸一体化的发展、制衡中国并从而取利;另一方面,它在相当程度上代表着新一代更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的发展。奥巴马政府推动美国国会批准该协定的意图,因遭到来自民主、共和两党和美国社会中的重重阻力而前途未卜。目前,奥巴马政府正计划在美国大选后的任期最后阶段,"冲刺"批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该协定被批准生效不是什么洪水猛兽,被否决也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即便被否决,其新规则体系与实际影响也不会就此消失。因而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把握须基于全面准确的分析判断,并根据美国大选结果、协定最后是否被美国国会通过的具体情况及复杂影响,前瞻、积极和有针对性地做出战略、策略应对。  相似文献   

9.
编者的话     
《当代亚太》2015,(2):1
<正>奥巴马政府"重返亚太"战略的推进以及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长,使得中美两国在亚太地区的互动及其对地区格局的影响成为学界和政界广泛关注的热点,也是本刊的主要选题之一。本期三位作者从国际关系和战略的视角分别对美国的亚太战略进行了深入分析。王浩认为,当前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已经呈现出"过度扩张"的趋势,表现为战略成本已经超出战略收益。作者  相似文献   

10.
编者的话     
<正>本期讨论的主题是"重返亚太"和"再平衡"背景下美国的对外战略。孙溯源从战略层面分析了美国推行TPP的多重效应。这一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TPP战略对于东亚一体化进程和地区合作意向的影响,即在地缘政治和安全领域,TPP如何分化了东亚地区的内部利益?在重塑美国东亚角色方面,TPP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究竟导致了亚洲的再平衡还是进一步失衡?刘建华从历史长时段周期视角分析了美国亚太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作者通过观察美国亚太政策在内敛期和外向期之间的周期转换趋势,透析了当前美国亚太政策的特点和成因,并预测美国亚太政策将在21世纪20年代初再次回归孤立主义。刘世强从霸权角度揭示了当前美国的战略困境。作者分析了霸权依赖的加深如何导致美国的战略重心从实体转向虚化,以及这种转变如  相似文献   

11.
王浩 《当代亚太》2015,(2):4-37,156,157
"亚太再平衡"是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的核心。该战略实施以来虽一直饱受争议,但大体得以推进并取得了显著收益,特别是扩展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影响和战略存在,同时对中国崛起构成了一定的战略压力。然而文章认为,伴随着再平衡的不断演进,地区国际政治变迁已使美国在亚太过度扩张,它集中体现为亚太再平衡的内部和外部战略成本,包括盟友体系的弊病和风险、中美战略互疑的不断加深、跨太平洋经济合作构想面临的内外挑战、美国国内政治"迷思"对该战略有效性的伤害以及美国在其他地区进行战略收缩的困难高于预期等,已经逐渐超出其上述战略收益。在这种困境下,美国在亚太地区面临着在战略上"保持介入"和"进行收缩"的两难选择。尽管截至目前,美国国内围绕以上两种选择的争论仍在持续,但对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调整已不可回避。在地区安全局势持续不稳及中美就推进"新型大国关系"构建达成共识的背景下,未来5到10年,陷入过度扩张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更有可能朝着"有限收缩"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伊核问题破局与"亚太再平衡"战略有较为密切的间接联系。奥巴马执政后不久,推出了"亚太再平衡"战略。受限于国力,为了顺利推行此战略,美国需要从中东抽身。但中东地区历来是美国的战略重点之一,奥巴马政府在从中东抽身的同时,也必须注意尽力维护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于是推出了以"收缩力量、操控乱局"为特色的"中东离岸平衡"战略。伊朗是地区强国,伊朗核问题如不实现破局将会使美国难以从中东抽身,也不利于其在该地区构建新的平衡,"中东离岸平衡"战略将更加难以顺利实施。因此,美国需要在伊核问题上实现破局。  相似文献   

13.
<正>美国一直寻求建立在亚太地区的领导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其他强国在地位、影响力方面出现衰退,特别是1991年苏联解体使得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在该地区的地位日益凸显,也越来越多地参与该地区的事务。奥巴马政府的再平衡政策是重申美国在东亚的地位,表现出美国保护其在该地区的地位和利益及增强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决心。这样的决心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抗,将许多东盟国家置于尴尬的境地,因为它们并不想卷入两个大国的任何争端。美国的再平衡战略使亚太  相似文献   

14.
夏立平 《美国研究》2012,(3):128-129
奥巴马政府调整美国亚太战略主要基于如下背景:中国等一批发展中国家和亚洲的崛起;世界经济和政治的重心正在由大西洋两岸向亚太地区转移;美国完成从伊拉克撤军,并开始从阿富汗撤退,使奥巴马政府能腾出手来,为了应对中国的兴起和亚洲的整体崛起,开始将美国全球战略和军事战略的重点转向东亚地区。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对外政策决策体系中,思想库在政策理念创新、人才储备、打造政策辩论平台以及教育和引导公众等方面具有非凡的作用。新近兴起的新美国安全研究中心对奥巴马政府的对外政策影响巨大。该中心的亚洲政策研究强调务实的态度,注重美国对亚洲事务的重新"参与",倡导强化和升级美国在亚洲的联盟关系,推动美国积极介入地区多边制度,其政策建议通过"旋转门制度"等对当前美国的亚洲政策决策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张勇 《美国研究》2012,(2):66-81,4
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美国更加借重以"巧实力"战略来整合国际格局的新变量,以求实现遏制世界"多极化"、塑造"多伙伴"世界并捍卫美国领导地位的战略目的。在亚太地区,奥巴马政府感到美国的传统优势地位正在面临由中国崛起带动的区域一体化的严峻挑战,并将拓展少边安全组合作为调整其亚太安全布局的重要支撑。美国编织的以双边同盟为核心、少边安全组合为结点、多边安全参与为外围的多层次新亚太安全网初现端倪。少边主义外交体现了美国通过扩大合作为其霸权减负和将中国"嵌入"关系网络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17.
在2012年美国大选中,在任总统奥巴马以较大优势获得连任。经济和就业状况的好转、绝大部分少数族裔的支持,以及中、低家庭收入的选民对奥巴马的好感,是奥巴马赢得大选的主要原因。然而,奥巴马仍然面临国内政治极化严重和两党在国会中难以妥协的局面,这将使他完成其第一任期遗留下来的国内政策目标方面遇到重重阻力,包括实施医保改革法;在推动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政策方面取得进展;同国会合作制定新的移民法。在外交政策方面,奥巴马政府将继续推进"战略再平衡",但是将遇到两个问题,一是必须在加强与传统盟国的关系和同中国发展合作关系之间进行平衡;二是中东的严峻局势可能对其战略调整构成牵制。  相似文献   

18.
从新中国成立到奥巴马政府上台之前,中美关系历经1949—1969年、1969—1989年和1989—2009年三个"20年周期",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经济相互依赖是中美关系这三个周期变化的重要因素。奥巴马政府提出"重返亚太"、"亚太再平衡",特朗普政府提出"美国优先"并掀起贸易战,中美关系再次陷入低谷,权力结构性矛盾使中美从战略竞争走向战略对抗的可能性增大,这表明中美关系实际上已处于2009—2029年第四个20年周期的关键时期。中美关系前三个20年的周期性变化对东南亚国家的外交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具体体现在:按照意识形态"选边站";维护地缘安全;实施"大国平衡",推进经贸合作和区域一体化建设。在当前美国对中国采取战略对抗的形势下,东南亚国家坚持不"选边站"的立场会面临极大的挑战,中国需要思考其部分国家在极端情况下是否会重回"选边站"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胡宁 《当代亚太》2004,(1):11-15
与美国结盟是澳大利亚对美关系的基础,也是其对外战略的支柱.澳美关系是不对称的主导与依附的关系.澳大利亚与美结盟的政策使不少亚太国家对其"融入亚洲"的政策表示怀疑.冷战结束以来,尤其是美国发生九一一事件之后,美澳联盟关系的进一步深化更令许多亚太国家对澳大利亚的亚洲政策不安有加,使澳大利亚和亚太国家之间难以建立真正的互信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特朗普政府的东南亚政策,包括其继承的遗产,尤其是奥巴马政府的相关政策,并对未来走势进行了展望。结合美国东南亚政策的演变,本文提出四点看法:一是,二战后美国东南亚政策的演变呈现"20年周期"变动的特征;二是,奥巴马政府的东南亚政策是其亚洲政策的亮点,也是其为继任者留下的重要"遗产";三是,特朗普政府将延续前任的安全政策,弱化人权等议题,但在经贸领域会采取更加积极和针对性的措施;四是,第四个"20年周期"的美国东南亚政策针对中国的措施是否会得到强化,犹如当年里根政府针对苏联的政策一样,值得我们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