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2 毫秒
1.
设计艺术的审美心理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龙生 《理论月刊》2006,(3):128-130
设计艺术的审美体验有别于纯粹艺术,设计艺术的审美体验更丰富、更复杂。纯艺术的感知往往以视觉或听觉为主,而设计艺术中的审美感知是视、听、触、味、嗅等感觉器官的综合体验;设计艺术的审美想象是创造性与适应性的统一;设计艺术的审美情感不囿于“小我”的满足,而是直接指向“大我”与社会;设计艺术的审美理解不是“距离”的设定,而是审美信息的有效传达。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 ,民族风情的审美往往与悟道联系在一起。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审美者只有超越感性知性 ,并敞亮心灵的第三层面 ,才能领会美。旅游者在进行旅游活动时 ,面对民族风情产生的审美观照 ,往往是源于旅游目的地中所见所闻所感而产生的强烈情感体验。用西方哲人柏拉图的话说就是“灵魂遍体沸腾跳动”和一种“惊喜不能自制”  相似文献   

3.
所谓哲学之思,就是超越感性的物象世界去透视一个只能用思想才能把握的思想的世界。哲学思维的一个本质特点就是对无限的和终极的思想之域进行研究和观照,让精神的理性之光射入这个"阴影的王国"。这就需要我们去开发和打通哲学之眼、掌握和提升反思之法、观照和把握思想之域。  相似文献   

4.
论审美教育     
蔡佳 《前沿》2005,(11):80-81
审美能够培养人的整体反映方式的能力,造就完善的人格,它是一种特殊的渗透着理性的直觉思维。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教育学生系统的掌握审美知识,在实践中提高审美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还要积极参加审美创造活动。  相似文献   

5.
王治国 《求索》2014,(9):85-89
民族艺术感性形式的生成往往承载着本民族文化符号的能指性对象意义,以及这种符号在本民族反映和表达世界关系中的象征性与隐喻性表达,即民族艺术的生成与表现总是具有感性形式的概念对象性,与纯粹艺术审美具有不同的特点与规律.席勒“游戏冲动”中的“经验美”,康德“反思判断力”中的“自然的理性的合目的性”的“纯粹美”,黑格尔“感性显现”中的“依存美”,分别从民族艺术文本生成的概念对象性审美、艺术象征表现的概念对象性审美与艺术鉴赏判断的概念对象性审美三个方面,阐明了民族艺术感性形式的审美内涵和特征.  相似文献   

6.
通过“道路审美”,人们不再满足于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一般性感知.必然会调动直觉、体验、感悟、想象等心理机制,增强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情感和自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标志着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特征的独有话语,它可以不受物体具象的制约直接构成审美意境。我们倡导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制度审美,就是要陶冶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美的、善的情感,促进制度创新,更好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地、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人民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与美好社会制度共通共融,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7.
刘大涛 《求索》2010,(4):193-195
近代西方社会,文化价值分化为科学、道德和艺术等不同的活动领域。康德的三大《批判》分别论述了人与自然的认识活动、人与社会的实践活动、人与自身的审美活动,奠定了理性主体的三个维度,并认为它们各自为自身立法。面对现代性的分裂,黑格尔将"理性当作息事宁人的自我认识";尼采通过主体破除启蒙理性的框架,更新了理性主体,留下了审美之纬度。马尔库塞在寻找理性他者的征途中将尼采的现代性发扬光大。并进一步认为,应在意识领域造就一种新感性,从而使不受现实污染的想象成为艺术和审美活动的主要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8.
建构健全的审美心理 ,是提高人的素质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 :要优化审美心理结构 ,培育具有丰富性和理性的审美知识—情感体系 ;要注重审美心理功能 ,既以获取审美正效应为目标来开展审美活动 ,又用审美实际效应来检验审美心理尺度 ;要谋求审美心理共性 ,坚持在社会实践中建构具有最广泛人民性、具有民族特色、能与时俱进的而且能容纳广泛审美对象的审美心理 ;要洗炼审美心理个性 ,使之成为具有深度和独创性的体系。  相似文献   

9.
庄子的哲学从根本上讲是反美学、反审美的。他的这一思想贯穿其整个哲学体系中。 要弄清楚庄子的反美学思想,我们应当首先确定“审美对象”这一概念的特征。因为任何审美活动都必须要有审美对象。不论是唯物主义美学还是唯心主义美学,不论它们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分歧有多大,在一点上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审美对象必须是有象的(包括实象和虚象),并且,审美对象必须是可以感知的。黑格尔说:“美是理念,即概念和体现概念的实在二者的直接的统一,但是这种统一须直接在感性的实在的显现中存在着,才是美的理念。(着重号为作者所加)不去考虑“美的理念”正确与否,我们注意到这个理念必须直接体现在可感知的“实在”中,才能成其为美的理念。这个作为审美对象的“实在”显然是有形象的,并且可以被人的感官所感知。朱光潜认为:“‘美感的经验’就是直觉的经验,直觉的对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情感思维形式这一新命题并作了初步论证:(一)人的情感分非理智性或感性的情感和理智性或理性的情感两大类型,后者是情感思维的重要根据;(二)理智性或理性情感的能动性表现于情感思维过程,大体分为以情取舍、以情评价、以情而作三种基本情况;(三)情感思维是人们以自己在以往实践中所形成的理智性或理性情感,进行情感判断,表示情感态度,以指导、支配、影响审美实践和其他社会实践的思维形式,是一种心理功能,它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既有联系又有显著区别,因此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敏南 《求索》2010,(8):189-191
新媒体艺术建立的审美体验的综合性、审美过程的交互性、审美情境的虚拟性等全息性审美方式,与中国艺术美学的"天人合一"、"整体观照"理念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汲取和发展中国艺术美学思想,使之适应新媒体艺术的审美取向和艺术表现,将使中国新媒体艺术创作不断彰显时代特色和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12.
社会实践审美包含着审美主体对客体(审美对象)的欣赏、认识与评价,是主体在接触客观现实中的审美对象时所引起的情感上的升华,这种审美活动的产生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增强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基层一线普通劳动者的尊重,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生动体现。培养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作风,在感性与智性的交融中形成社会审美内驱力,对于凝聚民心和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党的作风建设只有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才能不断增强,党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发挥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作用,社会实践审美化是密切党群干部关系的实际行动在这一征程中的一种崭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现代传播美学的发展证明了异域文化阐释与交流的审美重要性。以之观照清末民初西方文化阐释及其在传播美学影响下的转型发展,则进一步启示我们:成功的文化阐释必须满足传播对象在主题、形式、情感、心理、文化动态、时代需求等多方面的传播美学规律性要求。  相似文献   

14.
彭勇军 《求索》2012,(11):159-161
特殊心灵求美的审美态度使得他们有艺术审美的需求,其艺术审美心理结构可以分为审美感知层、审美经验层、审美直觉层三个由低到高的层次。特殊心灵在艺术审美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精彩瞬间",以及特殊艺术审美实践所具有的行为力量能改善特殊审美主体的社会行为,因此探索特殊心灵的艺术感知方式,助其构建艺术审美世界便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与现实价值。文章在讨论特殊审美心理结构、艺术感知方式基础上,分析了特殊艺术审美心理的形成机制与作用,并提出了构建特殊心灵艺术审美世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有利于提高公安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审美活动以感性的直觉为中心,统摄并调动着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审美中得到凝聚。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审美的感性发挥,对事物进行自由联想和想象,透视事物的本质。审美教育不仅为大学生构筑起意味隽永的精神家园,避免其因意志的薄弱而导致现实悲哀,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使大学生由此体悟到做人的价值、人格的尊严和崇高的使命感,从而激发其追寻理想的昂扬激情,使人性在审美状态中得到净化和升华。审美教育还能培养公安院校大学生辨析现实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更好服务于公安实战。  相似文献   

16.
美学三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薛富兴 《思想战线》2004,30(1):82-87
人类审美个性与其普遍性文化功能是德国古典美学两主题 ,其间存在的逻辑矛盾与历史张力以及其审美个性研究的不够深入 ,都深刻地影响了 2 0世纪中国美学。以宗教为参照 ,可以深化审美个性研究 ,则审美是人类追求即时性感性精神愉悦的活动。审美感性是物质感性、具体感性和即时感性 ,这些决定了审美乃人类精神生活起点、大众文化之典型代表。审美是最世俗的人类精神活动 ,美学则是人类感性精神现象学 ,这当是当代美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确当起点。在拓展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上 ,审美较科学、宗教、哲学均远为逊色。  相似文献   

17.
董莉 《理论月刊》2001,(5):24-26
文章认为,审美对象作为社会历史的生成物和存在物,在新世纪从本质上区别于以往的世纪。新世纪的审美对象因新世纪的独特内涵而具有自己的丰富意蕴,具体体现在其新的社会历史性、国家民族性和主体个体性三方面;从存在形态上看,新世纪的审美对象主要分为自然存在的审美对象、社会实践的审美对象和文化创造的审美对象三大类;新世纪的审美对象对审美主体具有愉悦人的感知、提升人的境界、塑造人的灵魂的三个主要实践功用。  相似文献   

18.
道德主体是指处于社会道德关系中,自觉进行着道德实践活动的人。这种主体视道德为自我规定、自我发展的重要条件。它同科学认识主体、审美主体一样,不是理性因素的“枯竭物”,而有其深刻和丰富的情感蕴含。 道德主体规定:道德主体是全面 占有已身本质的主体,是情感和理性 的统一体。 情感作为人类实践主体非智能因素的一个方面和理性因素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理性和情感共同构成人的实践活动异于动物活动的根本特征。在道德生活中,只有基于情感体验的理性,才是真正的人的理性,否则,就是空洞的“理  相似文献   

19.
从艺术经济学的角度看,艺术欣赏(鉴赏)就是艺术消费.艺术消费是人类特有的以满足精神审美需要为目的,以艺术产品为对象的审美活动.而艺术消费过程可以具体化为感受知觉过程、理解领悟过程、情感体验过程、想象超越过程和内化升华过程,各个过程对艺术消费主体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它们共同带给消费主体深浅不同的精神愉悦和审美享受,程度不同地满足着人们的精神审美需要.  相似文献   

20.
现象学是认识论哲学,它对哲学美学的建树在认识论美学方面,然而它所促成的历史性变革却在本体论美学。审美是知觉现象学还原近代认识论美学诸家有的把审美归结为知性,有的把审美归结为感性亦即知性的模糊表象,还有的把审美归结为以理性为基础的感性。但经验表明,审美过程既不出现形式逻辑的概念、判断、推理,也不出现辩证逻辑的范畴流动。认识论美学由此而陷入了困境。为摆脱这一困境,心理学美学把审美归结为个体的心理体验。但个体的心理体验不能说明审美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又使心理学美学出现了危机。作为现代认识论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