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多名委员建议将经常看望或问候老人入法.这引起了网友的热议。有人为之拍手叫好,也有人对此提出了质疑:孝敬父母,本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如今却要建议将“常回家看看”入法来“强迫”一些人孝顺,这究竞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不可否认,委员们建议将“常回家看看”入法的初衰是好的——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弘扬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但在我看来,  相似文献   

2.
6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在草案形成过程中有较大争议的"常回家看看"精神慰藉条款,写进了草案。同时采纳25个省区市的做法,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定为老年节。道德规范是否适合入法?有操作性吗?对"常回家看看"入法的喜与忧多名委员建议将经常看望或问候老人入法,这引起了网友的热议。有人为之拍手叫好,也有人对此提出了质疑:孝敬父母,本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如今却要建议将"常回家看看"入法来"强迫"一些人孝顺,这究竟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不可否认,委员们建议将"常回家看看"入法的初衷是好的——保护老年人  相似文献   

3.
今年6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常回家看看"被写入草案。草案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我国自古有"百善孝为先"的传统,"常回家看看"无疑是孝敬父母的最基本、万式。然而,这个带有明显道德色彩的诉求被写入国家层面的立法草案,引起社会广泛争论。到底"常回家看看"该不该入法,又该如何入法?在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探亲假期制度不完善的背景下,"常回家看看"又如何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4.
评说速览     
明文 《法庭内外》2011,(2):37-38
1"常回家看看"入法"空巢"老人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拟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并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媒体形象地称之为"常回家看看"要入法律。  相似文献   

5.
毋庸置疑,多名委员、代表建议将“常回家看看”纳入法律范畴,体现委员、代表对老年人生活及传统孝道文化延续的关切,也.折射出时下年轻人因社会压力大而忽视对家中老人关爱这·较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老吾老而及人之老,将我们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不仅是对老人现实的精神慰藉,也是给自己将来的晚年幸福‘埋单”,为自己的子女做出榜样。其中也不乏有为时下孝道“滑坡”而产生的忧虑,寄希望用立法的形式确保老人享有“被子女定期探视与问候”的权利。  相似文献   

6.
胡晓青 《江淮法治》2013,(14):25-25
笔者认为“常回家看看”入法缺乏现实支持。首先是工作忙.在当前“压力山大”的社会竞争下.孝道承受不住时间和金钱的压力。其次是距离远,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员流动性的增强.更加剧了无数外地务工者返乡回家的困难。再次是时间少,  相似文献   

7.
评说速览     
《法庭内外》2013,(8):38-39
1应为"常回家看看"留自治空间就开始实施的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媒体纷纷打出"不常看望或问候老人将属违法"的醒目标题,将"常回家看看入法"的争议延续至执法领域。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精神赡养已成为老年人权益的重要内容。面对2亿多老年人口且每年新增近800万的趋势,国家立法必须直面老年人的精神权益诉求,以体现立法的导向,向社会传递关爱老人的正能量。为此,新法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一倡导性条款,被广泛解读为将精神赡养从道德责任"硬化"为法律义务,并引发了诸多操作性的诘  相似文献   

8.
沈义  蒲昌迅 《检察风云》2013,(18):60-61
今年7月1日我国颁布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并将"赡养人对老人的强制探望义务"这个原则确定下来,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问候老年人",即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该法颁布后没几天,重庆市长寿区就出现了全市首例以"常回家看看"为诉讼请求  相似文献   

9.
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的第十七条第一款被形象地称为“常回家看看”条款,该款从拟定草案以来一直是媒体和网民争论的焦点.然而,学界对此问题深入、系统的分析少见,现有的研究角度也仅局限于:应否入法、入法利弊及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等常规角度,从软法角度分析该问题是一个创新.本文将从“软法”的性质入手,通过文献研究法分析围绕条款的三大争点,得出条款入法的肯定性结论.  相似文献   

10.
"探亲假"规定32年未变"常回家看看"何时不再雾里看花7月1日,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施行,根据规定,子女若不能经常看望或问候父母将属违法。记者注意到,"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的同时,我国也规定了单位应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探亲假"出台32年缘何"遇冷"?是谁动了你的探亲休假权?"常回家看看"何时不再"雾里看花"?  相似文献   

11.
歌曲《常回家看看》在1999年央视春晚舞台上一炮走红,歌曲唱出了儿女对家的亲情,父母对子女的心声,提醒在外忙碌的年轻人即使工作再忙也不能忘记亲情,应该多回家看看老人。2012年12月修订通过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8条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此条被媒体解读为"常回家看看"条款,该条款自审议以来即争议不断,自该法生  相似文献   

12.
面对中国老龄社会的到来,政府、社会、家庭要主动担起关心、关爱老年人,引导老年人健康生活的责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开发老年宜居环境,推进老年医疗保健建设,依法惩治虐待、遗弃、歧视、不赡养老人的行为,鼓励年轻人“常回家看看”,大力发展老年人文化事业,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全社会营造尊敬、关心老年人的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13.
7月1日,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施行。同一天,无锡市北塘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一起赡养案,判定子女每两月必须回家一次看望老人,成为该法生效后的首个判例。"常回家看看"在经历了修法时的激烈争议之后,再次成为诸多媒体议程设置的焦点。从《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修正本身来看,"常回家看看"虽是热点,也绝非唯一"焦点"。比如,新法对"老年人监护制度"的明确,就不失为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4.
刚闻“常回家看看”拟入法.又见立法禁止“啃老”。在解决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时.法律成了“香饽饽”。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喜事,这起码说明建立法治国家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了。  相似文献   

15.
羽弋 《政府法制》2012,(22):17-17
将“常回家看看”写入保障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今日之争论,只不过在重蹈往昔的覆辙。说来说去,依旧重弹老调:“常回家看看”不仅是一个孝悌问题,还是一个经济问题,立法者应该权衡这二者的轻重,以及划分道德与法律的楚河汉界等。  相似文献   

16.
郭杰 《法制与社会》2013,(26):246-247
将"常回家看看"写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是对老年人从家庭成员那里获得精神慰藉的权利的法律保障,但该法律规定应作为一种对一般义务的规定,应为宣示性条款,不应具有强制执行性。对老年人获得精神慰藉权利的保护,短期来看可以通过将这种道德义务法律化来实现,但从根本上来说依赖于家庭养老模式向社会养老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7.
晓红 《江淮法治》2014,(22):46-47
正别爱得太晚,请常回家看看《中国老人及空巢老人数量增长调研报告》显示,目前中国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是人口增长比例5倍,占世界老年人口五分之一,其中49.7%老年人为空巢老人,我国55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自杀人数超过10万,成为我国自杀率最高的一个群体。你可能很难想像公园里那些神态怡然的老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本是到了尽享天伦之乐之时,却只能深居独处,望"子女"而兴叹。2014年3月10日,《青岛论坛》上一则  相似文献   

18.
在江苏南通,志愿者小分队正上门为独居老人提供服务。不过,根据2013年7月1日起施行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关爱独居老人这事,今后,恐怕子女要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了,别指望志愿者来填补子女不"常回家看看"  相似文献   

19.
临河居 《江淮法治》2013,(14):24-24
7月1日,我国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上路。伴随新法在有着“百善孝为先”传统理念的我国,将子女应当“常回家看看”作为一个硬性规定写入法律,这一所谓精神慰藉条款的出台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社会上引发热议。  相似文献   

20.
“找点儿空闲,找点儿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