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附红细胞体病 (Eperythrozoonosis)是附红细胞体 (Eperythrozoon)寄生于红细胞表面、血浆、组织液及脑脊髓液中 ,引起发烧、溶血性贫血的一种人畜共患病。 192 8年Schilling和Dinger分别在啮齿类动物中检出球状附红细胞体 (E .coccoides)。此后 ,相继报道 30多个国家在兔、猪、牛、羊等动物和人体中发现附红细胞体。 1972年江苏南部“猪红皮病”是我国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最早发现和报道。此病原体基本被公认为立克次氏体目 (Rickcttsiaies)、无形体科 (Anoplasm…  相似文献   

2.
附红细胞体 (Eperythrozoon)是寄生于人和动物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中的一种多形态微生物属于立克次氏体目、无形体科、附红细胞体属。 1 978年Schilling等首次在啮齿类动物中发现附红细胞体 ,以后相继在其他动物和家畜中也发现有附红细胞体。近年来有关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报道较多 ,对深圳市规模猪场进行调查发现 ,猪附红细胞体的阳性率达 1 0 0 % ,多为隐性感染。随着城市中宠物犬日渐增多 ,作为人畜共患的附红细胞体病有可能会威胁到人的健康。为了解犬的感染情况 ,笔者于2 0 0 3年 1~ 2月对动物医院的就诊犬、健康寄养犬和养犬场的肉…  相似文献   

3.
马、牛、羊附红细胞体的发现与虫体检验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是寄生在家畜血液里、附在红细胞表面和游离在血浆中的一种原生动物。能引起家畜的附红细胞体病,在急性发病时出现黄疸、贫血和发热,多为隐性感染,流行于夏秋季节,可能由吸血的节足动物传播,污染的针头和器械也可传染。 国外关于羊、牛、猪、老鼠、猫的附红细胞体的报道,晋希民已在《家兔附红细胞体的发现及临床病状初步观察》一文中作过介绍(见本刊1981年4期12~13页)。  相似文献   

4.
猪附红细胞体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一种能定性与定量检测猪附红细胞体的方法,根据GenBank中猪附红细胞体的16SrRNA基因高度保守区设计了特异性引物和探针,经各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猪附红细胞体核酸载量的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在107~101 copies/μL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Sq=0.999)。能检测到模板的下限为30copies,灵敏度是普通PCR检测方法的100倍。该检测方法与其他猪常见病病原体无交叉反应,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对临诊疑似猪附红细胞体感染猪血液进行了检测,其检出率比常规PCR方法高10%。表明该方法可用于临床上猪附红细胞体的检测及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5.
猪附红细胞体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建立一种合适的猪附红细胞体病动物模型,利用摘除脾和/或注射地塞米松的昆明小白鼠,以腹腔注射方式人工感染猪附红细胞体,通过血液涂片镜检、PCR检测、临床症状观察及病理剖检对感染情况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猪附红细胞体能够经腹腔注射感染昆明小白鼠,且感染鼠表现出与猪附红细胞体病相似的临床症状。结果表明,猪附红细胞体实验动物模型已成功建立,并证实啮齿类动物在附红细胞体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应用光镜和电镜对猪和兔附红细胞体的显微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猪和兔附红细胞体在光镜和电镜下的形态结构、大小以及在红细胞上的附着方式等均无显著差别,其形态多为球形、卵圆形,直径0.2~2.5μm,在红细胞表面以一根或数根纤丝连接成串珠状或单个寄生。在透射电镜下,首次观察到附红细胞体边缘有一段20~30nm厚的光亮区域,并且在扫描和透射电镜下同时观察到附红细胞体的出芽生殖现象。由此推测,附红细胞体的发育方式为成熟的附红细胞体以出芽的方式产生1个未成熟形态的附红细胞体,随着未成熟形态附红细胞体的发育,逐渐从成熟附红细胞体体内脱离出来,最后以纤丝与成熟附红细胞体相连接;脱离出来的未成熟形态的附红细胞体黏附到同一红细胞或临近红细胞的膜上,最终发育成1个成熟的附红细胞体。  相似文献   

7.
采用2对附红细胞体种特异性引物,对上海地区2个屠宰场采集的736份猪血液基因组DNA进行PCR检测,将小附红细胞体特异性引物扩增产物克隆到pMD18-T载体,进行序列测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将小附红细胞体阳性血液分离物肌肉注射给5头切除脾的断奶广西巴马小型猪仔猪,感染后定期采血,进行显微镜检,并提取基因组DNA进行PCR检测。另设3头猪作为不感染对照组,进行相同的检测。结果显示,共有101份样品检测出附红细胞体阳性,阳性率为13.72%,其中54份为小附红细胞体单独感染,占7.34%。5头巴马小型猪在接种小附红细胞体后第13~16天起,至第34天试验结束,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血液显微镜检和PCR检测均发现存在小附红细胞体感染;其序列测定显示,16SrRNA基因的部分序列与接种的小附红细胞体的相应序列完全一致。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筛选出小附红细胞体阳性血液,并成功实现了小附红细胞体对巴马小型猪的人工感染试验。  相似文献   

8.
用RPMI1640和小牛血清按不同比例混合作为体外培养猪和兔附红细胞体的基础培养基,同时以去掉红细胞上自然感染的附红细胞体后的红细胞泥作为培养附红细胞体的寄生载体,进行猪和兔附红细胞体的体外培养。培养结果表明,以 RPMI1640 与小牛血清按 6∶4 比例混合,同时选用兔红细胞泥作为载体的培养效果最佳,接种感染了附红细胞体的猪、兔阳性红细胞后 24 h生长达到高峰,感染率分别为40.2%和31.0%,而采用猪红细胞泥作为培养载体时红细胞感染率无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9.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猪红细胞表面和血浆中而引起的以发热、贫血和黄疸为主要特征的猪传染病。近年来 ,该病在全国发病的报道很多 ,给养猪业带来了极大危害。甘肃省的一些市、州 (地 )也有猪附红细胞体病发生和流行 ,但全省的总体发生和流行情况尚未掌握。为了查清该病在甘肃省的流行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控制 ,笔者于 2 0 0 2年 10月 30日至 11月 15日配合农业部对甘肃省河西 4市 7个猪场进行了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血检和流行病学调查。1 流行情况和临床症状1993年 6月 ,甘肃省张掖市某猪场发生了一种类似猪瘟、猪弓形…  相似文献   

10.
附红细胞体病 (Eperythrozoon)是一种人畜共患病 ,病原体附着于红细胞表面和血浆中。在急性发病时 ,家畜出现黄疸、贫血和高热等症状 ,一般多为隐性感染。过去由于附红细胞体对人和动物感染的普遍性及临床发病的不显现性 ,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但近年来 ,人和家畜附红细胞体病例的报道逐渐增多。 2 0 0 0年 6月下旬 ,延吉市郊区某乡乳牛中发生了以黄疸、贫血和高热为主的疾病。根据既往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 ,确认为附红细胞体病。1 既往史该乡共有 30 0多头黑白花乳牛 ,几乎都是近几年由黑龙江省引进的。这次发病 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