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法医学文证审查亟待加强王能义,张万清人体损伤程度的法医鉴定结论是伤害案中的重要证据,其鉴定结论是否正确往往涉及到行为人罪与非罪和罪轻罪重的问题,一旦法医鉴定失误,就会造成错案。为了了解我省检察机关在办案中对涉及人体损伤法医学鉴定和文证审查的情况,我们...  相似文献   

2.
马艳平 《法律适用》2012,(4):116-117
故意伤害是指故意非法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实践中确定伤害后果的方式是人体损伤鉴定,具体可分为损伤程度鉴定和伤残等级鉴定。损伤程度鉴定的目的在于确定伤害的程度是否达到刑事法律规定的严重程度,从而确定是否构成犯罪。目前故意伤害案件人体损伤鉴定存在以下典型问题。一、伤害程度鉴定和伤残等级鉴定的分离广义的人体损伤鉴定包括伤害程度鉴定和伤残等级鉴定,多年以来,  相似文献   

3.
凡是对人体健康,生命造成伤害,威胁,涉及人体损伤的刑事犯罪案件,对人体损害程度的评定,从证据学的角度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经调查发现,目前,在办理伤害案件时,开展损伤程度的评定,鉴定工作制度很不健全,主要原因及表现有:1、重视不足,形同虚设:在办理涉及人体损伤的刑事犯罪案件时,鉴定结论是一种非常重  相似文献   

4.
法医鉴定结论在办理和审理案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由于不同鉴定人对某些鉴定标准在理解上存有差异,故导致同一案件出现不同的鉴定结论在司法实践中时常发生,随着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的实施.出台全国性人体损伤程度标准释义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与刘先明同志商榷本刊96年第2期刊登了刘先明同志提出的两个问题,拜读后根据本人实践,谈点个人看法,与先明同志商榷。本室在近几年的损伤程度鉴定中,个别案例的鉴定结论加有"偏重"或"偏轻"一词,在人体重伤或轻伤鉴定标准中确实没有这一词句,但在法医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6.
借鉴国内外成功建立DNA数据库、指纹数据库并在司法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经验,结合法医学人体损伤程度检验、鉴定工作的实践,为提高鉴定结论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有效杜绝错误鉴定结论的出现,保障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为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管理提供可操作性依据,本文提出了在我国建立法医学损伤鉴定数据库的新设想,阐述了建立该数据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其建立规划和使用原则等提出了构想。数据库将收录各鉴定机构已受理的人体损伤程度检验、鉴定信息,并规定鉴定人在接受新的损伤程度检验、鉴定委托时,应将被鉴定人的各种信息与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检索、对比。法医学损伤鉴定数据库的建立,切合司法鉴定工作实际需要,可用于司法实践,并有必要逐渐推广到其他各类人身损害案件的鉴定实践。  相似文献   

7.
人身伤害程度鉴定和涉案物品价值鉴定在司法实践中往往存在较多争议,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对争议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进行浅析,供参考借鉴。一、争议产生的原因1.人身伤害程度鉴定的争议原因。首先,法律规定了多头鉴定部门,导致在同一诉讼程序中多个鉴定结论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柴振兴 《中国司法鉴定》2010,(3):I0006-I0007
人体损伤程度司法鉴定书对于澄清事实、明辨是非、鉴别真伪、揭露犯罪、定罪量刑、处理矛盾纠纷起着十分重要的证据作用。通过人体损伤程度司法鉴定文书的审查和分析,发现鉴定结论(意见)常见差错的主要原因为:医学资料审查粗心,盲目采信;未全面采信医学资料,断章取义;未综合分析医学资料,采信草率;“标准”条款鉴定依据掌握不当;对损伤类型认识含糊,牵强附会;适用“标准”条款不当。为切实提高人体损伤程度司法鉴定的质量,鉴定人需加强法律业务知识学习,正确采用医学资料,并正确适用鉴定标准条款。  相似文献   

9.
郭敬波 《法学杂志》2001,22(6):47-49
刑诉法第 1 1 9条规定 :“为了查明案情 ,需要解决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的时候 ,应当指派、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进行鉴定。”在司法实践中鉴定结论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案件的性质 ,特别是人身伤害案件更是把伤者的损伤程度作为定罪、量刑的主要证据。但由于我国目前证据立法滞后 ,有关鉴定标准和程序不完善等原因 ,导致鉴定结论变更率较大 ,使采信错误鉴定致错拘、错捕、错判时有发生。一、鉴定结论变更原因鉴定结论变更原因除了鉴定人违法违纪、鉴定人业务素质不高出现检查诊断错误及引用标准不当外 ,还有不可避免的原因和立法不完善等因素。…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讨论重伤和轻伤程度的鉴定时机以及与鉴定时机有关的问题。鉴定人体损伤的轻、重程度,只能以损伤当时原发性病变为主要依据,才能据以准确界定损伤程度,从而确定实施伤害的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犯罪的轻、重程度。至于与损伤有直接联系的并发症、损伤引起的后遗症以及损伤后的最终结局,则不能作为鉴定损伤程度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评定”的主要依据,只能作为对实施伤害的行为人的量刑及其应负赔偿责任的参考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公安部(以下简称两院两部)颁布的于199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人体重作鉴…  相似文献   

11.
损伤程度评定忽略刑法学理论的问题谢应波我国刑法在多种犯罪中对人身伤害的程度都作了法律上的要求,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刑法第85条对人身损害达"重伤"的情形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人体重伤鉴定标准》、《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鉴定标准)颁布无疑...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健康牙齿与非健康牙齿损伤程度的法医临床学鉴定分析。综合牙齿本身的质量、临床治疗因素、个体因素等方面。依据《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及《人体重伤鉴定标准》的有关规定。有助于准确、科学地得出客观的鉴定结论。  相似文献   

13.
于宁 《天津检察》2009,(5):33-35
鉴定结论,做为法定的独立证据形式之一.在刑事诉讼中往往对案件的定性和刑罚裁量起着关键性作用。在诸多类型的鉴定结论中,人身伤害鉴定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涉及人身伤害的案件,涵盖了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危害公共安全、抢劫、抢夺、绑架、强奸等多项罪名,使人身伤害鉴定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同时,人身伤害鉴定由于直接关涉被害人的人身权利和犯罪嫌疑人的法律责任,往往成为案件的矛盾争执焦点。因此,我国刑事诉讼立法强调了对人身伤害鉴定的慎重态度,  相似文献   

14.
当人身伤害发生或病残发生后,权利主体诉求义务主体赔偿损失,在处理时必须认定损伤程度、伤残等级、劳动力是否丧失、人身保险金的给付比例等,这时,往往需要作法医活体鉴定以提供依据。一般来说,法医活体鉴定,主要涉及损伤程度鉴定和伤残程度鉴定。人体损伤程度鉴定,主要是为涉及伤害的各类刑事案件提供轻微伤、轻伤、重伤鉴定依据。伤残程度的鉴定主要包括伤残等级、劳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的鉴定,即依照有关法规标准对伤残程度等级级别的划分,对劳动能力丧失程度、生活自理能力、社会生活能力丧失程度进行评定。伤…  相似文献   

15.
赵刚 《天津检察》2009,(5):35-36
鉴定结论是刑事诉讼中的证据种类之一,在办理刑事案件中具有重要作用,许多案件的定案依据往往就是一纸鉴定结论。人身伤害鉴定是办案中常见的司法鉴定,伤情鉴定应在何时进行,是在受伤之初,还是在痊愈之后,如果鉴定结论作出后伤情又有变化怎样对待,诊断证明和病历能否作为证据等问题都是司法人员在实践中必须要面对的。笔者以一起故意伤害案为例,就伤情鉴定的有效形式及证明力等问题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6.
袁丽  狄胜利 《证据科学》2009,17(5):635-639
本文从1例孕妇的损伤程度鉴定着手,对《人体重伤鉴定标准》的第78奈、第45条、第92务等条款的应用进行研究,结合案情对现行标准应用误区进行分析,提出症结所在,为了保证鉴定结论的质量,对《人体重伤鉴定标准》进行完善和修改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1例孕妇的损伤程度鉴定着手,对《人体重伤鉴定标准》的第78条、第45条、第92条等条款的应用进行研究,结合案情对现行标准应用误区进行分析,提出症结所在,为了保证鉴定结论的质量,对《人体重伤鉴定标准》进行完善和修改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在相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一些矛盾和纠纷,这些纠纷常会发生肢体上的冲突,造成人体损伤。在民事纠纷引发的伤害案件中,需要对人体损伤进行认定,从而帮助案件的公正解决。法医损伤鉴定是伤害案件损伤程度的重要判断标准,比临床医学资料更具有严谨性,本文从法医损伤鉴定角度对临床医学资料的缺陷进行探讨,以寻求有效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徐绍伟 《法医学杂志》1996,12(2):87-87,89
对95例伤害案件出现不同鉴定结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选择的鉴定时间不同是导致鉴定结论不同的主要原因(占42.1%)。鉴定机构多,人员分散、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鉴定标准不严密、不完善、临床检查诊断均可对鉴定结果的准确性起干扰作用。提出解决措施:改革现行体制成立独立的鉴定机构,制定活体损伤鉴定程序,建立法医专门诊室.  相似文献   

20.
金轶  熊路 《中国检察官》2012,(14):57-59
人身受到伤害的刑事案件在社会生活中较为多发,在司法实践中相当常见,包括但不限于故意伤害、故意杀人、寻衅滋事、聚众斗殴、妨害公务等罪名,本文统称为伤害案件。诊断证明书、伤情照片、就诊病历、医生证言、受伤人员陈述等证据,不仅是人体受到伤害事实最直接的体现,而且也是人体损伤程度鉴定、伤残鉴定等鉴定意见的重要基础。然而在办案实践中,部分办案人员对上述证据不够重视。本文拟结合具体案例就几种伤情证据分别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